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说

概 说

少阴包括手少阴和足少阴两经,属心、肾两脏。心主火,主血脉,又与精神、意识活动有关,为神明之主。肾主水,主藏精,真阳真阴(水火)寄寓其中,为先天之本。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火下交于肾,使肾脏温暖而化气;同时肾水上腾于心,使心火不致偏亢。这样水升火降,相互协调,彼此制约,心肾相交,以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少阴病的成因有二:一是素体少阴心肾不足,病邪直犯少阴而发病;二是其他经疾病误治、失治,邪气入里,损伤心肾而发病。

病入少阴,损及心肾,阳气虚衰,阴血不足,全身抗病能力明显下降,故少阴病常为外感疾病过程中的危重阶段,属于全身性虚衰证,故其提纲脉症为“脉微细,但欲寐”。

由于少阴为真阴真阳之脏,病及少阴,其病理表现多为阴盛阳虚或阴虚阳亢,故邪气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故少阴病本证有寒化证和热化热两类证型。

寒化证是由心肾阳虚,邪从寒化,阴寒内盛,以无热恶寒、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精神萎靡、小便清白、脉沉微细、舌淡苔白等为主要脉症。若阴寒之邪太盛,逼迫虚阳浮越于外,还可出现面赤、汗出、躁扰不宁、反不恶寒等真寒假热现象。

热化证多由心肾精血不足,虚热内生,邪从热化,以致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临床以心烦不得眠、口燥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主要脉症。

少阴病治法,寒化证以回阳救逆为主,代表方为四逆汤;热化证以滋阴降火为主,代表方为黄连阿胶汤。发汗与攻下,均属禁忌。另外,少阴表证,治宜温经发汗,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类。少阴咽痛,分别治以清热、养阴、涤痰、通阳诸法。

邪入少阴,多伤阳气,所以少阴病的预后,取决于阳气的存亡,一般是阳回者生,阳衰者重,阳亡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