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关于《伤寒论》中药物剂量的几点说明
《伤寒论》属汉代医著,关于其中的药物剂量,历代医家及学者进行过不少研究和论述,中国历朝历代的度量衡本来不一,所以说法颇多。现就基本认可的药物剂量的有关问题作一说明,仅供参考。
1.关于重量 吴大澂根据新莽货币较得新莽时1两为13.67464g;刘复从新莽嘉量较得的为14.1666g;吴承洛将这两个数据平均,得出新莽1两为13.9206g,1斤为222.73g。柯雪帆等根据大量出土的秦汉铜铁权及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实测结果,东汉1两为15.625g,1斤为250g。
2.关于容量 10合为1升。吴承洛认为东汉1升的容量为198.1ml,刘复从新莽嘉量测得1升为200.6349ml。(均见《中国度量衡史》)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商鞅铜方升,实测其容量为200ml。可以基本肯定,东汉1升为200ml,1合为20ml。
3.关于长度 刘复根据新莽嘉量较出新莽尺的长度为23.088cm;吴承洛根据新莽尺折为清营造尺,再算出新莽尺的长度为23.04cm。
4.关于“两”“铢”“分” 《汉书·律历志》“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据此,汉代以6铢为1分,4分为1两。
5.关于“方寸匕”“钱匕” 赵有臣根据出土文物“铜律撮”铭文及《本草经集注》与《隋书·律历志》的记载,考得1方寸匕的容量约为5ml。尚未见对钱匕的可靠考证。
6.关于个数或体积 柯雪帆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室所藏《伤寒论》中用药,实测得出的结果是:附子中等者1枚10~15g,附子大者1枚20~30g,杏仁50枚15g,桃仁50枚15g,瓜蒌实(今称瓜蒌)中等者1枚60~80g,栀子14个7g,乌梅300枚680g,石膏鸡子大56g,芒硝半升62g,半夏半升42g,五味子半升38g,香豉半升48g,麻仁半升53g,吴茱萸1升70g,葶苈子半升62g,麦门冬(今称麦冬)半升45g,赤小豆1升156g,虻虫30个10g,水蛭(大小相差很大)30个约为40g。
中药的临床用量因为影响的因素比较多,所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般而言《伤寒论》的药量对比现代临床中药的习惯用量,显然过大。但《伤寒论》的方药一般只煎一次,分多次服,又与现代临床煎服法(多为煎两次,分两次服)不同。因此,我们既不能机械套用《伤寒论》原方原量,又要吃透经方药量的精髓,做到临床辨证用药,适当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