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阳伤寒证

二、太阳伤寒证

(一)麻黄汤证

【原文】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黄湯主之。(35)

麻黄湯方

麻黄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箇(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释义】

本条主要论述太阳伤寒证的主症和治疗。太阳伤寒的主症是在原文第1条、第3条的基础之上,加之本条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为太阳伤寒的典型表现。其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风寒袭于太阳经,表闭而阳郁,卫阳被遏,正邪交争,故见头痛发热而恶风寒;无汗为寒邪束表、腠理闭郁之特征表现;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感受寒邪则营阴郁滞,经气运行不利,故见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肺主气而外合皮毛,风寒袭表则毛窍闭塞,肺失宣降故见气喘。结合第1条和第3条,本证应为浮紧之脉,证为太阳伤寒表实,故治应辛温发汗之麻黄汤。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同为太阳表证,其主要鉴别点在于太阳中风证有汗、脉浮弱,而太阳伤寒证为无汗、脉浮紧。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唯其汗出脉弱,故称之表虚证;而本证的基本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其无汗脉紧而称之表实证。

【方解】

麻黄汤以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方剂配伍严谨,功效卓著。麻黄辛温,疏散风寒,发汗之力较强,故为君药。桂枝辛温,解肌祛风,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力,故为臣药。杏仁佐麻黄,降中有宣,增加平喘之效,故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补中而顾护汗源,故为使药。诸药合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本方为发汗峻剂,服用时须守其服法与调护,不需啜粥,只需温覆,使其微汗,亦不可令大汗淋漓,以免汗出太过变生他证。

【医案选录】

案1 邓某,男。冬月重感风邪,恶寒高热,虽重衾叠被,犹啬啬不已,头痛项强,腰脊酸痛,四肢骨节亦然;切诊皮肤干热无汗,脉浮而紧,此冬月正伤寒也。以其体肥多湿,处麻黄加羌、芷与服,意其必一汗而解。讵一剂不效,次日复诊,再剂仍不效。余觉药颇对证,然何以不效?因细询煎药之情,知不如法,察其病状如前,恶寒等之表证仍在,处以前方,令如法煎服,一剂而汗出即解。麻黄汤加羌活、白芷方:生麻黄9g,川桂枝9g,杏仁泥12g,炙甘草6g,川羌活7.5g,香白芷9g,生姜3片。(余瀛鳌.射水余无言医案[J].江苏中医,1959,(5):16.)

案2 刘某,男,9岁。1984年冬因脸面突然浮肿,进某医院诊为“急性肾炎”,经西药治疗半月,证情反复。近两日诸症加重,脸面浮肿,喘咳无痰,心烦不宁,小便不利,阵阵恶寒,舌淡胖,苔白腻,脉浮紧。辨为风水泛滥之肿,因冬季风寒当令,外邪束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水泛肌肤所致。方用麻黄汤开宣肺气,疏通水道,加茅根、蝉蜕增强疏风利尿之功。药用:麻黄6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茅根10g,蝉蜕5g。2剂小便通利,诸症减轻。续服3剂,诸症若失。后用四君子汤加生黄芪调理周余收功,追访一年未见发作。(陈华.麻黄汤验案二则[J].国医论坛,1986,(2):24.)

【原文】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黄湯。(36)

【词解】

①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

【释义】

本条主要论述太阳与阳明合病而偏重太阳的证治。本条既云“太阳与阳明合病”,则应有太阳与阳明两经的病症,而未言具体症状是为省文法。从“宜麻黄汤”来看,显然病证偏重于太阳,所以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从“不可下”又可推知证中有可下之腹满、不大便等阳明症,只是里实未重,尚未达到用承气汤攻下的程度。表兼里实宜先解表,何况证尚偏重于太阳,故“宜麻黄汤”。表证的具体表现为“喘而胸满”,肺主气而合于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风寒袭表,肺气不得宣发肃降,上逆则喘,壅塞则胸满。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亦可致腑气不畅而不大便,若太阳之表邪得解则腑气得以通降,大便可能自下。

【原文】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黄湯。(51)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黄湯。(52)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黄湯。(37)

【词解】

①嗜卧:嗜,喜爱之意。是形容病情初愈,精神疲乏而喜安舒静卧。

【释义】

以上3条补述太阳伤寒在不同情况下的脉象及其证候转归。

第51条论述太阳伤寒证见脉浮者,可用发汗之法。“可发汗”提示证中当有可汗之症,如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然太阳伤寒的脉象应为浮紧,今只见浮而未言紧象,是否可用麻黄汤?根据临床辨证,脉象可因感邪的轻重和体质的强弱等因素影响,“宜麻黄汤”已表明证属伤寒无疑,为举方略证之笔法,亦提示医者临证不可将浮紧脉作为太阳伤寒的唯一脉象,而应脉症合参,知常达变,脉虽未见紧象,而其他伤寒表实症状已具备就应该用麻黄汤。

第52条承上条指出太阳伤寒脉浮数者仍可用麻黄汤。太阳伤寒脉浮紧是与中风脉浮缓相对而言的脉象辨证。太阳伤寒证虽感寒邪,但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激烈,故发热较高,既然发热,则脉必见浮数。脉虽浮数,必与恶寒、身痛、无汗等症并见,“宜麻黄汤”。提示临床辨证,当灵活权变,不可执一而论。

第37条指出太阳伤寒日久可能出现的三种转归。其一是脉由原来的浮而有力变为浮细,细为小脉,说明邪退,病应向愈,只是病程日久,人体津液气血尚未完全恢复,所以精神疲倦,安舒嗜卧,故曰“外已解也”。其二是患者可能出现胸满胁痛,胸胁为少阳经脉分布循行之区,胸胁满痛为病在少阳,说明太阳证罢而邪传少阳,故应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其三为“脉但浮者”,以脉代证,说明证仍在表,虽未明言浮紧脉,但证仍属表实,故仍可与麻黄汤发汗解表,与第51条脉浮者用麻黄汤义同。

【析疑】

以上3条原文,关键在于理解其脉象问题,难点是第52条的“脉浮数”,伤于寒而见热脉,前论紧而今论数,仲景就是用这种表面的悖论,提示知常达变是临证辨病辨脉的重要环节。临床可有典型的脉症,亦可以出现不典型的脉象,应以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主,必要时可舍脉从症,临证不可拘泥。

【原文】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黄湯主之。(46)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47)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黄湯主之。(55)

【词解】

①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集韵》:“瞑,目不明也。”

②剧者必衄:剧者,指病情严重者。衄,此处指鼻出血。

③阳气重:受外邪束缚,阳气郁闭较重。

【释义】

以上3条论述太阳伤寒衄血的成因和不同转归。

第46条首先补述太阳伤寒日久的症状及主脉,并说明服麻黄汤后可能出现的反应。本条“麻黄汤主之”为倒装笔法,应接在“此当发其汗”之后。条文的重点是从“服药已微除”至“阳气重故也”。说明服用麻黄汤后可能出现的两种不同反应:其一是因为病程较久,外邪郁闭较甚,阳气壅滞,虽方药对证,但邪气难以一时速除,只是“服药已微除”而已,表明表证稍减但并未愈,同时出现发烦、目瞑等症,此乃服药之后,正气得药力之助奋起抗邪,驱邪外出,正邪交争较剧的表现。其二,严重者可出现鼻衄。这是外邪闭郁较重,阳气怫郁太甚化热而伤及阳络所致。然汗血同源,汗为血所化,邪既不得汗解则可随衄而解,一衄之后,外邪可泄,郁滞之邪可除,此衄前人称之“红汗”,故仲景言“衄乃解”。本条发烦目瞑和衄血虽证有轻重之别,但其机制则一,乃阳郁太甚而致,故仲景言“阳气重故也”。

第47条紧承前条论述太阳伤寒证未经麻黄汤发汗而也可得衄病愈的。

第55条则论述太阳伤寒证虽然未经麻黄汤发汗而致衄,但是衄后表邪未解者,仍须汗解,当用麻黄汤。

以上3条讨论的都是太阳伤寒证衄血,但病因病机及转归有所不同。第46条是在服用麻黄汤后,辛温鼓荡致衄血邪解;第47条是未经服药,失汗致衄,邪亦随衄而解;第55条则是未经服药而衄血,但衄后邪未得解,故仍以麻黄汤发汗解表。提示我们临证当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二)麻黄汤禁例

【原文】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83)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84)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85)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86)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87)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88)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蚘。(89)

【词解】

①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②便血:此处指尿血。

③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

④痓(zhì):此处“痓”当是“痉”字之误。《金匮玉函经》《脉经》作“痉”,可从。痉,筋脉拘急。

⑤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⑥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相当于太阳穴)凹陷处动脉拘急。

⑦眴(shùn):指眼珠转动。

⑧亡血家:指平素经常出血的人。

⑨寒栗而振:即寒战。

⑩汗家:平素多汗的人。

恍惚心乱:神识昏糊,心中烦乱不安。

小便已阴疼:指小便后尿道疼痛。

蚘:蛔之古体字,即蛔虫。

【释义】

第83条以咽喉干燥为例,提示阴液不足者禁用汗法。条文中言不可发汗即不能用麻黄汤峻汗。咽喉干燥,提示阴津亏少,阴虚津亏之体,即便患风寒表证,亦不可单用汗法治疗。这是因为阴津亏少则汗源不足,若强发其汗,即使表证能解亦会造成阴津更伤,变生他证。

第84条以淋家为例,提示阴亏而下焦湿热者禁用汗法。淋证其病机多为下焦湿热,病程日久则湿热伤阴,因此淋家虽患外感,不可径用辛温发汗。因为辛温既助热又伤阴,若强发其汗,必致阴液更亏,内热愈炽,热甚而灼伤阴络,则会发生尿血之变证。

第85条以疮家为例,提示气血两虚者,虽有表证禁用汗法。久患疮疡的人,由于脓血过多,气血暗耗,多见气血两虚。营血不足,无以濡养肌肉筋骨则见身体疼痛,若误用发汗,则营血更伤,非但身体疼痛,肢体拘急、项背强直等亦可接踵而来。

第86条指出衄家阴血亏虚者禁汗。素患鼻衄之人,由于频繁出血,阴血渐耗,极易造成阴血亏损,虽有外感之证,亦不能用辛温发汗。盖汗血同源,目得血而能视,血虚则目睛失养而直视转动不能自如。血虚心神失养则不得眠。

第87条以亡血家为例,提示血虚气衰者禁用汗法。亡血家指经常有失血之患者,临床上常见的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均可导致亡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互根,长期反复出血,气随血耗,极易造成气血俱虚。故亡血家虽患伤寒表实亦不可用辛温发汗,因为强发其汗不仅伤阴,亦可伤阳耗气。阴血虚则无以濡养筋脉,阳气虚则机体失其温煦,而发生寒栗而振的变证。

第88条指出汗家禁用汗法及其误汗变证。平素多汗者,多为阳气不足,肌腠失固,易致营阴外泄而成阴阳两虚。若感外邪再重用发汗之法,则阴阳更虚。阳虚兼有表证可用扶阳解表之法,绝不可单以发汗。“汗为心之液”,发汗后心阴心阳均受损,心阴不足,心神失养则见恍惚心乱。阴液不足,尿道失其濡润则溺后阴中涩痛。此变证仲景以禹余粮丸治疗,惜该方已佚。从该方主药禹余粮的功用推测,其法应为敛阴止汗,重镇安神。

第89条论述中焦虚寒者禁汗。条文云“病人有寒”当指平素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者。中焦虚寒,复感外邪,治当温中解表,如桂枝人参汤则是其例。若误用峻汗,必致中焦阳气更虚,脾胃升降反常,胃气上逆则呕吐,若肠道有蛔虫,常可同时发生吐蛔。

【析疑】

以上几条原文,注家理解大致相同,但对第86条“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的解释,历代医家注说不一。《医宗金鉴》认为是“汗出液竭,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紧而急”;陈修园认为是“三阳之血不营于脉,故额上陷,脉紧急也”;喻嘉言认为“衄血之人,清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乃上焦精竭之应也”。“额上陷”究指何部位?“脉紧急”是指何经之脉?又钱天来主张为额上囟门凹陷,但难与临床相符,因为成人囟门不存在不合的问题。我们认为此属强用辛温发汗,津液更伤,营血益损,血不养筋,筋脉失养而拘紧,故出现额上两旁陷脉(相当于颞浅动脉)急紧弦劲。

【原文】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虚,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50)

【词解】

①须:等待,等到。

②表里实:实指充实,表里实是指表里气血充实,正气恢复。

③尺中迟:脉一息不足四至为迟。这里指尺脉迟滞无力。

【释义】

第49条论述误下致里虚者禁汗。脉浮数者,为邪在表,表实证初起未发热时一般脉多浮紧,但发热后则可见脉浮数,邪既在表当用汗法治疗,方用麻黄汤。若表证误用攻下之法,则正气受损,阳气亏虚而发生变证。清阳之气不能温养肢体,故身体困重;阳虚而心神无所主持,故见心悸;阳气不足故见尺中脉微。此时虽表证仍在,也不可强发其汗,而应当用和表实里之法,使表里气血充实,津液调和,患者汗出而愈。

第50条论述太阳伤寒而营血不足,虽有表证禁用汗法。本条“何以知然”以下是自注语句,应纳入正文分析。脉象浮紧,身体疼痛,与原文第3条、第35条合参知为太阳伤寒证,故宜用辛温发汗之法。假若患者身体疼痛而脉象又迟滞无力,则系营血亏虚之证,属表证兼里虚,因汗为心液,汗血同源,发汗则更伤营血,故不可强发其汗。

以上2条均为表实兼里虚之证,仲景以脉象论禁,一是侧重在阳虚而里气不足,一是阴虚而营血亏损,均禁用峻汗之麻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