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哕证

二、辨哕证

(一)误治胃寒证

【原文】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虚,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380)

【词解】

①外气怫郁:表气郁闭。外气指表气,表气郁闭可见“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等症状。

【释义】

本条论述误治导致胃中寒冷气逆作哕的辨证论治。伤寒本当发汗,医误用吐下,损伤里阳,导致里虚严重。因表气郁闭,药汗不效,又复与水法作汗,使胃阳更伤,胃中寒冷,升降失常,气逆作哕。

本证属胃寒气逆,虽亦可用吴茱萸汤温胃降逆止哕。应注意本哕不属厥阴本证,因本哕仅病胃腑,不涉及肝脏。

(二)哕而腹满证

【原文】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381)

【词解】

①前后:指前阴后阴,在此指大小便的情况。

【释义】

本条论述哕而腹满的辨证论治。哕证有虚实,第380条为虚寒哕证,本条哕兼腹满,则属实证。邪气壅滞,气机不利,滞则腹满,逆则生哕。其辨治方法为“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以利之。若哕而兼小便不利,则必是水饮之邪阻滞,气机不利而上逆,治当利其小便;若哕而大便不通,则必是宿食阻滞,气机不利而上逆,治当通其大便。邪祛则气调,气调则哕止。

上述呕哕诸证,无论寒热虚实,均与厥阴肝脏无涉,故仍属厥阴呕哕证疑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