四、少阴病预后
(一)阳回欲愈
【原文】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温,脈緊反去者,爲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287)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①,手足温者,可治。(288)
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289)
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爲欲愈。(290)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②七壯。(292)
【词解】
①蜷卧:形容肢体蜷缩而卧的状态。
②灸少阴:灸少阴经脉所循行的穴位。
【释义】
第287条论根据脉暴微、手足反温推测阳回自愈的辨证。少阴病脉紧,为阴寒内盛。病至七八日之后而见下利,脉由紧突然转变为微,从表面看,似乎应该是阳气进一步衰退,但手足反温,这是阳气来复的重要标志。并由此得知,脉由紧而暴微,是寒邪衰退之兆。仲景怕人误解,特意指出“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而且进一步强调“虽烦下利,必自愈”。本条以脉象前后变化的对比,来推测阴阳的消长,对于疾病预后的判断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也反映了动态的辨证观。
第288条论根据利自止、手足温推测阳气的来复。少阴病下利,恶寒而蜷卧,为阴盛阳虚的证候。若下利止,有阴液枯竭病情转剧和阳气来复病情转轻的两种可能,如果手足冷而转温,虽有“恶寒而蜷卧”,仍然是阴退阳复之征,预后良好,可以救治。可知,手足温是阳气回复最为重要的指征。
第289条论时自烦欲去衣被者为阳气来复。少阴病阳衰阴盛,阳气失于温煦,则恶寒身蜷,必喜近衣被,且多静而不烦。今时时有烦热之感,欲揭去衣被,在精神好转、神志清醒的状态下,应该是阳气来复、阴寒渐退之征,故云“可治”。若是身蜷神昏,伴随时自烦、欲去衣被,则往往是虚阳躁动之危象。为医者当脉症合参综合辨证才不致误诊。
第290条论少阴中风欲愈的脉象。本条脉之阴、阳是指尺脉和寸脉而言,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少阴中风,脉当沉细,今反见寸微而尺浮,寸脉微为邪气微之征,尺脉浮是阳气复之兆,正胜而邪衰,故曰“为欲愈”。
第292条论阳复可治证及吐利后脉不至的治法。少阴病吐利,属阴盛阳衰之证,多伴见手足逆冷、脉微弱等。判断其预后,以阳气的存亡为依据。今见“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则表明阳气损伤不甚,所以断为“不死”。若“脉不至者”,用艾灸少阴穴位七壮,温通阳气,使阳气通则脉自至。
以上5条根据脉症的变化,推断少阴病的预后。针对少阴病来讲,疾病预后的吉凶,全在阳气的存亡,阳气存则生,阳气亡则死。由脉紧到脉微;由手足逆冷到手足温;由下利到利止,由静到烦;由恶寒身蜷到欲去衣被。这些脉症由阴到阳的变化,均预示着阳气的来复。但对于欲解、可治、欲愈、脉不至的症候,临证时不可坐失良机,应当积极配合治疗,或用灸法,或用药物。
(二)阳亡不治
【原文】
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295)
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296)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297)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298)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①者,死。(299)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卧,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卧寐者,死。(300)
【词解】
①息高:息指呼吸,高指呼吸不能下达。息高即呼吸表浅,呼多吸少之意。
【释义】
第295条论纯阴无阳的危候。少阴病恶寒身蜷,为阳气虚衰,失于温煦;下利为阳衰阴盛,火不生土;若见到手足逆冷者,阳气欲将败亡,为纯阴无阳之候,故曰“不治”。
第296条论少阴阳气脱绝的危候。少阴病,吐利为阴盛阳衰,火不生土,胃气上逆,脾气下陷所致。若病者沉静嗜卧,阴寒内盛而已,今病者神志模糊,躁动不安,为残阳外扰,神不守舍之征。若再伴见四肢逆冷,阳气已绝,故为死候。
第297条论阴竭于下、阳脱于上的危候。本条与第288条同是“下利止”,但病机转归截然不同。第288条之“下利止”的辨证关键在于伴有“手足温”,所以下利止是阳气来复,故曰可治。而本证之下利止,因阴竭无物可下,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外越。故曰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第298条论阳绝神亡的危候。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为少阴阳衰阴盛;脉不至较脉微欲绝为甚,为真阳虚极,无力推动血脉运行。若见“不烦而躁”,不仅无阳复之望,而且神气将亡,此为阳绝神亡,故断为死候。
第299条论肾气绝于下、肺气脱于上的危候。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少阴病六七日而见息高者,是肾气绝于下,肺气脱于上的危候,故曰死。
第300条论阴阳离决的危候。脉微细沉,但欲卧,是少阴虚寒证的主要脉症。汗出,为阳气随汗外脱;不烦,为虚阳无力与邪抗争;自欲吐,为阳虚阴寒之邪上逆。病至五六日又见下利、烦躁不得卧寐,下利为阴竭于下,烦躁不得卧寐为阳气脱于上。此为阴阳离决之候,故曰“死”。
以上6条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阳气败亡之证。少阴病寒化证的病机为阳衰阴盛。其预后重在阳气的存亡,即“有阳则生,无阳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