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表郁轻证

三、表郁轻证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原文】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爲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虚,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黄各半湯。(23)

桂枝麻黄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黄(去節)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黄湯三合,並爲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臣億等謹按: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黄湯方,麻黄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箇。今以算法約之,二湯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甘草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三箇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箇,合方。詳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湯。

【词解】

①如疟状:指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发无定时,似疟非疟。

②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厕所之古名,此处作动词用,即排便之意。欲,同尚,自可,如常之意。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③脉微缓:微非微脉,乃略微之意。指脉不浮紧,而趋于和缓。

④阴阳俱虚:此阴阳指表里而言,即表里皆虚。

⑤面有热色:指颜面发红。

【释义】

本条论述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及表郁轻证的证治。条文可分段理解,从“太阳病”至“一日二三度发”为第一段,这是表病日久不愈的一般症状。太阳病八九日,是指表证日久未解,患者虽热多寒少,但仍发热与恶寒并见,寒热无定时,形似疟而实非疟。寒热虽似少阳之寒热往来,但是其人不呕,知未传入少阳;热多寒少,有内传阳明之嫌,但其人大小便如常,知亦未传入阳明。其发热恶寒呈阵发性,一日二三度发,为病久邪郁,正气欲抗邪于外而不得汗解,病情仍属太阳表证无疑。

从“脉微缓者”至结尾为第二段,说明表郁轻证可能出现的三种转归。其中“脉微缓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为插叙笔法,亦说明两种转归:其一,患者脉象由浮紧而渐趋和缓,为正气来复,抗邪外出之兆;其二是患者脉象微弱,恶寒加重,这是表里阳气俱虚,故不能再用汗、吐、下等法治疗。第三种转归为“面色反有热色者”以下,是承第一段说明表邪郁久不解,不仅有第一段的一般症状,而且还可出现面色发红、身痒无汗等症状,这是由于外邪郁闭日久,阳气怫郁,又不能得小汗出,外邪不得宣发之故,故曰“未欲解也”。治仍当解表,以辛温轻剂,小发其汗之法,方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解】

本方为桂枝汤与麻黄汤以1∶1比例合方,或两方各取1/3量合煎而成。两方均为小剂组合,调和营卫而不滞邪,解表发汗又不伤正。

【医案选录】

陈某,女,17岁,1989年9月14日初诊。自述7日前曾患“感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发,头晕不呕,二便正常;汗出不畅,身痒体臭,浴后不减,校医疑为“疟疾”,建议至某院诊治。血液检验未找到疟原虫,诊断为内分泌功能紊乱,予谷维素等药治疗,症情依然,遂求治于余。证见舌质淡,苔薄白,脉微弱。此属风寒湿久稽,营卫不和。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仿张仲景小发汗例,试投桂麻各半汤加味:桂枝5g,白芍3g,麻黄3g(先煎),杏仁3g,炙甘草3g,生姜2片,薏苡仁15g,2剂,水煎服。服药1剂,汗出、身痒即止;2剂后自觉身如浴后轻松舒畅,体臭等症随之消失,至今未复发。(黄道富.桂麻各半汤加味治疗体臭[J].湖南中医杂志,1990,(5):29.)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原文】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湯。(25)

桂枝二麻黄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黄十六銖(去節) 生薑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箇(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黄湯一分,合爲二升,分再服。今合爲一方。將息如前法。

臣億等謹按: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黄湯方,麻黄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箇。今以算法約之,桂枝湯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六銖,甘草二十銖,大棗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銖,桂枝十銖三分銖之二,收之得十一銖,甘草五銖三分銖之一,收之得六銖,杏仁十五箇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箇。二湯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兩十七銖,麻黄十六銖,生薑、芍藥各一兩六銖,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杏仁十六箇,合方。

【词解】

①一日再发:一日发作两次。

【释义】

本条指出太阳病服桂枝汤不如法,出现两种不同的转归和证治。“服桂枝汤,大汗出”是说明太阳中风证服用桂枝汤,本应是正确的治法。但由于服法不当,导致大汗出而病不解。桂枝汤服法已如第12条所云“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本条举“病必不除”可能发生的两种情况并阐述其辨证论治。一是出现大汗出,脉洪大。此两脉症亦为阳明热证主要表现,虽似阳明热证,但治疗却是“与桂枝汤如前法”,知其证仍是以表证为主。若为阳明燥热亢盛,除大汗出、脉洪大外,当见身大热、大烦渴等症。紧接的第26条就表明,除大汗出、脉洪大外,还出现大烦渴不解,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所以,本条的大汗出、脉洪大乃卫阳受辛温药力鼓舞,一时浮盛于表使然。根据证不变治亦不变的原则,仍从太阳治疗,故用桂枝汤。二是服桂枝汤后,“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这也是承第23条而来,省去了“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句,症相似而略轻,一日再发而已。证属太阳病大邪已去,余邪微存,邪正相争更趋轻浅平缓,故治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微发其汗。

【方解】

本方是桂枝汤原方剂量的5/12,麻黄汤原方剂量的2/9合方而成。其比例近似于2∶1,因名桂枝二麻黄一汤。以其剂量轻微,比桂枝麻黄各半汤更小,故发汗之力更微,属微汗法。

【医案选录】

李某,男,49岁,1963年4月10日就诊。恶寒战栗,发热,热后汗出身凉,日发1次,连续3日。伴见头痛,肢楚,腰疼,咳嗽痰少,食欲不振,二便自调。脉浮紧,舌苔白厚而滑。治宜辛温解表轻剂,与桂枝二麻黄一汤。处方:桂枝9g,白芍9g,杏仁6g,炙甘草6g,生姜6g,麻黄4.5g,大枣3枚。服药后,寒热已除,诸症悉减。现唯心悸少气,昨起腹中微痛而喜按。大便正常,脉转弦缓。此因外邪初解,荣血不足,气滞使然,遂与小建中汤,1剂而安。(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4:70.)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原文】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27)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薑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當裁爲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爲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臣億等謹按: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越婢湯方,麻黄二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石膏半斤,大棗十五枚。今以算法約之,桂枝湯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藥、生薑各十八銖,甘草十二銖,大棗三枚。越婢湯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銖,生薑九銖,甘草六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一枚八分之七,棄之。二湯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藥、甘草、麻黄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四枚,合方。舊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當云桂枝二也。越婢湯方,見仲景雜方中,《外臺秘要》一云起脾湯。

【词解】

①无阳:指阳气虚弱。

【释义】

本条指出太阳表郁内热轻证的证治和禁忌。条文“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应接在“热多寒少”之后,属倒装文法。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说明太阳之邪未解,因本条述证简单,临床表现不典型,但以方测证,则不难推断本方证是表郁而兼内热轻证,与第23条的“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相似。虽其证相似而不用其方,而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本方中桂、麻用量分别小于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中二药的用量,可知其所感风寒之邪轻于前两方证。但本方另用辛寒清热之石膏,说明本证因外邪久郁不去而化热,当有轻微口渴、心烦等症,其病机类似于大青龙汤证而轻微,故只宜微发其汗,兼清内热。

至于“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是示人当以脉症合参,因为脉象微弱,已提示阳气大虚,即“此无阳也”;既为阳虚,即便为发汗轻剂亦不宜用,故仲景告诫曰“不可发汗”,与第38条“若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之”同义。

表郁轻证三方证均同属表轻郁微之证,临证均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赤身痒无汗,脉浮等脉症,治则同为辛温微汗。但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为表寒郁闭较重,故寒热为一日二三度发。

【方解】

本方为桂枝汤与越婢汤合方,取桂枝汤原方剂量的1/4,越婢汤原方剂量的1/8合方而成,其剂量比为2∶1,药物组成实为桂枝汤加麻黄、石膏。桂枝汤加少量麻黄轻散外邪,加石膏以清郁热,全方为表里双解之轻剂。

【医案选录】

许某,男,35岁,工人。病史:因劳动过剧,内蓄郁热,新寒外束,病初自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体痛,有时汗出,口干舌燥,面红耳赤,脉象紧而数。曾服辛凉解表剂,加味银翘散,汗未出病不解,而寒热加剧。证属:表邪未解,内有郁热。治宜:散表邪,宣郁热。处方:生石膏15g,连翘12g,白芍10g,麻黄8g,生姜6g,甘草6g,桂枝5g。服药2剂后,遍身蒸蒸汗出,发热恶寒已解,身觉轻松,头已不痛,唯心中仍然觉烦热,身倦食少。后以清热和胃疏解之品,连进2剂,诸症霍然而解。(邢锡波.邢锡波医案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