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说
少阳又称“一阳”“稚阳”“小阳”。少阳乃阳气初生,虽生机勃发,应春生之气,然初生者阳气必少,其气尚微,气血不足,抗病能力较弱。
少阳为枢,居半表半里之位,为人身阴阳气机升降出入开阖的枢纽。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两经及三焦、胆两腑,并分别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入耳中,至肩入缺盆,下胸贯膈,络肝属胆;手少阳三焦经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出臂上贯肘,上肩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属三焦。胆主气机,内寄相火,参与消化,协调情志,主决断。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名“中渎之腑”,又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道路。手足少阳之经脉互相联系,胆腑功能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得以升降自如,使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各有所司。故《素问·阴阳离合》云:“少阳为枢。”
少阳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由表入里的中间阶段,主要是因少阳胆气失和而为邪气侵犯或邪气内生所引起的气机郁滞、胆火上炎的一系列病变。其病性属热,其病位在半表半里。
少阳病可由本经自受外邪或他经传入。本经自受外邪,多因素体虚弱,抗邪无力,邪犯少阳;他经传入,或因太阳失治误治,邪传少阳;或因三阴正气来复转出少阳。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证,反映少阳胆火内郁,郁火上炎,火气为病的特点。
少阳病本证有二:一是足少阳胆证,其中可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者;可见热入血室的寒热如疟、发作有时、胸胁下满者;均治以小柴胡汤。也可见到因少阳邪热内迫阳明的下利或兼呕者,治以黄芩汤或黄芩加半夏汤。一是手少阳三焦证,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或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等,前者治以胡桂枝干姜汤,后者治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少阳位于表里之间,变化多端,邪易传变,病证多有兼挟,若邪犯少阳,表邪未解者,可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等,宜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方用柴胡桂枝汤;若邪郁少阳,兼阳明里实者,可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兼见潮热、大便硬等,宜和解少阳兼泻里实,据病情酌用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
少阳病虽正气不足,抗邪无力,但邪亦不甚,只要处理得当,多能痊愈,预后良好。但因其病在阴阳进退的关键,若失治、误治,亦每多转变,或伤津化燥邪入阳明;或误下伤阳传入太阴;或表里相传而入厥阴;或误治邪陷,热与痰水相结而成结胸;或误治伤正,热与气相结而成痞证;或用吐下,耗伤气血,以致心失所养,胆气虚损,而出现心悸、烦、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