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作者及其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为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所撰。据相关文献,仲景约生卒于公元150—219年,是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自幼聪颖过人,学习勤奋,善于思考,曾随同郡张伯祖习医,医术胜过其师。汉灵帝时(公元168—184年)举孝廉,曾官至长沙太守,这是其“张长沙”称谓的由来。张氏亦曾赴京师为医,被尊为“上手”。
尽管张仲景医名显赫,但在诸正史中却难觅其生平记载,相关内容最早见之于唐《名医录》,书载“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论著,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此外,《太平御览·何永别传》亦载有“仲景至京师,为名医,于当时称上手。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问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候,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两书是当今了解张仲景生平事迹的源头。
张仲景对中医学贡献巨大,其所著《伤寒杂病论》被医界一直奉为“经典”之作,即连与之同时代的著名医学家华佗亦直叹之谓“此真活人书也”(《襄阳府志》)。正是由于仲景对中医学贡献巨大,后世医家才尊之为“医圣”,其学界影响位列华佗之右。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200—205年(即建安十年左右)。当时社会昏暗,统治阶级内部互相争斗,对农民起义展开疯狂剿杀。由于连年战争,人民颠沛流离,疫病多次广泛流行,亡者甚众,曹植《说疫气》描述的“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复族而丧”,可谓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张仲景家族素旺,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不及十年,二百余人中因染疫疾而亡者竟至三分之二,其中伤寒病竟达十分之七。张仲景感伤于当时的悲惨状况,针对当时医界不少人唯名利是务而疏于医学研究的现状,立志济世活人,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汉以前已有的医学知识与自己临床实践的体会,写就了《伤寒杂病论》这部旷世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