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阳明病兼里证
(一)无形热盛兼证
1.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68)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人參二兩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後,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後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凜冷,亦不可與服之,與之則嘔利而腹痛。諸亡血虚家亦不可與,得之則腹痛利者,但可温之,當愈①。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69)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70)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22)
【词解】
①此方立夏后……但可温之,当愈:《伤寒论》中其他有关白虎加人参汤条文的附方及《金匮要略》中白虎加人参汤后均无此62字,疑是后人所加。
【释义】
第168条、第169条、第222条三条论述阳明热炽津伤的证治。本证在阳明发热汗出的基础上,出现两组重要症候:一是里热炽盛、津伤气燥,致渴饮特甚,如口干舌燥、渴欲饮水、大渴欲饮水数升等;二是热结在里,阳不外达,致无大热,时时恶风,背微恶寒。阳明大热证而言“无大热”,并见时时恶风寒,甚者出现手足厥冷(见厥阴病篇第350条),反映阳热盛极,格阴于外,真热假寒的病机,具有重要的辨证意义。于此示人对于阳明里热极盛之证尤当注意辨别寒热真假,若惑于假象,以热为寒,势必导致抱薪救火之危局。里热炽盛、津气两伤,故治以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第170条论述白虎汤的禁忌证及阳明热盛津伤的辨证要点。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是风寒在表,即使兼有内热,也当先解表后清热,或用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发表清里,切不可径用白虎汤。一旦误用,则冰伏寒邪,产生变证。故仲景于此戒之曰“不可用白虎汤”。若表证已去,阳明里热伤津而渴欲饮水,则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渴欲饮水,乃阳明热盛津伤的辨证要点。
【方解】
见太阳病篇。
【析疑】
关于“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的机制还有另一种认识,即认为是汗出肌疏,卫失温煦,或不耐邪扰。若详细分析,阳明发热汗出的特点是热不为汗所衰,即里热不断外蒸,肌表汗出濈濈然,故此说不尽合乎医理。另外,汇通全书,综观第63条麻杏甘石汤证的“无大热”和第136条的大结胸证的“无大热”,以及第350条白虎汤证的“脉滑而厥”,可知凡大热证,最易热邪郁结,最怕也是热邪郁结。因为一旦邪热郁结,一则阳热难以外达,必内陷深伏而劫阴、动风、扰神,出现阴竭、抽搐及神昏重证;二则阳热内结,阳气不达,而出现恶风恶寒、厥逆等假寒之证,易致误辨误治。所以,仲景于此以无大热、恶风、恶寒,示人对于大热证尤当注意辨别寒热真假。
【医案选录】
案1 史某,男,16岁。消渴证,烦渴多饮,口舌干燥,神疲,消瘦,舌边尖红,苔黄燥,脉象洪数。辨证为肺胃热盛,津气两消之上消证。法宜清热生津,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味:生石膏60g,知母12g,甘草4.5g,人参9g,粳米9g,生地黄18g,天花粉15g,鲜石斛15g,芦根三尺(鲜)30g,上方服5剂后,烦渴减轻,后以原方(以党参、北沙参代人参)加减,服至50剂,消渴痊愈。(王琦.经方应用[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244-245.)
案2 聂某,女,28岁,1988年7月15日初诊。患者头痛6年,由于夏季多发,今因剧烈运动后而诱发,头痛5日,前额痛甚,面红目赤,心中烦热,口舌干燥,渴欲饮冷,汗多,脉大无力。证属阳明气分热盛,气津两伤,实热循经上扰清窍而致。治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方投白虎加人参汤:生石膏45g(先下),肥知母12g,生甘草6g,北沙参12g,粳米10g,西洋参6g(另煎兑入),进药3剂,诸症悉除。上方石膏减至15g,台党参15g代西洋参,继服3剂。随访半年,头痛未发。(王和天.经方治疗头痛验案举隅[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3):52.)
2.猪苓汤证
【原文】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223)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膠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224)
【释义】
第223条论述阳明阴伤水热互结的证治。句首一“若”字,说明是承接第221条而来,也是设法御病之词,阐述阳明病误下后有余热留于胸膈者,亦有阴伤水热互结者。下后阳明余热犹存,故脉浮发热;热陷下焦,与水互结,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津不上承,兼下伤阴液,故渴欲饮水。用猪苓汤清热育阴利水。第221条、第222条、第223条三条彼此联系,互为一体,被称为“阳明清法三证”,分别揭示了热在上、中、下三焦的治疗。
第224条紧承第223条论述猪苓汤禁例。阳明病里热炽盛,故汗出多;热盛津伤,则口渴。猪苓汤虽有清热滋阴之力,但其终究属于利水之剂,阳明为病,易于燥化,汗出多而津伤,若误用猪苓汤复利其小便,必致津液更伤,邪热愈炽,故特此强调“不可与猪苓汤”。
【方解】
猪苓汤中猪苓、茯苓淡渗利水;泽泻、滑石清热利水;独用阿胶,滋阴润燥。诸药共凑利水清热育阴之功。
【医案选录】
高某,女性,干部,患慢性肾盂肾炎,因体质较弱,抗病能力减退,长期反复发作,经久治不愈。发作时有高热、头痛、腰酸、腰痛、食欲不振,尿意窘迫,排尿少,有不快与疼痛感。尿检查:混有脓球、上皮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等。尿培养:有大肠杆菌。中医诊断:属淋病范畴。此为湿热侵及下焦。法宜清利下焦湿热。选张仲景《伤寒论》猪苓汤……即疏原方予服:猪苓12g,茯苓12g,滑石12g,泽泻12g,阿胶9g(烊化兑服)。另嘱患者多进水分,使尿量每日保持在1500ml以上。此病多属正气已伤,邪仍实的虚实兼证类型,故嘱其于不发作时,服肾气丸类药物,以扶正而巩固疗效。(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岳美中医案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
(二)有形实结兼证
1.三急下证
【原文】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①,睛不和②,無表裏證③,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爲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2)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3)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4)
【词解】
①目中不了了:目睛昏蒙,视物不清,没有神采。
②睛不和:目睛转动不灵活。
③无表里证:指外无发热恶寒等表证,内无潮热、谵语等里证。
【释义】
以上3条论述阳明急下证。除第252条指出“大便难”外,其他2条均省略了阳明实证的主要症候,而重点突出需“急下之”的特征症状。如第252条的“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说明阳热燔灼、阴液消亡、目睛失养的危急病机。第253条的“发热汗多”说明里热蒸腾、迫津外泄、不休不止、津涸在即的凶险证候。第254条的“腹满痛”说明燥热极盛、津液枯竭、无水舟停的潜在危险。势急病危,故用急下之法,以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救其里阴。
阳明三急下证,叙症不同,但病机都体现了邪火燔灼、燎原莫制、津液枯竭、亡阴在即的一个“急”字,因此治法也都体现了一个“急”字。治宜急下,即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急下为手段,存阴是目的,此即后世所谓“急下存阴法”。
2.麻子仁丸证
【原文】
趺陽脈①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爲約,麻子仁丸主之。(247)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爲度。
【词解】
①趺阳脉:即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
【释义】
本条论述脾约的证治。趺阳脉在足阳明胃经冲阳穴处,趺阳脉可候脾胃之气的盛衰。趺阳脉浮,浮为阳脉,主胃热亢盛,所以说“浮则胃气强”。涩为阴脉,主脾阴亏虚。胃强脾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偏渗膀胱,故小便数;肠道失濡,则大便硬。此为脾约,治以麻子仁丸泻热润燥通便。
本证病机重点是胃强脾弱,脾转输津液的功能被胃热所约束,以致肠燥便秘,故称“脾约”。脾约证的临床特征,正如第244条所谓“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方解】
麻子仁丸由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蜂蜜和丸而成。方中重用火麻仁滋阴润肠通便为主药,杏仁能润肠降气以通便,芍药补养阴液,蜂蜜滋燥润肠。以上四药重在养阴滋燥,润肠通便,以治脾弱。大黄、枳实、厚朴,泻热通便,行气导滞,以治胃热。以蜜和丸,是取润下缓行之意。本方宜根据病情和疗效,灵活掌握用药多少,即饮服十丸,“渐加,以知为度”。
【医案选录】
一豪子郭氏,得伤寒数日,身热,头疼,恶风,大便不通,脐腹膨胀,易数医。一医欲用大承气,一医欲用大柴胡,一医欲用蜜导,病家相知,凡三五人,各主其说,纷然不定。最后请子至,问小便如何?病家云:小便频数。乃诊六脉,下及趺阳脉,浮且涩。予曰:脾约证也,此属太阳阳明。仲景云:太阳阳明者,脾约也。仲景又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者,大承气、大柴胡恐不当,仲景法中麻仁丸不可易也。主病亲戚尚尔纷纷。予曰:若不相信,恐别生他证,请辞,毋庸召我。坐有一人,乃弟也,逡巡曰:诸君不需纷争,既有仲景证法相当,不同此说何据?某虽愚昧,请终其说,诸医若何,各请叙述。众医默默,纷争始定。予以麻仁丸百粒,分三服,食顷间尽。是夕,大便通,中汗而解。(许叔微.伤寒九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5.)
3.蜜煎导、土瓜根导及猪胆汁导证
【原文】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爲津液内竭,雖鞕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爲導①。(233)
蜜煎方
食蜜②七合
上一味,於銅器内,微火煎,當須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倂手捻作挺③,令頭鋭,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鞕。以内穀道④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土瓜根方(佚)
猪膽汁方
又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許法醋⑤,以灌穀道内,如一食頃⑥,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词解】
①导:有因势利导之意。如津伤便秘者,用滑润类药纳入肛门,引起排便,叫作导法,属外治法。
②食蜜:即蜂蜜。
③挺:量词,多用于条状物或长形物。同“根”也。《南史·沈攸之传》:“赐攸之烛十挺。”
④谷道:即肛门。
⑤法醋:即食醋。
⑥一食顷:约吃一顿饭的时间。
【释义】
本条论述胃热不甚津伤便硬的证治。本自汗出,更用发汗,损伤津液;小便自利,津液更伤,致使津液亏虚,肠道失润,大便干燥难行。本证既非承气汤证燥热亢盛谵语、便硬、腹满痛,又非脾约证胃强脾弱,而是津液内竭所致的大便秘结,虽便意频繁而不得出。当因势利导,润导通便。蜜煎方或土瓜根方、猪胆汁方,均可酌情选用。
本条与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皆可见有大便秘结。承气汤证,属阳明腑实,燥热结实,便硬燥屎,伴有潮热、谵语、腹满痛等症,治以泻热攻下;麻子仁丸证,属胃强脾弱,故大便硬,伴小便数,不更衣十数日而无所苦,治以养阴滋燥,润肠通便;本证属误治伤津,肠燥便秘,便意频繁却欲出不能,当因其势而润导之。
【方解】
蜜煎方以蜂蜜滋阴润燥,制成栓剂纳入肛门中,润肠以通便。土瓜根苦寒无毒,捣汁灌肠,以润肠清热通便。猪胆汁苦寒润滑,与食醋混合灌肠,可清热润肠通便。
【医案选录】
案1 王某,女,12岁。前患伤寒发热二候,经治不愈。热退已10多日,但9日来未解大便,无腹胀满痛不适等。近两日来,日晡所小有潮热,略觉口渴,精神尚振,胃纳良好,睡眠安宁,舌质淡红,苔中心光剥,体温37.40℃,脉搏80次/分,脉形软弱,不耐重按,腹部柔软,加压不痛,右腹及脐左可扪及块状物,累累如贯珠20多枚。脉证互参,系热病之后,津液日亏,不能濡润大肠,故大便硬而不下。初用吴氏增液汤,作增水行舟之法,3剂后无效,继用润下法3剂,及蜜煎导法等,在服用中药同时,又用50%甘油30ml灌肠,隔日1次,共2次。在灌肠后,均有腹部剧烈阵痛,约半小时方减,治疗8日,大便仍未通。因翻阅《伤寒论》有猪胆汁外导一法,即用大猪胆2枚,取汁盛碗中,隔汤炖透消毒,用时再加开水,以50%胆汁40ml灌汤,灌后无腹痛,30分钟左右大便1次,下圆形结粪10块多,隔5小时许,又便出10多枚,及粪便甚多,腹中粪块消失而愈。(金文学.猪胆汁灌肠法治疗便秘二例[J].江苏中医,1965,(11):36-37.)
案2 林某,女,49岁。因腹痛及呕吐10余次而入院。患者曾行阑尾切除术,并置烟卷引流10日之久,手术后两周出院。此次入院时检查:中度失水,腹部中度膨胀,鼓音,肠鸣音亢进,腹部有压痛,但腹肌无紧张。血红蛋白88g/L,红细胞4.54×1012/L,白细胞7.0×109/L,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16%,单核细胞3%。其他化验报告无异常。X线平片显示腹部小肠充气及有液平面。临床印象:部分肠梗阻,手术后粘连所致。入院即使用胆汁灌肠2次,以及一般支持疗法。灌肠后效果良好,症状逐渐消失,患者于6日后出院。(上海市立第十人民医院外科.一种简易有效的灌肠剂:胆汁灌肠[J].中医杂志,1957,(8):43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