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厥阴病提纲
【原文】
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①,心中疼熱②,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326)
【词解】
①气上撞心:心,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患者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②心中疼热:自觉心胸或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释义】
本条论述厥阴病提纲证。反映了厥阴阴尽阳生、阴阳转化的病变特点。厥阴之脏为肝,内寄相火,藏血而主疏泄。若邪入厥阴,一方面能导致相火炽盛,横逆上冲;另一方面可乘犯脾土,出现脾虚肠寒,结果发生上热下寒证。肝火炽盛,耗灼津液,可见消渴;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横逆上冲,可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犯胃,热则消谷,故嘈杂似饥;土为木乘,运化失职,故不欲食。火炽于上而不能下达,加之肝气上逆,所以膈上虽然有热,而膈下已隐伏无形之寒。若强与食,脾胃不能受纳运化,往往可将食物吐出。若患者胃肠道素有蛔虫,脾虚肠寒则蛔虫不安,蛔虫避寒就温而趋向肠上,往往可随吐而出。
若以火为实,妄用攻下,必更伤下阳,使脾肠虚寒加重,导致清阳不升,下利不止。下利不止是预测性的症状,提出这一预测的目的,是揭示下寒的病机。心中疼热,并非实热,误用下法,就会上热未除,下寒又起。此属厥阴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
【析疑】
关于消渴:消渴一症,顾名思义是指渴饮如消,即口渴尤甚,饮水量大,饮不解渴似随饮随消。前太阳篇蓄水证之消渴,其病机为气化失常,水饮内停,津不上承。具有渴不欲饮,或少量热饮,或水入则吐,舌淡苔白等特点。厥阴提纲证之消渴,阴阳气俱不足,加之相火亢盛,灼伤肝阴所致。正如张卿子所言:“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救。”此两证之消渴,一为寒,一为热;一为水气,一为阴虚。仲景于《伤寒论》列出两条“消渴”症,对比鉴别之意尽在其中。
关于吐蛔:学习本条要理解众多症状之中,“食则吐蛔”仅是提供参考的症状,是有蛔则吐,无蛔则不吐,是有这种可能性,而不是必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