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阳病分类

二、太阳病分类

(一)太阳中风证

【原文】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爲中風。(2)

【词解】

①中(zhòng)风:证名。此指外感风邪的表证,是太阳病的一种证型。与突然晕倒、口眼歪斜为特征的中风病不同。

【释义】

本条论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脉症特点。以“太阳病”冠言,当包括第1条之脉症,在此基础上,又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即为太阳病的中风证。风邪袭表,卫气起而抗邪,则发热。风为阳邪,其性开泄,致卫不外固,营不内守,则汗出。汗出毛孔疏松,不胜风袭,故恶风。汗出营阴外泄,故脉象松弛而呈缓象。因太阳病脉浮,故中风证当为浮缓之脉,与伤寒证之脉紧相对而言。此脉症为太阳中风证的提纲,其中汗出是本证的核心症状,恶风、脉缓等均与汗出有关,而正是因为这个特征,后世称本证为中风表虚证。但虽名“表虚”,却非虚证,此乃与太阳伤寒表实证对举而言。

(二)太阳伤寒证

【原文】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爲傷寒。(3)

【词解】

①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尺寸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

②伤寒:证名。是太阳病中的一种证型,指外感寒邪的表证,属狭义伤寒。

【释义】

本条论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症特点。冠言“太阳病”,当包括第1条之脉症。风寒之邪侵袭体表,卫阳被遏而难以“温分肉”,故初病即见恶寒,是为必然见症。至于发热之迟早,则与感邪轻重、体质强弱有关。若风寒邪甚,卫阳郁闭较重,未能及时达表抗邪,则发热较迟。若风寒较轻,卫阳郁闭不重,尚能及时抗邪,故发热较早。然而不论迟早,太阳病多有发热,则不可不知。因寒性凝滞,不仅卫阳被遏,而且营阴郁滞,太阳经气运行不畅,故伤寒证多见身痛,且脉三部皆见浮紧。至于呕逆,乃因风寒束表,阳郁不宣,胃失和降所致。本条虽未言无汗,但据本证卫阳遏闭,营阴郁滞的病机及与上条风性开泄,营不内守相比,自寓无汗之意。也正因本证所见无汗、恶寒、身痛、脉紧等,呈现出肌表郁闭的特征,故后世称此为伤寒表实证。

(三)太阳温病证

【原文】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温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温。風温爲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黄色,劇則如驚癎,時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词解】

①温病:感受温热之邪所致的太阳病,是太阳病的一种证型,属广义伤寒的范畴。

②风温:指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病不同。

③脉阴阳俱浮:指寸关尺三部俱现浮象,此主邪热充盛。

④失溲:溲,指大小便。失溲,即大小便失禁。

⑤被火:火,指灸、熏、熨、温针等治法。被火,指误用火法治疗。

⑥痸疭(zòng):又作瘛(chì)疭,瘛,筋急挛缩。疭,筋缓纵伸。瘛疭,指四肢抽搐痉挛。

⑦逆:误治的意思。正确的治疗为顺,误治则为逆。

【释义】

本条论述太阳温病的主要脉症,及其误治后的变证。文中所论温病为广义伤寒的一种,是由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病,属太阳病范畴。与中风、伤寒相比,其突出的证候特点是发热而渴,不恶寒。温为阳邪,侵袭肌表,犯于肺卫,耗伤阴津,故发病之初,即见发热与口渴。温热伤人,多不恶寒。但若结合太阳病提纲证看,恶寒是太阳病必然见症。再从临床实践看,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阶段,也有恶寒,故太阳温病亦当有恶寒,只不过是较之伤寒、中风证,其恶寒程度轻微,时间短暂而已。

温为阳邪,治当用辛凉解表法,禁用辛温发汗,若误用之,则必致热盛津伤,导致“风温”等变证的发生。风温为病,热势鸱张,发热不因汗出而减,反而升高,故见身灼热。由于邪热充斥于表里,故脉三部均见浮象,必是浮盛有力。热盛迫津外泄,则自汗出;耗气伤津,则身重;上蔽心神,则多眠睡,语言不利;壅滞于肺,呼吸不利,则鼻息必鼾。若风温误下,重伤津液,化源枯竭,则小便短少而不利。津伤热炽,阳亢动风,则两目直视。热极神昏,则大小便自遗。若此时仍不积极清热救阴,而反用火法治之,则无异于抱薪救火,必致火毒剧烈,熏灼肝胆,轻则全身发黄,重则肝风内动,发为惊痫,或出现阵发性四肢抽搐,肤色暗晦如火熏等危候。若一误再误,则患者命悬一线。故戒之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温病初起,病在卫分,治当辛凉解表,本条虽未明言,但从其对误用辛温发汗的风温证的描述不难看出,治疗温病当以辛凉、透邪、清热为法,并时刻注意顾护津液,这对后世温病学派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