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证候分类

二、证候分类

(一)热证

1.栀子豉汤类证

(1)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证

【原文】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爲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虚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76)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箇(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爲二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箇(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爲二服,温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

梔子十四箇(擘) 生薑五兩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77)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78)

【词解】

①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

②心中懊(ào)(nǎo):懊,谓心中烦乱之极,莫可名状,而有无可奈何之感。

③胸中窒:窒,塞也。指患者胸中窒塞,憋闷不舒。

④心中结痛:谓心胸因火热邪气郁结而疼痛。

【释义】

第76条论述汗吐下后热郁胸膈的证治。从“发汗后”到“必吐下不止”为一段,说明汗后造成胃虚而吐逆,导致水药不得入口,这是误治变证,当随证治之,不可更发其汗。

从“发汗吐下后”至结尾为第二段,主要辨汗吐下后热郁胸膈的证治。若汗之不当邪气未除,又误用吐下之法,导致表热内陷胸膈,郁热扰乱心神,出现心烦不得眠,甚至烦闷难耐,莫可名状,辗转反侧,坐卧不宁,即“反复颠倒,心中懊”。治当清宣胸膈郁热以除烦,方用栀子豉汤。

若兼见气少不足以息者,为吐下伤及中气,可于方中加炙甘草以补中益气,即栀子甘草豉汤;若兼见呕吐者,为郁热影响胃气,则于方中加生姜和胃降逆,即栀子生姜豉汤。

第77条承上条补充热郁胸膈而胸中窒。热郁胸膈,气机阻滞,除了“烦热”以外,还会伴随出现胸中憋闷,仍用栀子豉汤清热除烦,宣通气机。

第78条进一步补充热郁胸膈而心中结痛。胸膈下连心下胃脘,热郁胸膈气机不利,常易直接波及心下,导致胃气郁滞而出现心中结痛。可知“心中结痛”较之“胸中窒”更为严重。但病机仍然为热郁胸膈,气机阻滞,故仍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宣通气机。

【方解】

栀子豉汤为治疗虚烦证的主方。本方用药仅两味,栀子苦寒,泻火除烦;豆豉味薄,开胃除烦。两药配伍清宣郁热,开胃除烦,适合外感病后期余热留扰胸膈之证。使用时要注意其煎服法,先煎栀子,以取其味苦清热泻火;后下豆豉,以其药性轻扬不宜久煎,取其味辛轻清宣透。豆豉易焦煳锅底,宜包煎。

【析疑】

由于方后言“得吐者,止后服”几个字,部分医家则认为本方属吐剂,但亦有医家不同意此说。外感病后期,患者体质较虚,脾胃气尚弱,强与汤药而吐,恐益伤正,则须停止服药,待其自行恢复,阴阳自和。

【医案选录】

郑某,胃脘疼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欲呕,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适我下乡防疫初返,过其门,遂邀诊视。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此本系宿食为患,初只需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延多日,酿成“挟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对“心中懊”“欲呕”二症,投以栀子生姜豉汤:栀子9g,生姜9g,香豉15g,分温作二服,若一服吐,便止后服。病家问价值,我说:一角左右足矣。病家云,前方每剂均一元以上,尚未奏效,今用一角之药,何足为力?请先生增药。我笑答云:姑试试,或有效。若无效再议未迟。病家半信半疑而去。服后,并无呕吐,且觉胸舒痛减,遂尽剂。翌日,病家来谢,称服药尽剂后,诸症均瘥,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4:66.)

(2)栀子厚朴汤证

【原文】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79)

梔子厚朴湯方

梔子十四箇(擘) 厚朴四兩(炙,去皮) 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释义】

本条论述热郁胸膈兼气滞腹满的证治。“腹满”说明热郁气滞所波及的病位更深,豆豉是不能够宣透腹部气机的,故以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宽中除满。

【方解】

本方因为豉为豆类,食之易生胀满,故不用豆豉。栀子清热除烦,厚朴、枳实行气除满。

【医案选录】

曹某,女,72岁。1995年10月26日初诊。心烦懊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西医诊断为神经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未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呵斥。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击胸腹方略觉舒畅。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并有脘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舌尖红,苔腻,脉弦滑,辨证:火郁胸膈,下迫胃肠。立法:宣郁清热,下气除满。处方:栀子14g,枳实10g,厚朴15g。7剂药后,心烦减半,心胸霍然畅通,性情渐趋平稳安静,夜能寐,食渐增,获此殊效,病家称奇,又自进7剂。复诊时仍有睡眠多梦,口舌干燥,口苦太息,小便黄赤等热未全解之症。转方用柴芩温胆汤合栀子厚朴汤,清化痰热,治疗月余而病除。(陈明,刘燕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47.)

(3)栀子干姜汤证

【原文】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80)

梔子乾薑湯方

梔子十四箇(擘) 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词解】

①丸药:汉代流行的具有泻下作用的丸剂成药,一般有寒下与温下两种。

【释义】

本条论述热郁胸膈兼中寒下利的证治。医以丸药大下之,不但致表热内陷胸膈,更易损伤脾胃致中焦虚寒,出现腹痛纳呆等症。原文未明言下寒,根据所用干姜推测,故属省文。胸膈有热,中焦虚寒,故治以栀子干姜汤,清上热,温中寒。

【方解】

本方以栀子苦寒,清上焦郁热;干姜辛热,温中焦虚寒,为《伤寒论》寒温并用最小之方。

【医案选录】

李某,男,42岁,2001年5月13日就诊。10日前因食不洁海鲜,发生严重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经西医应用输液疗法,给服小檗碱、诺氟沙星等治疗5日后,症状明显好转,但大便仍溏泄,且感胃中寒冷隐痛不止。近5日来常感心中烦热不安,胃中寒冷隐痛,大便溏泄,日3~4次。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弦细。胸部X线摄片及心电图均属正常,大便常规为白细胞少许。辨证为上热中寒。治宜清上温中。方用栀子干姜汤:生栀子15g,淡干姜10g。日1剂,以水350ml,煎取150ml,去渣,分早、中、晚3次服完,每次饭前半小时温服50ml。上方连服3日,患者即感心中烦热去,胃中冷痛止,大便也成形。(顾文忠.栀子干姜汤治验一则[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6):43.)

(4)栀子豉汤禁例

【原文】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81)

【词解】

①旧微溏:指患者平素大便溏薄。

【释义】

本条论述栀子汤类方禁例。栀子药性苦寒,虽可清热除烦,但也易伤阳气。若患者平素大便溏薄,多为脾胃虚寒之体,此时虽有郁热虚烦,亦当慎用。否则必导致中阳更虚,故戒之曰“不可与服之”。可仿栀子干姜汤寒热并用之法,既可清上焦郁热,又避免了寒中之弊。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原文】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6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黄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箇(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湯。(162)

【词解】

①黄耳杯:耳杯为古代饮器,椭圆形,木胎涂漆,两侧各有一耳,或装鎏金铜饰,并有全部铜制者,盛行于战国、汉晋时期。

【释义】

两条原文文义相近,证治相同,仅成因稍异,故合并释义。两条皆为倒装文法,“不可更行桂枝汤”应接在“无大热”之后。

从“不可更行桂枝汤”一句推知,在误汗或误下之前证已属太阳中风。太阳中风应解肌祛风,若汗不如法或误用攻下,可致表热内陷,壅滞于肺,肺失宣降,而致喘息;肺热蒸腾,蒸迫津液外泄,故见汗出。“无大热”乃体表有汗出,手扪之则热不甚。实际上,本证常见发热,甚至高热不退。治疗当重在清宣肺热,故用麻杏甘石汤。

【方解】

本方由麻黄、石膏、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麻黄宣肺止咳平喘,石膏清透肺脏邪热,麻黄之辛温与石膏之辛寒相配,互相佐制,宣肺平喘而不温燥,清泄肺热而不凉滞。杏仁宣降肺气,协同麻黄以平喘;甘草和中缓急,润肺止咳。

【医案选录】

邱者,患肺炎,高热不退,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膈疼痛,痰中夹有浅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请我及某医师会诊。患者体温40℃,脉象洪大。我拟给予麻杏甘石汤,某医师不大同意。他认为痰中夹血,难胜麻黄辛散,主张注射青霉素兼进白虎汤。我说,此证注射青霉素固未尝不可,但用之少量无效,用大量则病家负担有困难。至于用白虎汤似嫌太早,因白虎汤清热擅长,而平喘止咳之功则不若麻杏甘石汤。此证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痰中夹血,血色带褐,胸膈疼痛,均系内热壅盛肺气闭塞之故。正宜麻黄、杏仁宣肺气,疏肺邪,石膏清里热,甘草和中缓急。经过商讨,遂决定用本方。处方:石膏二两四钱,麻黄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水煎,分三次服,每隔一小时服一次。服完一剂后,症状约减十之七八。后分别用蒌贝温胆汤(瓜蒌实、川贝母、茯苓、法夏、稻香陈、枳实、竹茹、甘草)、生脉散合泻白散(潞党参、麦冬、五味子、地骨皮、桑白皮、生甘草)2剂,恢复健康。(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4:52.)

3.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义】

本条论里热灼及气阴的证治。太阳病,服桂枝汤,若汗不得法,致大汗出,则最易生变。或亡阳亡阴,或助热化燥。本证属后者,为邪入阳明,热邪内炽,气液两伤。脉洪大,示里热炽盛,气血弛张。大烦,乃热扰心神。大渴,是本证的重点,必苔黄燥,喜冷饮,渴不止,是热灼气阴,津气受损,也是治加人参的依据。以方测症,当有壮热、恶热、尿赤、汗出、舌红、苔黄诸症。

本证也可出现发热,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等,应与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相互参照区别。病因相同,脉亦类同,但方治各别,缘病机各异也。第25条为大汗表邪未解,阳气更浮,营阴益弱,脉也因阳气所激,由浮缓变为洪大,且无烦渴不解之热症,故仍与桂枝汤。本条似有表证,实为热结在里,阳不外达所致,为真热假寒之象,大烦渴为辨证眼目所在。故当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解】

白虎汤清透热邪,加人参益气生津。

【医案选录】

李某某,男,52岁,患者有糖尿病史。口燥渴多饮,饮水后复渴,有饮水不能解渴之势。虽多饮,但小便却黄,纳食减少,神疲体乏,大便正常。脉大而软,舌质红无苔。证属肺胃热盛,气阴两伤所致。治疗当以清上、中之热而滋气阴之虚为宜。生石膏40g,知母10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人参10g,天花粉10g。上方服5剂后,口渴大减,体力与精神均有好转。转用益胃阴法:沙参12g,玉竹12g,麦冬30g,天花粉10g,知母6g,太子参15g,甘草6g等。连用十余剂,证情逐渐稳定,遂改用丸药巩固疗效。(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0.)

4.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原文】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連湯主之。(34)

葛根黄芩黄連湯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黄芩三兩 黄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释义】

本条论太阳病误下致里热挟表下利的证治。“太阳病,桂枝证”,当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若用攻下,属于误治,故曰“反”。误下则不仅表热未解,反而导致邪热内陷大肠。故利遂不止。既为急性热利,必暴注下迫,粪便臭秽难闻,伴肛门灼热,小溲短赤等症。同时由于肠热上蒸于肺,肺气不利则见喘,热邪迫津外泄故见汗出。此时患者的脉象由原来的浮缓而变为急促,说明表邪陷而未尽,里气尚能奋起外趋抗邪,故曰“表未解也”。既有表邪未解,又有里热下利,故称“协热利”。证属表里同病,治当清热止利,兼解表邪,用葛根芩连汤。

本证应与葛根汤证和黄芩汤证之下利相鉴别。三者均有下利,葛根汤证为外邪不解,内迫阳明,关键在于有表证而无汗,虽下利而不臭;黄芩汤证为“太阳与少阳合病”,属少阳邪热内迫肠道,以下利黏液,里急后重,腹痛口苦等为特点;而本证虽有表证未解,但肠热较重,下利暴注,发热汗出。

【方解】

本方重用葛根,既解肌散热,又升津止利;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止利坚阴;甘草和胃缓急。四药合用,共奏表里双解之功。

【医案选录】

案1 刘某,男,35岁。大便如脑,已3日,发热,恶寒,项背发紧,口干思饮,微汗,腹痛,黏液便(红白相间),日5~6行,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纳不进,舌黄津少,舌质红,脉数而滑。化验大便为细菌性痢疾,证属协热下利,治以清热解毒止利为法。处方:葛根15g,黄芩10g,黄连粉6g(分冲),白头翁10g,甘草5g,2剂,水煎服。1剂后腹痛缓,便减,后重减轻。2剂后利止,但口干,纳仍不佳,上方加山楂炭去白头翁,再2剂。药后利止,纳增,再予四君子汤加天花粉,2剂调理而愈。(李文瑞,李秋贵.伤寒论汤证论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84.)

案2 蔺某,女,49岁,1993年5月4日初诊。患者五更泻已3年余,每晨起即厕,泻势急迫,泻而后快。到处求医,偶有缓解。服四神丸非但不效反而加重,专程来京求治。症见心烦急躁,夜寐梦多,舌红苔黄厚且糙老,脉弦而数。证属木郁克土,热迫阳明之证。拟用疏调木土,养阴折热之法。方以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0g,黄芩6g,黄连2g,炒陈皮6g,冬瓜皮10g,防风6g,荆芥炭10g,灶心土10g,白芍10g,蝉蜕6g。忌食油腻海鲜,服3剂缓解,7剂而愈。(杨连柱.葛根芩连汤临证应用体会[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10(4):46.)

(二)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原文】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64)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词解】

①叉手自冒心:冒,覆盖也。叉手自冒心,指患者两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

②顿服:即一次服完。

【释义】

汗为心液,汗出太过,阳随汗泄,易致心阳虚损。心阳虚则心无所主,故心中悸动不宁。虚者喜按,故其人“叉手自冒心”。心阳乍虚,证情轻浅,可以迅速收功,治以桂枝甘草汤。

【方解】

桂枝味辛性温,入心通阳;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两药相配,辛甘化阳,温通心阳。本方桂枝用量倍于甘草,温通心阳之力专纯,又取其“顿服”,意在以大剂速收其效。

【析疑】

“心下”当属胃脘部位,所以有的注家认为“悸”的部位当改作“心中”,其实“悸”乃患者自觉症状,悸动可来自机体任何部位,非只限于心胸。本证“叉手自冒心”才是确定病位的关键。

【医案选录】

李某,男性,30岁,某县会诊病例。心慌惊悸已三四年,眠差易醒,常自汗出,苔薄白,舌尖红,脉浮弦数。证属心气不足,水气凌心。治以温阳降逆,于桂枝甘草汤加味:桂枝30g,炙甘草15g,茯苓15g。结果:上药服3剂诸症减,继服3剂心慌惊悸全消。(李惠治.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71.)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原文】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118)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词解】

①火逆:指误用火法或因火法受惊而导致的变证。

②烧针:用粗针外裹棉花,蘸油烧赤,去棉刺入,强发其汗,此法为后世火针法。

【释义】

本条论述心阳虚烦躁的证治。误用火法,又施下法,致心阳虚衰,心神浮越而见烦躁。治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温复心阳,重镇安神。

【方解】

方中含桂枝甘草汤以辛甘化阳,温通心阳;龙骨、牡蛎重镇潜敛,以安心神,合而标本兼治。

【医案选录】

宋先生与余同住一院,时常交谈中医学术。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宁,坐立不安,乃邀余诊。其脉弦缓,按之无力。其舌淡而苔白。余曰:病因夜作耗神,心气虚而神不敛之所致。乃书桂枝9g,炙草9g,龙骨12g,牡蛎12g。凡3剂而病愈。(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29.)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原文】

傷寒脉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112)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牡蠣五兩(熬) 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词解】

①以火迫劫之:用火法(如烧针、火熏、灸法等)强迫发汗。

②亡阳:阳指心阳。亡阳,即心阳外亡。

【释义】

本证病因病机与上证相同,但病情更为严重。阳虚不能固守心神,心神浮越不宁,不只是烦躁,更因阳失鼓动,血行缓慢,津聚为痰,阻于心窍,而致惊狂。治当温补心阳,豁痰通窍,潜敛心神。治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方解】

本方由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组成。方中含桂枝甘草汤以温通心阳,加龙骨、牡蛎潜镇心神。蜀漆乃常山之苗,有涤痰开窍之能。生姜、大枣调理脾胃,化生气血。所以去芍药者,是因芍药性凉属阴,非阳虚所宜,故去之。所以名救逆者,是因病较急,须急温心阳以救之。

【医案选录】

董某,男,28岁。因精神受到刺激而犯病。心中烦躁不安,或胆怯惊怕,或悲伤欲哭,睡眠不佳,伴有幻听、幻视、幻觉“三幻症”。胸中烦闷难忍。舌苔白厚而腻,脉弦滑。辨为肝气郁滞,痰浊内生而上扰心宫。桂枝6g,生姜9g,蜀漆4g(以常山代替),龙骨12g,牡蛎12g,黄连9g,竹茹10g,郁金9g,石菖蒲9g,胆星10g,大黄9g。服药2剂,大便作泻,心胸顿觉舒畅。上方减去大黄,又服3剂后,突然呕吐痰涎盈碗,从此病证大为减轻,最后用涤痰汤与温胆汤交叉治疗而获痊愈。(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

4.桂枝加桂汤证

【原文】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117)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词解】

①奔豚:证候名。以豚之奔,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直至咽喉,发作欲死,须臾复止。

【释义】

本条论述因惊吓使心阳受损而导致奔豚的证治。用烧针强行发汗,汗出腠理开,邪气乘虚而入,针处气血凝滞,故起红肿核块。奔豚多为情志疾病,火逆、烧针均可引发惊恐而致。本证因烧针致惊而内伤心阳,心阳虚难以制约肾水,肾中水寒之气上越,则患者感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有如小猪奔突之状。奔豚虽为肾中寒气之上冲,然其病本则是心阳虚衰,如此可外用艾条灸针处之赤核各一壮,以温散寒凝之邪,同时内服桂枝加桂汤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解】

桂枝加桂汤为桂枝汤加重桂枝用量而成。重用桂枝,在于通过温壮心阳以镇下焦之寒气。芍药苦泄而平冲,生姜散水而平冲,大枣、甘草缓急而平冲。本方药同桂枝汤,仅桂枝一药药量之变,由解表之剂成为治疗奔豚之方。

【析疑】

第112、第117、第118这3条病因均与惊恐(火攻或者烧针等)有一定的关系,导致心阳受损,故皆以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温通心阳为基础方。临证时可根据病情及配伍方药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剂量的桂枝。有人认为使用肉桂更佳。

【医案选录】

案1 故乡老友娄某的爱人,年七十,患呕吐腹痛一年余,于1973年4月16日偕同远道来京就诊。询其病状,云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虬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既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按主诉之病状,是所谓中医之奔豚气者,言其气如豕之奔突上冲的形状,《金匮要略》谓得之惊发,惊发者,惊恐刺激之谓。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甚,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证,予仲景桂枝加桂汤。桂枝15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擘),水煎温服,每日1剂。30日二诊:共服上方14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作响,仍有1次呕吐。依原方加半夏9g,茯苓9g,以和胃蠲饮,嘱服10剂。5月13日三诊:有时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是肝胃气上冲,改予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以暖胃温肝,服后痊愈回乡。两月后函询未复发。(陈可冀.岳美中医学文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92.)

案2 金某,女,14岁,学生。1986年2月3日初诊。患者家住大庆,来哈医病,据其母言,患者阵发面色青,呼吸困难,正在述说时,患者又发病,面青手足厥冷,胸憋闷难忍,稍时即缓解。细询病情,自述发病时有气从少腹上冲胸部,异常憋闷,几有灭绝之感,面色青,手足厥冷,稍时气下行自然缓解。经各医院检查不知何病,慕名求治,余诊其脉沉而有力,舌滑润苔白。反复构思,此属寒气循冲脉上冲之奔豚病,宜桂枝加桂汤主治。处方:桂枝30g,白芍20g,甘草15g,生姜15g,红枣5枚。2月19日复诊:服上方13剂,未发作,自述服药3剂后,气上冲即减弱,继服未发,手足转温,胸闷太息俱随之消失,脉沉而有滑象,舌苔渐化,继以上方加龙骨20g,牡蛎20g。3月15日三诊:服上方6剂,一直未发作,遂停药观察,远期追踪一直未发作而愈。(张琪.张琪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365.)

(三)脾虚证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原文】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66)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薑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义】

本条论述虚性胀满的证治。发汗太过损伤脾气,脾虚失运,水湿内生,内湿阻滞气机,导致腹胀满,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虚是本,胀满为标,故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补脾燥湿,消胀除满,标本兼治。

【方解】

本方由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五味药物组成,方中厚朴化湿下气,消胀除满;半夏、生姜辛散结气,燥湿化痰;人参、甘草补益脾气,塞因塞用,全方共成消补兼施之剂。

本方为脾虚、湿阻气滞所致的腹胀满专方,为后世平胃散之祖方。

【医案选录】

案1 郝某,男,55岁。自述2个月前,因饮食不慎,突发胃脘痛,经某医院确诊为急性胃炎,西药治疗暂时缓解,但此后遗患脘腹胀闷不适,入夜尤甚,且时感恶心,喜热畏凉,便软尿清。诊查:面色萎黄欠润,精神不振,脘胀腹满,叩音如鼓,舌淡苔白厚腻,脉濡。此乃脾虚胃寒之证。治当温中健脾、理气消胀。厚姜半甘参汤加藿香10g。服上方3剂,胀满病去大半,恶心止,继服上方3剂,诸症尽失。随访半年未复发。(刘宪铭.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1996,(4):31.)

案2 姜某,女,48岁,1999年12月8日初诊。便秘2年。患者于2年前出现便秘,大便燥结如羊屎。5~7日一解,伴形寒肢冷,面色萎黄,腹满纳差,时有呃逆,舌青略紫,苔厚浊腻,脉沉迟。服中西药治疗无效。证属脾阳亏虚,气滞血瘀,治宜温运脾阳,行气除满。方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处方:桂枝、生姜、厚朴各15g,白术、桃仁各20g,炙甘草10g,党参5g。连服7剂,大便得通,2日1次,畏寒肢冷减轻,继服30剂,诸症消失。随访4年未复发。(曹生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新用[J].新中医,2005,37(8):84.)

2.小建中汤证

【原文】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102)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小建中湯,以甜故也。

【释义】

本条论述脾虚心中悸而烦的证治。伤寒二三日,病程虽短,亦未经误治,却见心中悸烦之证,与素体脾虚有关。若脾气虚馁,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加之外邪袭扰,因见悸而烦等症。治当扶正解表。以强其本,小建中汤建补中州,生化气血,悸烦可止;由于本方含有桂枝汤原方,故也有解表之力。本方属表里同治。

【方解】

小建中汤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方中重用饴糖,甘温补中;桂枝、生姜温中散寒;芍药和阴补血;大枣、甘草补中益气。共成平补阴阳,建复中焦,生化气血,缓急止痛之剂。

【医案选录】

李妇,38岁,大连人。产后失血过多,又加天气酷寒,而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肚皮向里抽动。此时,必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切其脉弦细而责,视其舌淡嫩苔薄。辨为血虚而不养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为疏: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7枚,当归10g,饴糖40g(烊化)。此方服至3剂,而腹痛不发。转方用双和饮气血两补收功。(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24.)

3.桂枝人参汤证

【原文】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163)

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别切) 甘草四兩(炙) 白朮三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释义】

本条论述脾阳虚兼有表证的证治。太阳表证,屡用攻下,致表证不解而脾气大伤。脾阳受损,运化失司,寒湿中阻,气机痞塞,因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之症。这种既有太阳表热,同时又有下利的病证,故称之为“协热利”。此时病机重点是里虚寒,故以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而表里同治。

本证因有“心下痞硬”,故又称虚痞。

【方解】

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人参汤药味与理中汤相同,剂量略有差别,功能温中散寒。方用干姜温中祛寒,人参、白术、甘草补益脾气,桂枝解太阳之邪。本方煎服法要求先煎人参汤四味,使其发挥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的效用。后下桂枝,意在取其轻清之气,使其有利于发越表邪。若五药同煎,桂枝芳香走表之力将变为温里之用,达不到表里两解的目的。

后世将第34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亦称为“协热利”,其病理机制与此有寒热虚实的不同,需要加以鉴别。本证是脾虚寒兼表证的“协热而利”,症见恶寒发热,心下痞硬,下利稀溏,舌淡苔白;葛根芩连汤证是大肠热兼表证的“协热而利”,症见发热恶寒,喘而汗出,下利黏秽,暴注下迫,肛门灼热,舌红苔黄。二者虽皆有发热、下利,但病性截然相反,一属实热,一属虚寒,不可混淆。

【医案选录】

某男,29岁,2003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已2年,加重2日。刻诊:右上腹隐隐作痛,以饥饿和晚上为甚,轻度压痛,喜温,嗳气,泛吐清水,倦怠无力,四肢冰冷,大便溏薄,每日2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X线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证属脾胃虚寒,胃气上逆。治宜温中散寒,和胃降逆。方用桂枝人参汤合丁香柿蒂汤化裁:桂枝、干姜、白术、柿蒂、半夏、延胡索、田七、枳壳各9g,党参15g,炙甘草、公丁香各5g。水煎服。3剂后,右上腹疼痛已缓解。续以前方加减调理1个月而愈。(温桂荣.桂枝人参汤治疗杂病探微[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5):430.)

(四)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原文】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61)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释义】

本条论述肾阳急衰的证治。先下复汗,反复伤阳,患者出现“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同时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等,这种病情变化比较大的要细致观察,甄别吉凶。若身温和,神显疲惫,但能应对呼唤,脉和缓,是病情趋向好转,属佳兆;若身凉,四逆,脉沉微,精神极度疲惫,甚至神识不清,是病情恶化,阳气暴亡之象,属凶兆。本证阳气暴伤,来势迅速,故以干姜附子汤顿服,急救回阳。

【方解】

干姜附子汤由干姜和生附子组成。干姜、附子大辛大热,急急回阳。本方较之四逆汤,因不用甘草之缓,药力精专,具单刀直入之势。“顿服”更是集中药力,速复其阳。

【医案选录】

许叔微医案:一妇人,得伤寒数日,咽干,烦渴,脉弦细,医者汗之,其始衄血,继而脐中出血,医者惊骇而遁。予曰:少阴强汗之所致也。盖少阴不当发汗。仲景云:少阴强发汗,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目,是为下厥上竭,为难治。予投以姜附汤数服,血止,后得微汗愈。本少阴证,而误汗之,故血妄行,自脐中出,若服以止血药,可见其标,而不见其本。予以治少阴之本,而用姜附汤,故血止而病除。(曹炳章.重刊订正本中国医学大成第04册,伤寒九十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

2.茯苓四逆汤证

【原文】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69)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乾姜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释义】

本条论汗下所致阳虚烦躁证治。发汗或攻下后,“病仍不解,烦躁”,显然“病仍不解”,并非表证不解,而是指病未转愈。本条叙证简略,以方推测,病机当为阳气虚衰之证。阳气虚衰,神气不敛,阴气虚衰,神气失养,均可致烦躁不宁。本证除烦躁外,当见恶寒、四肢厥冷、脉微细等。

【方解】

茯苓四逆汤由四逆汤加人参、茯苓组成。方中四逆汤回阳救逆;人参补气生津,安神定志;重用茯苓健脾益气,宁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回阳益阴、宁心安神之功。

本条与前条都属于阳虚烦躁,治疗均要温阳安神,临床上部分失眠病证(属于心肾阳虚)加用附子后症状改善比较明显。

【医案选录】

患者李某,女,41岁,于1961年7月诊治。因和爱人争吵而发病。初起喧扰不宁,躁狂打骂,动而多怒,骂詈日夜不休。经医用大剂大黄、芒硝泻下,转为沉默痴呆,舌白多津,语无伦次,心悸易惊,头疼失眠,时喜时悲,四肢厥冷,六脉沉微。处方:云苓一两,党参五钱,炮附子五钱,干姜五钱,甘草四钱,牡蛎一两,龙骨五钱。服3剂后,神志清醒,头痛止,四肢温。改用苓桂术甘汤加龙骨、牡蛎,服十余剂而愈。(周连三,唐祖宣.茯苓四逆汤临床运用经验[J].中医杂志,1965,(1):29.)

(五)阳虚兼水气证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原文】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65)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词解】

①脐下悸:指脐下有动筑感。

②甘澜水:一名劳水。程林云:“扬之无力,取其不助肾邪也。”钱天来云:“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

【释义】

本条论述汗后心阳虚欲作奔豚的证治。心在上属火,肾在下主水。生理情况下,心火下温,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使心火不亢。如此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若汗不如法,致伤心阳,则气化失职,水寒冲逆,故脐下跳动不安,是欲作奔豚之象。盖因水性重浊,不似寒气易于上僭,故仅有欲作奔豚之象。治当以苓桂甘枣汤温通阳气,利水平冲。

【方解】

苓桂甘枣汤由桂枝甘草汤加茯苓、大枣而成。重用茯苓,且取先煎,淡渗利水,以治其标;桂枝、甘草温通阳气,以治其本;大枣甘温,温以助阳,甘以缓急。本方与桂枝加桂汤均治奔豚,本方证病机主在水气上冲,所以重用茯苓,意在利水平冲;桂枝加桂汤证病机主在寒气上冲,所以重用桂枝,意在驱寒平冲。

【医案选录】

案1 张某,女,65岁。多年失眠,久治无效。近证:头晕,心悸,有时感觉气往上冲,冲则心烦,口干不思饮,舌苔白,脉缓。此属寒饮上扰心神,治以温阳降逆、佐以安神,予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加味:茯苓24g,桂枝12g,大枣5枚,炙甘草6g,酸枣仁15g,远志6g。上药服3剂,睡眠稍安,头晕,心悸,气上冲亦减,前方加生龙牡各15g,继服6剂,除睡眠多梦外无他不适。(陈亦人.伤寒论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1.)

案2 某患,女,30岁,2002年2月16日就诊。自诉患盆腔炎1年余,平素常感小腹隐痛,痛时自觉有一股寒气从会阴部上冲,直达剑突部位,下腹部时常有坠胀感,经前加重,经量增多,颜色淡红,带下微黄,量多,肢冷畏寒,易感疲劳,终日精神不振。查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妇科检查示子宫后位,下腹部双侧可触及条索状增粗物,有轻度压痛。据上述症状辨为奔豚证。系阳虚不能制水,肾水上凌阳位所致。治宜补阳健脾制水,方以苓桂甘枣汤加味:茯苓15g,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6枚,丹参12g,赤芍12g,黄芪15g,白术9g。日1剂,水煎服。另按上方制成丸剂,与汤剂交替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待症状消失后再单服丸剂1个月巩固疗效。结果服药1周后症状明显好转,1个疗程后即如常人,至今未复发。(焦华琛.苓桂甘枣汤加味治疗慢性盆腔炎1例[J].国医论坛,2003,18(1):9.)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原文】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67)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朮 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词解】

①心下逆满:指胃脘部因气上逆而感觉胀满不舒。

②动经:伤动经脉之气。

【释义】

本条论述脾阳虚水停的证治。“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应接在“脉沉紧”之后,属倒装文法。“若吐若下”的“若”字,应作“或”字看,即或经过吐,或经过下,非既吐又下。吐下俱能损伤脾之阳气,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停聚,成为停水证。中焦水饮停积,气机逆乱,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为诸阳之会,饮邪阻于中焦,清阳无以上荣,故起则头眩;水寒内渍,则脉沉紧。水为阴邪,得温则行,故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

水湿浸渍,本来经脉失于温养,若再行发汗更伤经气,则致身体震颤动摇而不能自持。说明阳虚水气证不可发汗,发汗则犯虚虚之戒。

【方解】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组成。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补益脾气。四药同用,共奏温阳化气,健脾利水之功。

【医案选录】

案1 陈某,女,52岁。大便秘结,五六日一行,坚如羊屎,伴有口干喝,但又不能饮,自觉有气上冲,头晕、心悸、胸满。每到夜间则上冲之势更甚,而头目昏眩亦更甚。周身有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面目虚浮,目下色青,舌胖色淡,苔水滑。辨证属心脾阳虚,水饮上乘,津液不行之证,治以温通阳气,伐水降冲。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6g。服2剂头晕、心悸与冲气均减,反映了水饮得温则化。乃于上方加肉桂3g,泽泻12g,助阳消阴,利水行液。又服2剂,口干去,大便自下,精神转佳,冲气进一步减轻。转方用五苓散与真武汤合方,取其助阳消阴,淡渗利水,以行津液。(陈明,张印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16.)

案2 陆某,男,42岁。形体肥胖,患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现症: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室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刘老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处方:茯苓30g,桂枝12g,白术10g,炙甘草10g。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心悸、胸痛及颈脉胀痛等诸症明显减轻。但脉仍带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乃于上方加附子9g,肉桂6g以复心肾阳气。服3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未全瘳,再于上方中加党参、五味子各10g,以补心肺脉络之气。连服6剂,诸症皆瘥。(陈明,刘燕华,李芳.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临证验案精华丛书.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30.)

3.真武汤证

【原文】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82)

真武湯方

茯苓 芍藥 生薑(切)各三兩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词解】

①身动:身体筋肉跳动。

②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擗,通僻,仆倒也。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

③煮取三升:据猪苓汤方推算,当为二升。本证为阳虚水泛之证,不宜多进水,有临证意义。

【释义】

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病发汗太过,不仅邪气不去,反会伤及少阴。本条即为太阳过汗损伤肾阳而致水气泛滥之证。表邪未去,故仍发热。肾者主水,今肾阳亏虚,不能化水,故水气泛滥,水气上凌于心,故心下悸;上干清阳则头晕目眩,振振欲擗地;水湿浸渍,筋脉肌肉失养,故身动。本证为阳虚水泛,故治以温阳利水气,方用真武汤。

【方解】

真武汤是温阳利水的代表方。方中炮附子温肾阳、化水气;茯苓、白术健脾气、利水邪;生姜辛温宣散,佐附子助阳,于主水中有散水之意;芍药,《本草经》载其有“利小便”之功,且可益阴和营,使利水而不伤阴,又可制附子刚燥之性。

【析疑】

对“仍发热”一症,历代认识不一,有认为属表邪未解者,亦有认为属“坎阳外亡”“虚阳浮散”者。参之临床,若果为虚阳外越,仲景用四逆汤尚嫌力弱,常以通脉四逆破阴回阳,宣通内外。而且凡回阳救逆均用生附子,真武汤用的是炮附子,重在温阳利水,显然不能治疗虚阳外越。因此,“仍发热”当属表热未罢。

【医案选录】

案1 孙兆治一人,患伤寒,发热,汗出多,惊悸,目眩,身战掉欲倒地。众医有欲发汗者,有作风治者,有欲以冷药解者,皆不除,召孙至曰:太阳经病得汗早欲解不解者,因太阳病欲解,必复作汗,肾气不足,汗不来,故心悸目眩身战。遂与真武汤,三服,微自汗出,即解。盖真武附子白术和其肾气,肾气得行,故汗得来。仲景说:“尺脉弱者,营气不足,不可发汗。”以此知肾气怯则难汗也。(江瓘.名医类案·卷一·伤寒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83:36.)

案2 患者梁某,男,46岁。2010年2月初诊。确诊糖尿病18年,未规律服药及监测血糖,2年来每于劳累后出现双下肢浮肿,休息后缓解,1个月前外感发热,咽喉肿痛,自行服用大量辛凉解表之剂,目前表证已解,但浮肿加重,夜间喘憋,四肢困重、乏力,手足不温,夜尿频数清长,大便溏,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脉沉弦。尿常规示尿蛋白(++++),血肌酐369μmol/L。经降血压、利尿消肿等西医常规治疗无效遂来就诊。辨证属脾肾阳虚,浊毒内蕴。立法温肾健脾,泄浊排毒。方予真武汤合肾气丸加川牛膝30g,车前子30g,酒大黄10g,当归10g,丹参20g等7剂,配合降糖、降压等基础治疗。1周后复诊,双下肢浮肿好转,夜间喘憋已除,四肢乏力减轻,夜尿减少,大便溏结不调,舌质淡暗,齿痕减轻,脉沉小弦。原方出入继予14剂,诸症缓解,尿蛋白转阴,追访3月未复发。(赵静雪.张宁运用真武汤临证经验浅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4):404.)

4.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原文】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28)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茯苓 白朮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則癒。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释义】

本条论述因水气内结出现太阳疑似证的辨治。文中用一“仍”字,概述了治疗前后的症状特征。何以治疗时会“服桂枝汤,或下之”而一误再误,主要与治疗前见“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及“心下满微痛”等症状有关。因“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颇似表邪不解,故作“服桂枝汤”之选择;而“心下满微痛”证似里实又作攻下之施。同样是用一“仍”字,说明虽经汗、下,前证依然存在,此时辨证应抓住“小便不利”这个关键,抓住“小便不利”就抓住了“水气”的病机,那么其他诸症亦可得到解释。水气内停,郁遏阳气,太阳经气不利,因致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水气内停,气机郁滞,里气不和,是以心下满微痛。从五苓散治水气内停“心下痞”、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水停“心下逆满”可作出佐证。仲景方后注强调“小便利则愈”更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该条所述应为水停阳郁之证,治以利水通阳为法,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小便利则水邪去,阳气通,则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诸症均可祛除。

【方解】

本方即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白术而成。方中茯苓、白术健脾行水;芍药苦泄利水;生姜辛温散水;大枣、甘草补益脾胃。合方重在运脾气,利小便,俾小便利则阳气自通。

【析疑】

有医家提出桂枝温阳化气行水不当去,芍药阴柔似当去之,引发了本条去桂、去芍之争。其实本条之所以强调“去桂”,意在说明本证虽有表症但病位在里。至于芍药,按照《本草经》所云,芍药是苦泄的,具有“利小便”之功,与本证水饮内结的病机、“小便不利”的主症以及方后注的“小便利则愈”正相吻合。

【医案选录】

案1 王某,女,约50岁。患者经常跌倒抽搐,昏不知人,重时每月发作数次,经西医诊断为“癫痫”,多方治疗无效,后来学院找我诊治。望其舌上,一层白砂苔,干而且厚;触诊胃部,痞硬微痛,并问知其食欲不佳,口干欲饮。此系水饮结于中脘,但患者迫切要求治疗痫风,并不以胃病为重。我想,癫痫虽然是脑病,但是脑部的这一兴奋灶,必须通过刺激才能引起发作,而引起刺激的因素,在中医看来是多种多样的,譬如用中药治癫疾,可以选用祛痰、和血、解郁、理气、镇痉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有时都能减轻发作,甚至可能基本痊愈,就是证明。本患者心下有宿痰水饮,可能就是癫痫发作的触媒。根据以上设想,即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意,处方:茯苓、白术、白芍、炙甘草、枳实、僵蚕、蜈蚣、全蝎。患者于1年后又来学院找我看病,她说:上次连服数剂后,癫痫一次也未发作,当时胃病也好了。现今胃病又作,只要求治疗胃病云云。因又与健脾理气化痰方而去。(李克绍.伤寒解惑论[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45.)

案2 陈慎吾曾治一发低热患者,而有翕翕发热,小便不利等证。陈氏用本方原方,仅两三剂,便热退病愈。(刘渡舟.伤寒论诠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5.)

(六)阴阳两虚证

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原文】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语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9)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 甘草(炙)各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词解】

①挛急:脚,小腿。是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

②厥:手足逆冷。

③谵语:神昏妄言,即说胡话。

【释义】

本条论述体虚误汗致阴阳两伤的证治。以“伤寒”冠首,自然应是外感病,且见脉浮、自汗出、微恶寒,又颇似太阳中风之桂枝汤证,但桂枝汤证不应有小便数、心烦、小腿拘挛。仔细分析,阳虚不能摄津则小便数;阴液不足,心神失养则心烦,筋脉失养则小腿拘挛。应是阴阳两虚兼复感外邪,治疗当以调补阴阳为急务。若再行发汗,易更伤阴阳,故仲景谓“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是误用桂枝汤发汗后的变证。阳气更虚,不能温煦四末则手足逆冷;阴液更虚,不能上滋咽隘则咽中干;阴阳俱虚,心神失养,则烦躁;胃阳不足,和降不力,则吐逆。阴阳两虚证一般采用复阳益阴之法,本证由于胃阳损伤,吐逆则药食不入,故宜先用甘草干姜汤复胃阳,和胃气。待阳复厥回足温后,再用酸甘化阴的芍药甘草汤,复其阴,止挛急。

其他变证的救治:若伤津化热,胃燥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方剂及其临床运用详见阳明病篇;若重发汗,复加烧针,以致亡阳者,用四逆汤急救回阳,方剂及临床运用详见少阴病篇。其治随证而立,充分体现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不拘一格的救误原则和示人具体分析随证论治的治法,极有指导意义。

【方解】

甘草干姜汤由炙甘草和干姜组成,取甘草之甘,干姜之辛,甘辛化阳,旨在复中焦之阳。芍药甘草由芍药和炙甘草组成,取芍药之酸,甘草之甘,酸甘化阴,既能滋补阴血,且能舒挛缓急。

【医案选录】

案1 刘某,男,30岁。患遗尿证甚久,日则间有遗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咸认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附地黄汤;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或以脾胃虚寒而用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他鹿茸、紫河车之类均曾尝试,有效有不效,久则依然无法治。吾见前服诸方于证尚无不合,何以投之罔效?细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舌白润无苔。口淡,不咳唾涎,口纳略减。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为甚,大便溏薄。审系肾、脾、肺三脏之病。但补肾温脾之药,服之屡矣,所未能服者,肺经之药耳。复思消渴一证,肺为水之高源,水不从于气化,下注于肾,脾、肾而不能制约,则关门洞开,是以治肺为首要,而本证亦何独不然?景岳有说:“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于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本证病缘于肾,因知有温肺以化水之治法。又甘草干姜汤原有遗之源,更为借用有力之依据。遂给予甘草干姜汤。炙甘草24g,干姜9g(炮透),日2剂。3日后,遗尿大减,涎沫也稀。再服5日而诸证尽除。然以8日服药16剂,竟愈此难治之证,诚非始料所及。(陈明,张印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51.)

案2 刘某,男,34岁,农民,1985年3月20日初诊。诉半年来小腿抽筋经常发作,以夜间睡眠时发作为主,疼痛难忍,有时劳作时亦发作,发作后小腿酸痛数日不退。近夜连续发作,头昏乏力,食欲正常,面色萎黄,舌淡苔滑,脉缓。处方:白芍30g,甘草15g。2剂,水煎内服,日1剂。服药1剂,小腿抽筋减轻,2剂抽筋消失,再守原方加宣木瓜、党参、当归各9g,黄芪12g,5剂。3个月后随访,小腿抽筋未再复发。(李成年,程维袱.芍药甘草汤治验举隅[J].湖北中医杂志,1996,18(2):29.)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原文】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虚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68)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 甘草(炙)各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释义】

本条叙证简略,以方测证,可知此处“虚”是指阴阳两虚。由于发汗伤阴损阳,阳虚失于温煦,故恶寒;阴虚失于濡润,当见小腿拘挛。因此,治以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益阴。

【方解】

芍药甘草附子汤由芍药、甘草、附子三味组成。方中芍药味酸微苦,与甘草相伍能酸甘合化,以益阴养营,缓急舒挛。炮附子味辛大热,与甘草相伍则辛甘化阳,以增温阳之力。药虽三味,合而则为扶阳益阴之良方。

【医案选录】

陈某,男,47岁。2002年11月8日初诊,近1月来患感冒经输液及服解热镇痛药,绵延不愈,畏寒自汗不止,即刻处以桂枝附子汤2剂。10日2次来诊,仍畏寒自汗,乏力思睡。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二便尚可。遵仲景“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之旨,处方:白芍40g,附片5g,甘草10g。2剂,因工作较忙,嘱开水泡,当茶饮。服1剂即汗止神爽,2剂服完诸症若失,感冒1月,应手而愈,深服经方效验。(张光新,刘兴明.难证治验四则举隅[J].陕西中医,2005,26(9):977.)

3.炙甘草汤证

【原文】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177)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 生薑三兩(切) 人參二兩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兩(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膠烊消盡,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脉按之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脉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脉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脉者,必難治。(178)

【词解】

①脉结代:是结脉和代脉并称,结脉与代脉均是“脉来动而中止”,按仲景意:“更来小数”的谓之结脉,“不能自还”的谓之代脉。

②心动悸:即心慌不已。

③动:指脉搏跳动。

④小数:稍微快一点。

⑤反动:反,复、又之意。即复动。

【释义】

第177条论述外邪入心,气血两亏的证治。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病容易累及少阴心肾。太阳受邪,内传入少阴,致使心脏受损,气血两虚,心神失养外逸,故脉搏有结代之象,心中有慌慌然跳动不安之感。治用炙甘草汤益气养血,滋阴通阳,则脉自然平复。

第178条紧承第177条补充论述结、代脉的脉形及特征。缓而中止,复来中有补偿,名为结脉;缓而中止,复来中无补偿,名为代脉。结脉和代脉都属于阴脉。结脉往往由阳虚阴盛、气血凝滞所致,故其脉属阴。代脉由脏气虚衰、元气不足所致,故也属阴脉。结脉正是由于血脉受阻遏而歇止,因之郁而求伸,所以更来的脉搏,形小而急速,所谓“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结脉脉搏有补偿,因此病情比较轻。代脉则不然,脉来歇止时间长,不能自还,多因真气衰极,病情较结脉更重,预后不良,故曰“得此脉者,必难治”。

【方解】

本方炙甘草用量较重,且为主药而命名。因炙甘草补中益气,气血生化有源,以为复脉之本,故为方中主药;重用生地,配麦冬、阿胶、麻仁、人参、大枣养心血、滋心阴,充心脉;桂枝辛温,配生姜振奋心阳,温通血脉。更用清酒煎药,以增强通经络、利血脉之效。

据条文所论,本方适用于有外感病史的脉结代,心动悸者。然而临床所见一般心之气血阴阳两虚者伴见脉结代,心动悸者皆可加减使用。

【医案选录】

案1 蒋某,男,34岁。患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已半年多,脉弦而时结、时代、时促,偶有二联律、三联律,舌质暗红有紫斑,苔微黄,左胸闷痛,痛点固定,心悸时作,气短,不能多说话,神疲乏力,烦躁寐差,有时口干、口苦,尿黄,久治无效,投以炙甘草汤:炙甘草30g,生地60g,麦冬30g,阿胶6g,麻子仁9g,党参9g,桂枝4.5g,生姜3片,红枣10枚,白酒2匙。连服5剂,期前收缩大为减少,夜寐已安,但仍气短乏力,不能稍事体力劳动。再诊,守上方加重党参为30g,更加红参3g,又进10剂,期前收缩基本控制,气力增加,可以多说些话,也可稍事体力劳动。最后仍守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高德.伤寒论方医案选编[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19.)

案2 纪某,男,17岁,1981年5月31日初诊。1980年11月因感冒后心悸,汗多,气短,神疲等症不除。至1981年5月上旬心悸日趋加重,心率98~128次/分,患者自觉胸腹发憋,睡眠不实,经某医院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曾用西药普萘洛尔、维生素C、地西泮等无效,特请中医诊治。患者心悸面白,气短神倦,口渴咽干,舌红,脉弦细而数,心率118次/分。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证属气阴两伤,治当益气养阴,生血复脉,遂投炙甘草汤加味:炙甘草15g,太子参30g,生地24g,桂枝尖9g,麦冬12g,火麻仁飞5g,阿胶9g(烊化),生姜9g,大枣5枚。炒枣仁15g,淡竹叶10g,夜交藤15g。上方服3剂后,患者自觉症状大有好转,心率降至88次/分,夜间已能安睡6~7小时。又服10剂,心电图转为正常,为巩固疗效用上方配成丸剂以收全功。(王占玺.张仲景药法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579.)

(七)蓄水证

1.五苓散证

【原文】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爲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72)

【词解】

①胃中干:指损伤阴津而致胃中津液不足。

②少少与饮之:每次饮少量,含有多次饮用之意。

③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④白饮:即米汤。亦作面汤水。

⑤方寸匕:古代量药的一种器皿,呈正方形,有柄。因其边长一寸,故名“方寸匕”。

⑥烦渴:烦:剧。指口渴很严重。

【释义】

本条重点论述蓄水证的形成及其证治。太阳病“大汗出”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伤津,二是伤阳。本条前段是讲伤津的问题,所谓“胃中干”指损伤胃中津液,胃中津少而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烦躁不得眠。同时口渴欲饮以润其胃燥。此时只需给予少量汤水,频频饮服,使胃得滋润,津液恢复,则诸症自除。

第二段讲伤阳是本条的重点。《灵枢·本藏》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三焦为水道,膀胱为水府,阳虚气化失常,水道失调,水饮内停,而成蓄水证。津液无以上承,则消渴;水气难以下输,故小便不利。至于脉浮、微热,是大汗后表邪不解的缘故。证属表里同病,故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兼解外邪。

第72条是对第71条脉症的补充,进一步强调了表证之脉和蓄水之渴。

【方解】

本方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猪苓、泽泻渗湿利水,桂枝通阳化气,兼解表邪。制为散剂,多饮暖水,以求迅速发散而汗出,可奏化气行水,通里达表之功。方中用药五味,以苓为主,故名五苓散。

【析疑】

关于五苓散证的病机,有人解释为“水热互结”,值得商榷。因为从病因角度讲,外感风寒之邪由表入于膀胱,确有从阳化热之可能。但若果真化热,必当治以清热利水之法,而非五苓散所适宜。关于蓄水的部位,有主张膀胱者,亦有主张三焦者,其实三焦与膀胱,均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均与太阳肤表关系密切,故均可形成蓄水证。

【医案选录】

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2日门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遂来济南。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唯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厚薄不匀的糨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白术12g,茯苓9g,泽泻6g,桂枝6g,猪苓6g。水煎服。服上方2剂,7月14日其家长来述,症状见轻。又与原方2剂,痊愈。(李克绍.伤寒解惑论[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27.)

【原文】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词解】

①表里证:指太阳表证和蓄水证同时存在。

②水逆:指宿水内停,拒纳新水,水入即吐。是蓄水重证的一种表现。

【释义】

本条论述蓄水重证的表现,宜与第71条、第72条结合起来分析。本条未言及发汗,说明太阳病也会自然演变为蓄水证的。本条的重点是“水逆”。蓄水证必渴欲饮水,若宿水太多,易格拒新水,致使水入即吐,这就是“水逆”。可知“水逆”不但是蓄水证的临床表现之一,而且说明蓄水比较严重。仍用五苓散化气利水,以治其本。

【医案选录】

胡永隆之子三岁,其弟久隆之子四岁,时当夏季,患烦渴吐泻之症,俱付幼科医治,病势转剧,惟永隆求治于余。视其汗出烦躁,饮水即吐,泄泻迸迫,小水短赤,舌干芒刺,中心黄苔甚厚,时时将舌吐出。细为思之,与仲景所谓太阳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治与五苓散者相符。但此症烦热蓄盛,三焦有火,宜加苦寒之味,引之屈曲下行,妙在剂中之桂,为膀胱积热化气之品,又合热因寒用之旨,庶几小便通而水道分清矣。以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肉桂、黄连、栀仁。2剂而愈。(谢映庐.谢映庐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6.)

2.茯苓甘草汤证

【原文】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释义】

本条以是否口渴辨别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茯苓甘草汤证为胃内停水证,按一般规律,凡蓄水证气不化津,津难上承,均应有口渴。特别是五苓散证,病位涉及三焦膀胱,气不化津尤为严重,因此消渴、烦渴。而茯苓甘草汤证则属于单纯的胃内停水,上、下焦的气化功能未受影响,中焦脾的运化功能未损,而且停水的程度也比较轻,所以津液尚能输布上承,故口不渴。

【方解】

茯苓甘草汤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桂枝甘草通阳化气,重用生姜温胃散水,全方合而为温胃化饮、通阳行水之剂。

【医案选录】

阎某,男,26岁。患心下筑筑然动悸不安,腹诊有振水音与上腹悸动。三五日必发作一次腹泻,泻下如水,清冷无臭味,泻后心下之悸动减轻。问其饮食、小便,尚可。舌苔白滑少津,脉象弦。辨为胃中停饮不化,与气相搏的水悸病证。若胃中水饮顺流而下趋于肠道,则作腹泻,泻后胃饮稍减,故心下悸动随之减轻。然去而旋生,转日又见悸动。当温中化饮为治,疏方:茯苓24g,生姜24g,桂枝10g,炙甘草6g。药服3剂,小便增多,而心下之悸明显减少。再进3剂,诸症得安。自此之后,未再复发。(陈明,刘燕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94.)

(八)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

【原文】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106)

桃核承氣湯方

桃仁五十箇(去皮尖) 大黄四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芒消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词解】

①热结膀胱:膀胱,此处泛指小腹部位,非特指膀胱之腑。热结膀胱,即言邪热结聚在少腹下焦部位。

②如狂:是指神志异常,似狂非狂,较发狂为轻。

③少腹急结:自觉小腹部如物结聚,急迫不舒,而按之亦有轻度硬紧之感。

【释义】

本条论述蓄血证的证治。太阳病表邪未解,素体下焦血行不畅,表热一旦随经入里,则易与血结于下焦而成蓄血证。邪热与血相互搏结,致使气血瘀滞,则小腹拘急不舒;心主血脉,血热冲心,上扰神明,故神志错乱如狂。本证病机为瘀热互结,故除上述症状外,尚可见舌质瘀紫,脉涩沉实,渴饮便秘等。蓄血证有两种不同的转归:一是血结轻浅,蓄血自行从下排出,邪热亦可随之而去,病将自愈,故称“血自下,下者愈”;一是血结较重,瘀血难以自行排出,非活血攻瘀则不能祛,可用桃核承气汤。但要察其表证解否,表未解者,应暂缓攻下,以免下后表邪内陷,当先解其表。

从患者如狂,尚未至发狂为甚;有瘀血自下,邪热随瘀而去,病证可愈的机转;兼有表证,当先解表的治则等三点分析,可以判断证属蓄血轻证。

【方解】

方中桃仁苦平,活血化瘀;大黄苦寒,泻热逐瘀;芒硝咸寒,直入血分,泻热软坚;妙在桂枝,既能温通血脉,又可辛温反佐,以防大黄芒硝过寒凝血;甘草调和药物,保护胃气。全方共为泻热化瘀,治疗蓄血证之轻剂。当遵方后注煎服法:①以药液烊化芒硝;②饭前温服五合;③服药后,患者“当微利”。

【医案选录】

案1 李某,年二十余。先患外感,诸医杂治,证屡变,医者却走,其父不远数十里踵门求诊。审视面色微黄,少腹满胀,身无寒热,坐片刻,即怒目注人,手拳紧握伸张,如欲击人状,有顷即止,嗣复如初。脉沉涩,舌苔黄暗,底面露鲜红色。诊毕,主人促疏方,并询病因。答曰:病已入血分,前医但知用气分药,宜其不效。《内经》言“血在上善忘,血在下如狂”,此证即《伤寒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也,当用桃核承气汤,即疏方授之。一剂知,二剂已,嗣以逍遥散加牡丹皮、栀子、生地调理而安。(萧伯章.遯园医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34.)

案2 徐伯昆,长途至家,醉饱房劳之后,患腰痛屈曲难行。延医数手,咸谓腰乃肾之府,房劳伤肾,惟补剂相宜,进当归、枸杞子、杜仲之类,渐次沉困,转侧不能,每日晡心狂意躁,微有潮热,痛楚异常,卧床一月,几成废人。余诊之,知系湿热聚于腰肾,误在用补。妙在有痛,使无痛,则正与邪流,已成废人。此证先因长途扰其筋骨之血,后因醉饱乱其营卫之血,随因房劳耗其百骸之精,内窍空虚,湿热扰乱,血未定静,乘虚而入,聚于腰肾之中。若不推荡恶血,必然攒积坚固,后来斧斤难伐矣。以桃仁承气汤加附子、延胡索、乳香数剂,下恶血数升而愈。(谢映庐.谢映庐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4.)

2.抵当汤证

【原文】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124)

抵當湯方

水蛭(熬) 蝱蟲各三十箇(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箇(去皮尖) 大黄三兩(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词解】

①结胸:证名。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的病证。

②太阳随经,瘀热在里:瘀,指瘀血。热,指太阳病内陷下焦的邪热。即太阳外邪循经陷入下焦,与瘀血结滞于里。

【释义】

本条论述蓄血重证的诊断与治疗。条文中“抵当汤主之”,应接在“下血乃愈”之后,是为倒叙文法。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者,其脉应显浮象,而今反见脉微而沉,外邪已内陷入里,即所谓“太阳随经,瘀热在里”。邪结于里,有气分血分之别,“反不结胸”与“小便自利者”,则排除了邪结气分,同时证明本证是邪结血分,即为蓄血证。与桃核承气汤证比较,从如狂到发狂、少腹急结到少腹硬满以及其表邪不解而不先治其外,说明是蓄血重证。脉微而沉是瘀热蓄结,气血受阻,致脉搏有沉滞不起。治当泻热破血逐瘀,用抵当汤主之。

【方解】

抵当汤方中水蛭、虻虫为特色,二者为虫类活血药,可直入血络,破血逐瘀,药力峻猛;配大黄、桃仁泻热活血化瘀。方为活血逐瘀之重剂。

【析疑】

关于蓄血的部位,前人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分别为膀胱、肠道和胞宫,各执一词,难达共识。若细读原文,第124条指出“热在下焦”,又说“瘀热在里”,均有泛指之意。何况“下焦”与“在里”也能包括膀胱、肠道、胞宫诸脏腑,所以,后世医家大都主张蓄血部位应该是下焦。

【原文】

太陽病身黄,脈沉結,少腹鞕,小便不利者,爲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125)

【词解】

①无血:指没有蓄血。

②血证谛(dì):谛,确实之意。指瘀血内结的指征明确。

【释义】

本条进一步说明蓄血证的辨证要点。身黄、脉沉结、少腹硬,既可见于水热互结于下焦,亦可见于瘀热互结于下焦,辨证的关键在于小便利否。小便不利者,必是水热互结,气化失常,即“为无血也”之谓。若小便自利,同时兼见其人如狂,是蓄血证无疑,故曰“血证谛也”。

本条“身黄”一症常见于湿热郁结,也是蓄血证的症状之一。瘀热内结,营气不利,难以敷布荣养全身肌肤,其特征是仅见周身肤色暗黄,而无目珠和小便发黄。

【医案选录】

案1 周姓少女,年十八九,经事三月未行,面色萎黄,小腹微胀,证似干血痨初起。因嘱其吞服大黄䗪虫丸,每服9g,日3次,尽月可愈。自是之后,遂不复来,意其差矣。越三月,忽一中年妇人扶一女子来请医。顾视其女,面颊以下几瘦不成人,背驼,腹胀,两手自按,呻吟不绝。余怪而问之,病已至此,何不早治?妇泣而告曰:此吾女也,三月之前,曾就诊于先生,先生令服丸药,今腹胀加,四肢日削,背骨突出,经仍不行,故再求诊。余闻而骇然,深悔前药之误。然病已奄奄,尤不能不一尽心力。又虑其元气已伤,恐不胜攻,思先补之。然补能恋邪,尤为不可。于是决以抵当汤予之。虻虫3g,水蛭3g,大黄15g,桃仁50粒。明日母女复偕来,知女下黑瘀甚多,胀减痛平。惟脉虚甚,不宜再下,乃以生地、黄芪、当归、潞党、川芎、白芍、陈皮、茺蔚子活血行气,导其瘀积。1剂之后,遂不复来。后6年,值于途,已生子,年四五岁矣。(曹颖甫.经方实验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81.)

案2 仇景莫子仪病伤寒七八日,脉微而沉,身黄发狂,小腹胀满,脐下如冰,小便反利。医见发狂,以为热毒蓄伏心经,以铁粉、牛黄等药,欲止其狂躁,予诊之曰:非其治也,此瘀血证尔,仲景云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也,可用抵当汤,再投而下血几数升,狂止,得汗而解。(刘景超,李具双.许叔微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69.)

3.抵当丸证

【原文】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爲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丸。(126)

抵當丸方

水蛭二十箇(熬) 蝱蟲二十箇(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箇(去皮尖) 大黄三兩

上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词解】

①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的药。另有说法为,不可少服,使药有剩余。从抵当丸服法看,亦可解释为不可剩余药渣,即连汤带渣一并服下。

②晬时:即周时,也就是二十四小时。

【释义】

本条指出蓄血重证治用缓法。如前所述,蓄血轻证治用桃核承气汤,蓄血重证治用抵当汤,“少腹满”提示本条属于蓄血重证,当用抵当汤。但是未见“发狂”,说明病情虽重,病势尚缓。汤者荡也,丸者缓也。蓄血重证应该用抵当汤,病势尚缓则应改汤为丸,重病缓治,峻药缓图,宜抵当丸。本条体现了“剂型”也要辨证论治、灵活运用的治疗思路。

【方解】

本方药物与抵当汤完全相同,但水蛭、虻虫的用量减少三分之一,桃仁的用量减少五分之一,关键是改汤剂为丸剂,以取峻药缓攻之义。

【析疑】

第124~126三条条文反映病情的变化发展过程。第124条、第125条病情较急迫,发狂或如狂,故用汤剂荡涤邪实以定神智。瘀血内结之证,病程较久,急荡之法恐不能急去瘀血,改为丸药以峻药缓图。再者从仲景使用虫类药的习惯来看,慢性病证中的虫类药物多宜入丸散剂,此三条符合仲景的用药特点。

【医案选录】

常熟鹿苑钱钦伯之妻,停经九月,腹中有块攻痛,自知非孕,医予三棱、莪术多剂未应,当予抵当丸三钱,开水送下。入夜,病者在床上反复爬行,腹痛不堪,天将旦,随大便下污物甚多,其色黄白红夹杂不一,痛乃大除。次日复诊,予加味四物汤调理而愈。(曹颖甫.经方实验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84.)

(九)结胸证

1.结胸辨证

【原文】

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128)

何謂臟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129)

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130)

【词解】

①脏结:指因脏气虚衰、阴寒凝结而形成的一种病证。

②胎:通“苔”。

【释义】

以上3条论述热实结胸与脏结证的鉴别。结胸与脏结均属邪气结聚的病证,临床表现相似,病机却有虚实之别,必须辨别清楚。结胸证是水热互结于胸膈心下,甚至波及少腹。可见心下硬满,疼痛拒按。脏结因阴寒凝结在脏,也会出现胸胁硬满疼痛,故云“如结胸状”。然而脏结终究是脏气虚衰所致,脾肾衰败,脾运失司,水谷不别,故其人时常下利;关脉沉紧是邪气凝结,而小细则提示脏气衰败;舌苔白滑,提示阳气衰惫,阴寒更甚;“其人反静”,是谓患者处于一种衰竭嗜卧状态。至于“饮食如故”,是谓患者发病前后饮食变化不大,不像结胸证发病前饮食正常,而发病后则必不能饮食。脏结证属虚实夹杂之证,阴结之实非攻不去,脏气虚衰又不耐攻伐,故曰“难治”,其预后不良。

【原文】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131上)

【词解】

①痞:证候名。邪气阻于心下,临床以心下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

【释义】

本条与痞证相对,论述结胸证形成之因。结胸和痞证都是误下导致的变证。之所以有结胸与痞证,主要取决于患者病发阴阳的不同。对“阴”“阳”含义有如下三种认识:①表为阳,里为阴。病发于阳,指病发于表;病发于阴,指病发于里;②患者体质。病发于阳是阳热体质患者经误下,病发于阴是阴寒体质经误下;③指病邪的有形与无形。病发于阳是素体有痰水之实邪内停;病发于阴是素体无有形之痰水内蓄。三种认识均有其可取之处。“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热入”是形成结胸的关键,而“病发于阳”又是“热入”的前提,热邪内入与胸膈心下之痰水相结,于是成为结胸证;论痞证不言“热入”,是因为既为里证,则无外邪,自然无邪入之变。“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属自注句,是谓“病发于阳”者当治以汗法,若早施攻下,则易引邪入里,导致结胸。

2.热实结胸证

(1)大陷胸汤证

【原文】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虚。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内陷,心下因鞕,則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黄。(134)

大陷胸湯方

大黄六兩(去皮) 芒消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兩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词解】

①动:指脉象。以脉短如豆,滑数有力,独见于关上为特征。主疼痛,又主惊。

②客气:指外来之邪气。因邪从外来,客于人体,故称客气。

③阳气:指表热之邪气。

④剂颈而还:剂同“齐”。谓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上有汗,颈部以下无汗。

【释义】

本条论述热实结胸证的成因和证治。当分三段理解:“太阳病……表未解也”为第一段,通过脉症分析提示原属太阳表证。“脉浮而动数”浮脉主风,数脉主热,动脉主痛。数脉虽然主热,为无形之表热,故曰“数则为虚”。所谓“虚”是针对无形之邪而言,并非言正气虚。“微盗汗出”,提示阳热较盛,且已有入里之势。“而反恶寒”是本段的辨证关键,提示表证未罢。

“医反下之……大陷胸汤主之”为第二段,论表证误下形成热实结胸的病机及证治。太阳表证而误下,故曰“反”。“胃中空虚,客气动膈”“阳气内陷”,是对误下导致表热内陷的病机描述。邪热内陷与痰水结聚于胸膈,是以形成结胸热实证。脉由浮而动数变为沉而迟紧,同时出现“膈内拒痛”“心下因硬”“短气躁烦,心中懊”诸症,皆是水热互结胸膈心下的反映。证属结胸热实,故治宜泻热、逐水、破结,用大陷胸汤。

“若不结胸……身必发黄”为第三段,论表证误下而致湿热发黄。本段仍应承“医反下之”后理解,表证误下,热陷中焦,与脾湿相合,湿热蕴蒸,脾色外现,故身必发黄;湿性黏腻,阳热郁遏,不得宣泄,郁而上蒸,故但头汗出而周身无汗;湿热相合,气化失常,故小便不利。原文未言治法方药,当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

大陷胸汤方中用甘遂峻逐水饮、泻热破结;配大黄苦寒,泻热荡实以导下;芒硝咸寒,软坚散结以通腑。三味相配,共奏泻热逐水破结之功。因其专治内陷邪热与水饮结聚胸膈的大结胸证,故名大陷胸汤。

本方先煎大黄,去滓后纳芒硝溶化,最后纳入甘遂末温服。由于甘遂峻泻逐水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以末冲服利于充分发挥药效。又因本方力峻效猛,应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伤正,故仲景在方后强调“得快利,止后服”。

【原文】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135)

【释义】

上条论太阳病误下后邪热内陷形成结胸证。“伤寒六七日”,表邪化热入里,与痰水结聚,形成大结胸证。“结胸热实”,说明病位在胸膈,性质属热属实。沉脉主病在里,紧脉主病邪结,又主疼痛,脉沉而紧是热实结胸证的主脉。水热结聚胸膈心下,气血闭阻不通,故“心下痛,按之石硬”。所谓“石硬”,是形容患者上腹部按之坚硬,其痛甚拒按自在言中。“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辨证的要点,故有“结胸三症”之说。临床若见此三脉症,即可辨为大结胸证,治以大陷胸汤。

本条大结胸证的形成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体质因素,即素体阳盛并宿有痰水;一是表邪闭郁未得及时宣散,郁而化热。

【原文】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爲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136)

【释义】

本条论述大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太阳病迁延十余日,“热结在里”指表邪化热入里。如证见往来寒热,伴心下拘急疼痛,或心下痞硬,是热入少阳,邪结较重,证偏于半里,治宜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泻热开结。若见心下痛或膈内拒痛,按之石硬,无大热,是热陷胸膈与水相结的结胸证。水热互结,阳气内郁,故“但头微汗出”,治宜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两证证候相似、病位相近,同属热实证,辨证的关键是,大柴胡汤证病属少阳半表半里证,常伴有往来寒热;大陷胸汤证水热互结,阳气内郁,多见但头汗出。

【原文】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137)

【词解】

①日晡所:日晡,申时(15时至17时);所,副词,表示大概范围。

②潮热:谓发热如潮水之涨落,定时而发。

③痛不可近:谓疼痛剧烈且拒按。

【释义】

本条论述大结胸证与阳明实证的鉴别。太阳病反复发汗又误用攻下,导致外邪不解,化热入里。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按辨证之常法,应属阳明实证。但阳明实证燥屎结于胃肠,其证多见腹满痛或绕脐痛,本证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此乃水热互结于胸膈、脘腹,气机壅遏特甚之大结胸证。水邪流动不居,故水热互结为患较阳明胃肠燥结范围广泛、疼痛尤剧。治以大陷胸汤,通腑泻热、逐水破结。

【医案选录】

付某,女,年23岁,家住本镇东屯村。因婚事不遂而得精神分裂症10余日。由本院刘某大夫治疗未愈。乃邀请会诊,欲服中药,并诉其证,神不自主,东奔西跑,家人整日看守,夜间亦不得眠,乃同赴病家,见患者狂躁不安,胡言乱语,时时咳吐黏痰,却又不得出,视其面色红润,声亢气粗。诊其脉沉实有力,察其舌苔燥有刺,问其大便已十余日未行,乃大实之证,因五志化火,郁结于中,虽不得诊其腹,亦可知其为大陷胸证,但患者拒不服药,而家人又要求强制给药,刘大夫亦同意由他负责鼻饲给药,处方:生大黄30g,芒硝12g,甘遂6g,水煎一次服。服后约3小时,患者开始腹痛,得泻燥粪十余枚,后泻便及黏液。泻后即安然熟睡,次日醒来,仍自觉困乏无力,而其病已如失。(贾秀林,贾芳.六经辨证实用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7.)

(2)大陷胸丸证

【原文】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131下)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 葶藶子半升(熬) 芒消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搗篩二味,内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别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爲效。禁如藥法。

【词解】

①柔痓:痓,为“痉”之误;《金匮玉函经》作“痉”,宜从。痉病以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为主症。有汗出者为柔痉,无汗出者为刚痉。

【释义】

本条讨论结胸病位偏上的证治。既言“结胸者”,当有“心下痛,按之石硬”等结胸证的一般症状。“项亦强,如柔痉状”则是本证的临床特点。究其病机,乃水热互结于胸膈,病位偏高,病势偏上,导致项背部气机壅滞不通,筋脉肌肉失养。病在上者治宜缓,故改汤为丸,用大陷胸丸泻热逐水行气开结。

【方解】

大陷胸丸即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白蜜而成。方中甘遂、大黄、芒硝三味泻热荡实,逐水开结;葶苈子善泻高位之肺水,杏仁苦泄肃降,助葶苈子降气以行水。以白蜜煮丸,取其甘缓以治邪结偏上之证。

(3)小陷胸汤证

【原文】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138)

小陷胸湯方

黄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释义】

本条论述小结胸证的证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心下”指胃脘部,提示其病变范围较为局限,不似大结胸证从胸膈到心下甚至涉及少腹。“按之则痛”,意即不按则不痛,说明其邪结程度较轻浅、病势亦较和缓,不似大结胸证痛而拒按。脉浮主热,脉滑主痰,脉浮滑是痰热互结之征。相较于大结胸证,本证病位局限、邪结较轻、病情较缓,故谓小结胸。治宜清热化痰散结,方用小陷胸汤。

【方解】

本方以瓜蒌实为君主药,清热化痰,理气宽胸。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半夏辛燥,涤痰化饮,消痞散结;二味辛开苦降,与瓜蒌相配,共奏清热化痰,散结宽胸之功。

【医案选录】

一老年妇人,五十余岁,正在心下胃脘部疼痛,且痛时有包块鼓起,形如馒头之半,心疑为癌患而甚畏惧,即往医院欲作钡餐透视。在等待作钡餐期间,疼痛加剧不可忍耐,而请中医诊治。脉见弦滑,舌质偏红,苔黄不甚厚。胃脘虽痛但按之不硬,大便不爽,遂辨为小结胸证。服小陷胸汤2剂后,大便泻下黄涎甚多,痛止而包块消失。后作X线钡餐透视,查无异常。(刘渡舟,傅士垣.伤寒论诠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89.)

3.寒实结胸证

【原文】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141)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爲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五苓散方(見蓄水證)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貝母三分

上三味,爲散,内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

【词解】

①潠(xùn):同噀,含在口中而喷出。“以冷水潠之”,即将水含在口中而喷洒患者,是古代退热的一种方法。

②若:或者。

③文蛤:即海蛤之有纹理者。

【释义】

本条论述湿郁心烦及寒实结胸的证治。病在太阳当辛温发汗,反用冷水潠灌退热,致其腠理更加郁闭,使热不得外散而阳郁、汗不能外出而湿郁。湿阻阳遏,故弥更益烦,肉上粟起。轻者可用文蛤散清热化湿。若服后病症不解,是水湿之邪郁滞三焦,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

寒实结胸,乃寒邪内陷与痰浊水饮结于胸膈所致。既言结胸,当具备胸膈满痛,或心下硬痛等结胸证的一般症状。“无热证”是本条的辨证要点,即无发热、烦渴、舌红苔黄等阳热征象,应伴见畏寒怯冷、便闭尿清、舌淡苔白滑、脉沉紧或迟等寒实之象。治当温寒逐水,祛痰开结,方用三物白散。

“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句,考《金匮玉函经》及《千金翼方》,均无“陷胸汤”及“亦可服”六字,可从之。

【方解】

文蛤散:文蛤一味,清热化湿,且利小便。

三物白散:由桔梗、巴豆、贝母三味药物组成。巴豆辛热大毒,峻下冷积寒饮;贝母化痰散郁开结;桔梗宣肺理气化痰,又载药达于胸膈。三药相配,共奏温寒逐水,祛痰开结之功。本方药力峻猛,故用米汤调服药散以顾护胃气。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确定每服用药量,对于体质壮实之人给服半钱比,体质羸弱之人宜适当较少给药量。若欲增强其泻下之力,可进服热粥;若欲减缓其泻下之力,则可进服冷粥。药后因病位不同而反应各异,病在膈上者多呕吐,病在膈以下者多泻利。

【医案选录】

患者男性,61岁,1960年2月17日初诊。素有痰饮,昨夜赴宴,酒醉饭饱,归途天时严寒,返家就寝后,感头晕欲吐,昏睡至天明,邀出诊。患者以手抚摸胸腹,诉头晕地转,泛泛欲吐。喉中痰鸣,痰涎满口,语言不清。按其胸腹部,板硬拒按。两手冷,大便3日未行,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浊腻,脉寸关浮滑有力,尺迟。此乃受风寒致痰食结在胸腹,宜先吐后下,兼以解表。年虽老,但体尚壮,病暴而正未虚,瓜蒂散恐药力太轻,正合三物白散法。先以轻剂量试服:巴豆霜0.1g,装胶囊吞服。水炙麻黄1.5g,桔梗6g,浙贝母9g,浓煎至半碗,送服巴豆霜。药后半小时,即涌吐痰涎食物残渣,1小时后,开始腹鸣腹痛,随之泻下痰、水、粪。患者诉头晕减,人清醒,胸腹宽舒,手转温。略减饮食以调理之。次日给予桂枝人参汤,调理而愈。(张志民.伤寒论方运用法[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72.)

4.结胸证治禁与预后

【原文】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132)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133)

【释义】

以上2条论结胸证的治禁和预后。结胸属于里证,故其脉多见紧或沉迟有力,今其脉反浮大者,则禁用攻下。究其原因,脉浮大无力提示正气已虚,若妄行攻下,则犯虚虚之戒,必然使正气不支而预后不良。

第133条“结胸证悉具”,是指大结胸证脉症具备,表明病情亦极为重笃,此时若再见躁扰不宁是正不胜邪、真气涣散之危候,故断之曰“死”。

(十)痞证

1.痞证的成因及分类

【原文】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151)

【词解】

①紧反入里:因误下邪气由表入里。紧,此借脉象而指在表之邪。

②濡:柔软。按之濡犹言按之软。

③气痞:与痞硬相对而言,心下痞而按之濡软者为气痞。为无形之邪结滞为病。

【释义】

本条论痞证的成因与气痞的证候特点。“脉浮而紧”,代表太阳表证,误用下法,表热内陷心下,气机窒塞不通,遂成痞证,此即“紧反入里”之意。痞证的形成有无形之邪结聚与有形之邪结聚两种情况:若是无形之邪结聚者,心下部位按之濡软无抵抗感,称为“气痞证”,相反,若是有形之邪结聚者,

心下部位按之痞硬有抵抗感,叫作“痞硬证”。

【析疑】

对于本条的“紧反入里”,注家见解不同,如成无己认为是阴邪入里,张隐庵认为紧为少阴之邪,尤在泾认为是寒邪因下而内阻,而陈亦人在《伤寒论译释》中认为“紧主邪结,不专主寒邪”。痞证形成是无形邪气内陷心下,从后面诸泻心汤证看,可为热邪,亦可为寒热错杂之邪,故统言“邪陷入里”更为妥当。

2.热痞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原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黄黄連瀉心湯主之。(154)

大黄黄連瀉心湯方

大黄二兩 黄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温再服。

臣億等看詳大黄黄連瀉心湯,諸本皆二味,又後附子瀉心湯,用大黄、黄連、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後但加附子也,故後云附子瀉心湯,本云加附子也。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黄黄連瀉心湯。(164)

【词解】

①心下痞:胃脘部有窒塞感。

②麻沸汤:滚沸的开水。

③渍:浸泡。

【释义】

第154条论气痞证及气痞兼表的证候特征和治法。心下痞,即胃脘部窒塞满闷;按之濡,证明属于气痞;关脉候中焦,浮脉主阳热,关上见阳热之脉,系气热结滞中焦。以方测证,还当兼有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热象。治以泻热消痞,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第164条则论述热痞兼表证的治法。伤寒大下复汗,非但表证不解,热邪内陷心下成痞,而成表里同病。按仲景治法,表兼里实者当先解表,故云“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用桂枝汤轻汗,以防辛温助热。攻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解】

大黄黄连泻心汤由大黄、黄连组成,二药苦寒,苦则开结消痞,寒则清泄热邪。《伤寒论》原文记载本方只有大黄、黄连二味,但按林亿等方后注释及考《千金翼方》等书记载,当还有黄芩为是。

本方妙在不用煎煮而以麻沸汤浸渍。大黄等苦寒之品,气味厚重沉降,走肠胃而泻下。麻沸汤浸泡须臾绞汁即饮,意在取其气之轻扬,既可上行心下清泄气热而消痞,又能避免苦寒沉降、药过病所之弊。

【医案选录】

顾某,男,34岁。患慢性胃炎6年余。症见:上腹部胀痛,烧灼感,口苦,嗳气,泛酸,饮食不当或酒后发作时,其痛亦可转为剧痛难忍。迭服中西药无效,故此饮食极慎,品种单调,颇以为苦。胃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附着大量黏液,并有陈旧性出血点及轻度糜烂。幽门螺杆菌(+)。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部轻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略滑。证属湿热中阻,泻心汤集苦寒为一方,苦以燥湿,寒可清热,可用于本病。先试以小剂,以观进退。方药:大黄2.5g,黄连、黄芩各4.5g,蒲公英9g,枳壳6g,砂仁、生晒参各3g,六一散6g。随证略事加减连服2月余,临床诸症消失。3个月后复查胃镜,黏膜光滑,基本正常,幽门螺杆菌(-),近期痊愈。半年后随访,一如常人。(周德荣.大黄黄连泻心汤临床治验[J].河南中医,1998,18(4):210211.)

3.热痞兼表阳虚证

附子泻心汤证

【原文】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155)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黄二兩 黄連一兩 黄芩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释义】

本条论述气痞兼阳虚的证治。心下痞,为热邪结聚于里;恶寒汗出,为阳虚失于温煦,属于外寒内热、外虚里实之证。寒热并见,虚实互呈,形成相互矛盾之势。若单与苦寒之品泻热消痞,则阳伤更剧;若纯与辛热之品扶阳固表,则热痞必重,故以附子泻心汤泻热消痞,兼以扶阳固表。

本证的“恶寒汗出”,颇似表证不解。但若表邪不解,在“恶寒汗出”的同时,应该具备“发热”的症状。而本证只恶寒不发热,证明是表阳虚而非表不解。

【方解】

附子泻心汤由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而成。方用大黄、黄连、黄芩之苦寒,清泻邪热,消痞散结;以附子之辛热,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本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且主治表里两种截然相反之证,必须采用特殊煎服法:大黄、黄连、黄芩三味以麻沸汤浸渍取轻清之气,附子一味另煎取汁取厚重之味,两种药汁混合,寒热异气,生熟异性,药虽同行,但各司其职,共奏消痞固表之功。

【医案选录】

罗某,男,31岁,1991年4月24日初诊。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12年,于入院前一天因进食不当,突感胃脘嘈杂,胸闷不适,恶心呕吐,始为胃内容物,继则呕吐鲜红血,共呕吐5次为咖啡色液及鲜红血,约1000ml,解柏油样稀便3次,约300ml,患者眩晕倒地,面色苍白,当晚10时以胃溃疡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入院,测血压9.3/5.0kPa,即予输液,止血,并输血400ml,5小时后血压稳定于11/7kPa,仍干呕不止,又呕吐2次,为鲜红血约100ml,并解黑色稀便2次。症见神志朦胧,消瘦神疲,烦躁,心悸,全身恶寒汗出,胸脘痞闷,口干口苦,舌质红绛,苔黄腻而燥,脉细数无力,测血压11/7kPa,血红蛋白40g/L,大便潜血(++),白细胞12.0×109/L,红细胞1.02×1012/L。证属热邪壅滞中焦,气火上炎,络血外溢,又呕血后虚阳外越,气虚不摄,形成上热自热,下寒自寒现象,以虚火上逆冲破血络为主,急以泻心汤釜底抽薪,清泻阳明积热,配附子、西洋参以温阳补气固脱。方药:制附子20g(先煎),黄芩10g,黄连10g,大黄10g,西洋参10g(另炖)。服药2剂后神志转清,胸脘痞闷消失,呕血止,大便一次色转黄,食欲增进,药合病机,拟上方去大黄,改西洋参为太子参30g,加炒白芍10g,山药30g,麦冬10g,白蔻仁10g,以益气养阴,温中健脾,兼清泄中焦余热,连服12剂,元气渐振,食欲倍增,大便潜血试验转阴,血红蛋白升至110g/L,血压13/9kPa,诸症消失,共住院20日痊愈出院。(姜琴.附子泻心汤治验举隅[J].北京中医杂志,1993,(2):50.)

4.寒热错杂痞证

(1)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爲逆,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爲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149)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乾薑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黄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①必蒸蒸而振:蒸蒸,兴盛貌,这里形容浑身战栗较重。

②却:然后。

【释义】

本条以与大结胸证相对比的方式辨治痞证。“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应是少阳病,治以柴胡汤。而医误行泻下,可发生三种转归:①柴胡证仍在。说明其人正气较盛,未因误下形成坏病,故曰“此虽已下之,不为逆”。证不变药亦不变,当投与柴胡汤。但因气受挫,服柴胡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而与邪剧争,可出现“蒸蒸而振”的战汗现象,最后正气抗邪外出,发热汗出而解。②变为大陷胸汤证。若患者素有水饮,误用攻下后,邪热内陷,与水饮结于胸膈,则成心下满而硬痛的结胸证,当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③成为心下痞硬证。这是本条的重点。若误下伤脾胃,湿浊内生,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形成心下痞满而不痛的痞证。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泻心消痞。

“但满而不痛”,是痞证的辨证眼目,以此区别心下满而硬痛的大结胸证。痞证病机是脾胃失和,故除心下痞硬外,当见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即是对本条痞证的补充。

【方解】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以半夏为君,开结消痞,和胃止呕;干姜之辛,与黄连、黄芩之苦配伍,辛开苦降,泻心消痞,同时还可以调和寒热,燥湿祛痰;人参、甘草、大枣补脾益气,促进运化,复其升降,体现以补为消之治。全方辛开苦降,攻补兼施,阴阳并调,是为和解之剂。

本方取去滓再煎之法,意在使药性和合,作用协调,并行不悖,而利于和解。

【医案选录】

案1 古某,男,50岁,1974年4月就诊。病者脘腹痞满,伴有肠鸣、腹泻已1年余。自述胃脘至脐以上病满而胀痛,稍食寒凉食物则肠鸣下利,或稀薄软便,胸膈烦满,食纳减少,口苦,尿色淡黄。舌质偏红,苔薄黄而根部厚腻,脉象缓而带弦。证属脾胃气虚,湿热壅滞,虚中夹实,应当燥湿同治,虚实兼顾,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味。制半夏10g,黄连5g,黄芩、干姜、炙甘草各6g,党参15g,枳壳10g,广木香6g。嘱服3剂以观动静。二诊,痞满胀感消失,肠鸣减利止,胃口好转,食量略增,腻苔退为薄润,嘱原方再进5剂。继则以健脾益胃法,善后调理而愈。一年后追访,病未复发。(陈瑞春.陈瑞春论伤寒[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6-177.)

案2 陈某,男,32岁,2004年3月12日初诊。患者1年来反复阵发咳嗽,夜间为主,每于平卧时加重。刻下咳嗽阵作,痰白质黏,烧心泛酸,胸骨后不适,胃纳不馨,心下痞满,舌淡红、苔薄黄腻。脉细。中医诊断:咳嗽。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辨证:湿热内阻,肺胃气机上逆。治以清化和胃,肃肺止咳,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法半夏10g,杏仁10g,前胡10g,大贝母1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3g,百部15g,党参6g,炙甘草3g。常法煎服,15剂愈。(江卫龙.半夏泻心汤验案3则[J].江苏中医药,2007,39(11):51-52.)

(2)生姜泻心汤证

【原文】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脇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157)

生薑瀉心湯方

生薑四兩(切)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乾薑一兩 黄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黄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瀉心湯,本云加附子。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同體别名耳。生薑瀉心湯,本云理中人參黄芩湯,去桂枝、朮,加黄連并瀉肝法。

【词解】

①干噫(ài):嗳气。

②食臭(xiù):嗳气时有酸腐味,多因宿食不消所致。

③腹中雷鸣:指肠鸣剧烈。

【释义】

本条补充讨论痞证水饮偏盛的证治。湿浊内阻,则心下痞硬;胃虚气逆,则干噫食臭,病机统称之为“胃中不和”。而“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则反映了水气冲逆的发病特点。水食之气,逼迫而下,流于胁下,走于肠间,故见肠鸣下利。此正是“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之谓。故治以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方解】

生姜泻心汤由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所组成。其组方原则与半夏泻心汤大同小异。重点是加生姜,并作为主药,体现宣散水饮的主治特点。因为加生姜,故减少干姜的用量。

【医案选录】

案1 寻某,女,30岁。患者1个月前因发热、心下痞、呕吐而住院,当时被医院确诊为急性胃炎。经过1个月治疗未见显效,遂转来我门诊诊治。症见:心下痞硬,腹痛肠鸣,大便溏泻,每日一行,呕吐已止,舌淡,苔薄黄腻,脉弦滑。西医诊断:急性胃炎。中医诊断:痞证,寒热错杂,互阻中焦。法当消痞散结,和胃降逆。处方:生姜15g,半夏12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3g,人参10g,甘草10g,大枣4枚。4剂。患者服完上药后,诸症好转,再用原方继服4剂,病情缓解。嘱常服补脾益肠丸善后。(林再政,张伟.生姜泻心汤的临床应用[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4):333-334.)

案2 霍某,男,10岁。脘腹痞满,卧寐不安,嗳腐吞酸,厌食,大便不爽,苔厚,脉滑数。辨证为食滞不化,心神被扰。方用生姜泻心汤加减:法半夏8g,黄连6g,黄芩4g,党参、生姜各15g,干姜9g,神曲10g,布渣叶12g。服药3剂,诸症消失,睡眠安稳。(梁柳文.伤寒方治“胃不和”之“卧不安”[J].新中医,1988,(20)3:18.)

(3)甘草泻心汤证

【原文】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虚,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158)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炙) 黄芩三兩 乾薑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黄連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臣億等謹按……是半夏、生薑、甘草瀉心三方,皆本於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參,今甘草瀉心中無者,脫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臺祕要》,治傷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參,知脱落無疑。

【释义】

本条也是在痞硬证的基础上讨论脾胃太虚下利过甚的证治。此条心下痞硬诸证与半夏泻心汤证相同,本条重点是“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原因是反复攻下,屡伤脾胃,脾虚较甚,运化失常,导致清气不升,水谷不化。故治以甘草泻心汤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组成大致相同,病机为脾胃不和,湿浊内阻,升降失司;主症为心下痞硬,兼见呕吐、肠鸣、下利;治法为辛开苦降,泻心消痞;方药均以半夏为君,干姜与黄芩、黄连为对药配伍,人参、甘草、大枣以补为消。三方证以半夏泻心汤证为中心,水饮偏重者,加生姜成为生姜泻心汤;胃虚偏重者,重用炙甘草成为甘草泻心汤。三者同中有异,当细为辨别。

【方解】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重用炙甘草,并以之名方,取其独入脾胃,甘平补中,健脾和胃;且甘能缓急,以止其下利之急迫。

【析疑】

《伤寒论》载本方无人参,考《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用本方有人参。《千金方》《外台秘要》治伤寒慝食,用本方亦有人参。又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中皆有人参。再观方后臣亿等谨按“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本证是误下脾胃更虚,痞利俱甚之证,加入人参是为合理,故本方脱落人参之说可从。

【医案选录】

向某,男,67岁。因腹泻半月,加重3日,伴心下痞满不适,于1974年9月3日诊。大便稀薄,日行五六次,夹不消化食物,肠鸣甚,但无里急后重及腹痛,胃脘痞满不适,食欲不振,精神欠佳。舌苔白黄相兼,脉象濡缓。诊为胃虚痞利俱甚证,由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兼邪热陷于心下所致。治宜补脾健胃,泄热消痞,用甘草泻心汤加减:炙甘草12g,川连3g,神曲、干姜、黄芩各9g,大枣3枚,党参、茯苓各15g,厚朴4.5g。服药2剂,腹泻减轻,每日仅解溏便二三次,心下痞满消失,食欲及精神均好转,前方继服2剂而愈。(黄卿发.伤寒六经病证治验选录[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72.)

5.其他痞证

(1)五苓散证

【原文】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156)

【词解】

①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注解伤寒论》无此语。

【释义】

本条论述水气内停而致心下痞的证治。心下痞,按辨治之常法,当首选泻心汤,但药后痞不解,说明此痞非泻心汤证。此时当知常达变,不可见痞治痞。结合“小便不利、渴而口燥烦”来看,显然属于水气证。此为水蓄中焦,水饮内阻,气机痞塞,导致心下痞。水饮为本,痞证为标,当同病异治,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行水,小便利,水邪去,气机畅,痞自消。

(2)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原文】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159)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餘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释义】

本条讨论误下后导致心下痞硬,下利不止的不同证治。表面讨论的都是下利,但重点仍然是条文的前部分。“伤寒服汤药”,肯定是误治,导致下利不止与心下痞硬两症,此时如按“下利不止”为主症,当诊断为下利证,不能治以泻心汤。如按“心下痞硬”为主症,则诊断为痞硬证,当治用泻心汤。“服泻心汤已”,显然是按痞证辨证了。见痞治痞本来就错了,“复以他药下之”,重创脾肾之气,故下利不止。医者认为是中焦虚寒所致,而治以理中汤,药后下利反而更加严重,其原因为“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即病属下焦虚寒大肠滑脱,此非理中汤所能胜任,当治以赤石脂禹余粮汤固脱止利。假设药后利仍不止者,考虑是下焦清浊不分,水湿偏渗大肠之故,治当利小便以实大便,使水湿去而利自止。

【方解】

赤石脂禹余粮汤中赤石脂甘温酸涩,禹余粮甘涩性平,两药皆入胃与大肠,而具有收涩固脱的功用,善治久泻久利,滑脱不禁之证。

【医案选录】

患者,男,60岁,腹胀、腹泻10余年,每日3~4次。伴乏力、盗汗,渴喜热饮,舌多津边紫,苔黄腻,脉浮大。查结肠镜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在本地医院服西药半年无效。此属久利阴阳俱虚,阳气失于固摄,法当温阳去寒,燥湿收敛止泻,方以赤石脂禹余粮汤合乌梅丸加减。处方:制附子9g,干姜6g,乌梅9g,黄连3g,桂枝9g,党参30g,黄柏9g,赤石脂15g,禹余粮15g,肉豆蔻12g,补骨脂12g,升麻6g,柴胡6g,3剂。复诊:患者大便为每日1次,盗汗消失,仍腹胀、口干,为阳气已复,阴液偏亏,阴不制阳。上方去干姜加麦冬9g,5剂。患者服完上药后,饮食正常,大便每日1次,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梁晓夏.经方应用体会[J].世界中医药,2008,3(5):295.)

(3)旋覆代赭汤证

【原文】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161)

旋覆代赭湯方

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 代赭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义】

本条论述胃虚痰阻气逆致痞的证治。以方测证,本证虽然有“心下痞硬”,主症应是“噫气不除”。发汗不当,或吐或下,脾胃损伤,运化失常,痰饮内阻,气机升降失常,故心下痞硬。浊阴不降,胃气上逆,则噫气不除。故治宜旋覆代赭汤和胃、化痰、降逆。

【方解】

旋覆代赭汤由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七味药物组成,方中旋覆花苦辛而咸,主下气消痰;代赭石苦寒质重,重镇降逆,二者为本方之主药。半夏与生姜为伍,和胃降逆,化痰开结;人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以补达降。本方和胃降逆之力甚强,成为后世降逆止呕的首选方。

【医案选录】

案1 吕某,男,53岁。2010年5月20日初诊。3月前因“食管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予DFT方案(紫杉醇、顺铂和氟尿嘧啶)化疗,化疗2个疗程后患者出现呕吐频作,以痰涎为主,西医予格拉斯琼及甲氧氯普胺止吐,效果不佳,遂求助于中医。刻诊:患者呕吐频作,呕出黄白色痰涎,乏力,气短,消瘦,面色无华,纳差,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脾胃虚弱,痰浊内阻,胃失和降。治以和胃消痰,降逆止呕。处方:旋覆花10g(包),代赭石30g(先煎),党参15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竹茹10g,生姜10g,大枣5枚,炙甘草3g。药服3剂,呕吐减轻,再进7剂,呕吐未作。(缪春润.旋覆代赭汤临床治验4则[J].江苏中医药杂志,2011,43(3):57.)

案2 王某,女,70岁,2年前因眩晕、恶心在郑州市某医院诊为梅尼埃病,经西药对症治疗后病情稳定,2日前因劳累生气后突发眩晕,恶心欲呕,嗳气,头昏眼花,不能站立,如坐舟车,睁眼翻身都觉天旋地转,由家人抬至门诊求治,舌苔白腻,舌质淡胖,脉弦细。中医诊断:眩晕。证属痰浊中阻型。西医诊断:梅尼埃病。治以降逆和胃,升清化浊,佐以透窍。拟方旋覆代赭汤合泽泻汤加减:旋覆花10g(布包),代赭石30g,党参30g,半夏12g,白术30g,泽泻30g,陈皮15g,天麻10g,郁金15g,石菖蒲15g,生姜15g,大枣5枚,3剂,水煎服。二诊:服2剂后恶心、嗳气、眩晕明显减轻,已能行走如常,仍有眩晕不适,恶心欲呕,倦怠,苔白,舌质淡,脉沉细。(李素领,高军丽.旋覆代赭汤临床应用札记[J].中医学报,2011,156(5):609.)

(十一)上热下寒证

【原文】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黄連湯主之。(173)

黄連湯方

黄連三兩 甘草三兩(炙) 乾薑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晝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词解】

①邪气:此指寒邪。

②疑非仲景方:《金匮玉函经》卷八、《千金翼方》卷九、《注解伤寒论》卷四均无。

【释义】

本条论述上热下寒的证治。“胸中”与“胃中”,乃指上下部位而言。热邪偏于上,包括心下至胸膈,故称“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即指腹中有寒邪,部位偏于下部。胸胃有热,胃气不降,故见欲呕吐;腹中有寒,寒凝脾络,所以腹中痛。治以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方解】

黄连汤方中黄连苦寒,清在上之热;干姜辛热,温在下之寒;妙用桂枝宣通上下之阳气,以破热上寒下之格拒;炙甘草、人参、大枣甘温益气和中,以复中焦升降之职;半夏降逆和胃止呕。

本方煎服法:①诸药同下,煎煮1次;②昼日服3次,夜间服2次,少量频服,防药液被呕,且使药性持久。

黄连汤证与栀子干姜汤证病机同为上热下寒,但病位稍异,症状各有特点。黄连汤证病位涉及胸膈、胃肠,以“腹中痛,欲呕吐”为审证要点;栀子干姜汤证病位涉及胸、肠,以心烦、下利为审证要点。

【医案选录】

案1 患者,男,30岁,工人。1986年10月11日初诊。自诉:腹痛肠鸣,大便时稀时干,解后腹痛减轻,午后自觉周身发热,欲呕,舌苔白,脉沉弦。体温为:37.7℃。诊断:慢性肠炎,辨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上热下寒之黄连汤证。处方:黄连10g,桂枝10g,半夏12g,干姜10g,党参10g,炙甘草10g,大枣7枚。2剂则诸症消失,6剂痊愈,至今未发。(冯建春.刘渡舟教授医案四则[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7,1(2):52.)

案2 患者,女,45岁。右上腹部时痛,痛时放射至右肩胛部。曾有溲黄及胆红素阳性,血谷丙转氨酶轻度增高。B超诊断胆囊炎伴少量小结石。曾因进食油腻等物而反复发作多次。发作时用阿托品及中药胆石冲剂、小柴胡汤等。现胸膈闷滞,腹痛并有热灼感,泛泛欲吐,纳滞厌食,大便偏溏,舌苔黄腻,脉弦。处方:党参15g,黄连6g,炙甘草6g,桂枝6g,姜半夏10g,干姜6g,红枣10g。7剂。复诊谓药后胸闷腹痛减轻,泛恶亦平,大便渐成形,胃纳有增。再续原方14剂,以后较长时期未再复发。(何若苹.何任治疗杂病验案2则[J].江西中医药,2001,4(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