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阴病传变

二、太阴病传变

【原文】

傷寒脉浮而緩,手足自温者,繋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278)

【词解】

①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②腐秽:指肠中腐败秽浊之物。

【释义】

论述太阴病的动态变化及转归。本条应与阳明病篇第187条合参,第187条是从阳明病的角度,论“系在太阴”的情况下,若脾阳恢复,病邪可从阳明燥化,变为阳明病。本条重在提示太阴病自愈的表现及机制。病至七八日,骤然发生烦扰不安,乃正复邪祛,正邪剧争的反应。继而下利日十余行,急迫而甚,乃脾阳来复,清阳能升,浊阴得降,正胜邪去,肠中宿积的腐秽积滞向排出的表现。腐秽尽去,其下利必自止。可见烦、利俱是正气恢复、抗邪外出、疾病向愈的佳兆。

【析疑】

太阴脾虚有寒的下利与正胜邪却的暴烦、下利,症虽有近似之处,但病机却迥然不同:太阴虚寒下利为脾虚气陷、运化无力、寒湿下注,表现为下利溏薄,自利益甚。若病情加重,则下利不能自止,同时伴有手足不温,神疲畏寒,苔腻不化等症。太阴阳复下利则是脾阳恢复,正胜邪却,疾病向愈,诸症随下利而愈,并见手足温和,食欲转佳,精神慧爽,苔腻渐消。临床当从整体出发,综合病情进行辨证。

【原文】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濇而長者,爲欲愈。(274)

【释义】

本条论述太阴中风欲愈的脉证特点。太阴中风是脾阳素虚,寒湿内停,复感外邪所致。脾主四肢,里湿与风邪相搏于四肢,四肢气血运行不畅,故四肢烦疼。此证较轻,经过治疗或阳气自复可以转愈,并可通过脉象进行预测。太阴外受风邪,应当脉浮,寸部脉由浮到微(小),说明风邪已轻,外邪将除;尺部脉涩,乃脾虚湿滞,脉行不畅,但由涩转长,表示脾阳渐旺,正气来复,里湿得化,故为欲愈之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