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阳病传变

三、少阳病传变

【原文】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爲陽去入陰故也。(269)

傷寒三日,三陽爲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爲三陰不受邪也。(270)

傷寒三日,少陽脉小者,欲已也。(271)

【词解】

①阳去入阴:即去表入里之意。

【释义】

此3条论述以脉证为据判定外感病进一步传变或是向愈的方法。第269条论述表病入里之证。伤寒六七日,一候已过,按照传变规律,病情处于可愈或传变之期。患者身无大热,是指表无大热,乃邪热已入里,里热盛而外热较轻。又增躁烦,躁烦之症阴证阳证均可出现,若伴见口渴汗出、腹胀便秘、脉沉实等,则躁烦为邪入阳明,阳热亢盛,扰及心神所致;若伴有吐利、肢厥、脉微等,则为邪入阴经,阳衰阴盛,虚阳浮越之躁烦。但不论内传阳明还是邪陷三阴,均是表病入里,即“阳去入阴”。本条说明了表病传里之大体趋势,并提示病情是否发生传变以及传入何经,应以现有脉证为凭,医者应注意辨识。

第270条辨伤寒不传三阴之证。“伤寒三日”三阴是否受邪,不单需要参考发病日数,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病邪之轻重、正气之强弱以及治疗当否等因素,临证应以脉证为据。如果患者表现能食不呕,说明正气相对较旺,脾胃气和,疾病没有发生传变,故曰“此为三阴不受邪也”。若传入三阴,患者食欲则会受到影响,太阴当见腹满而吐,食不下;少阴当见欲吐不吐,或吐利肢厥;厥阴当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本条患者食欲如常,且无三阴之证,说明疾病未传入三阴。本条总的精神是再次强调疾病是否发生传变,应以脉证为凭,不能拘于日数之说。

第271条辨少阳病欲愈的脉象。伤寒三日,邪入少阳,其脉当弦,今脉象为小。小脉是针对大脉而言,《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大则病进。”《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大则邪至,小则平。”说明脉小是脉象渐趋和平,少阳之邪渐退,其病欲愈。本条是以脉统证的笔法,以脉象揭示病机,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