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说
2025年09月26日
概 说
太阴为三阴之始,其阴气较多。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肺、脾二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之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入腹,属脾络胃。由于经络相互络属的关系,使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互为表里。脾胃二者关系密切,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互为表里,功能上亦相互配合,合称为后天之本。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二者一燥一湿,一升一降,脾胃各项功能协调,则清阳得升,浊阴得降,燥湿相济,升降协调,以共同完成受纳、运化、吸收和输布水谷的功能。
太阴病为三阴病的初始阶段,是以脾阳虚衰、运化失职、寒湿内盛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病由三阳转入太阴,标志着邪气由六腑向五脏发展。太阴病多属脾虚寒湿证,其临床表现有腹满时痛、食不下、呕吐、自利不渴等症,反映了太阴病脾阳虚衰,寒湿内盛,升降失常的基本病机。
太阴病的成因有二:一是脾阳素虚,外邪直接侵犯中焦,或忧思伤脾,或饮食劳倦所伤,使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而发病;二是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而转为太阴病。
太阴病本证的虚寒证,当以“温之”为法,即温中祛寒,健脾燥湿,用理中丸、四逆汤之类方剂治疗。而气滞络瘀证,证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者,则宜通阳益脾,活络止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治疗。
太阴病若兼表证,里虚不重,以表证为主,脉见浮者,可用桂枝汤温经通阳,调和营卫。太阴病变证,出现寒湿发黄者,则“于寒湿中求之”,以温阳散寒,除湿退黄为法。
太阴病在三阴病中病情较轻,证候较简单,治疗及时恰当,预后良好。
太阴病的转归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过恰当治疗或自身阳气恢复,其病得愈。二是太阴之邪入腑,由太阴而转出阳明。三是太阴病由于失治误治,病邪内传,脾阳更虚,或太阳病日久不愈,转入少阴或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