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明病气分证

一、阳明病气分证

(一)阳明燥热证

1.无形热盛证

(1)栀子豉汤证

【原文】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讝语。若加温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虚,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221)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温,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228)

【词解】

①心愦(kuì)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②怵(chù)惕:怵,害怕,恐惧。怵惕,即恐惧不安之状。

③舌上胎:胎,即苔。舌上苔,指舌上生苔,因于热邪,或黄或白,或黄白相兼。

【释义】

第221条论述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及热扰胸膈的证治。阳明病脉浮而紧,浮是燥热充斥内外之象,紧是正邪剧烈相搏所致。里热上灼,故咽燥口苦;热阻气机,则腹满而喘;热盛伤气,则身重;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里热之外证。

本条阳明病脉浮紧与太阳伤寒脉象虽同,但主症不同,病机有别。若将脉浮紧、发热汗出误作伤寒表证,妄用辛温发汗之法,则津液愈伤,里热愈盛。热扰心神,则躁扰不宁、谵语。若误用温针之法,是以火济热,心神受扰,故有恐惧不安、烦躁不眠等变证。若以腹满为腑实之证而误用下法,则胃肠空虚,邪热犹存,郁于胸膈之间,故心中懊、舌上生苔,当用栀子豉汤以清宣胸膈郁热。本条乃阳明热证误下而形成的热扰胸膈证,其来路虽与太阳篇的栀子豉汤证有所不同,但证候相同,病机一致,故治法相同。

第228条继续论述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阳明热证,腑实未成,而早用下法,使邪热入里郁于胸膈。“其外有热,手足温”,是无形邪热散漫,当为未下前即有之证。不结胸,是排除结胸证,即下后邪热未与胸中水邪相结,无心下硬满疼痛之症。下后无形之热未尽,蒸于胸膈之间,故心中懊。胸膈毗邻胃脘,热蒸胸膈,胃脘亦受其扰,而嘈杂似饥不能食。热自胸中蒸腾于上,故但头汗出而身无汗也。其证总由余热所致,法宜清宣,栀子豉汤主之。

(2)白虎汤证

【原文】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裏有寒,白虎湯主之。(176)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臣億等謹按:前篇云,熱結在裏,表裏俱熱者,白虎湯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此云脈浮滑,表有熱,裏有寒者,必表裏字差矣。又陽明一證云,脈浮遲,表熱裏寒,四逆湯主之。又少陰一證云,裏寒外熱,通脈四逆湯主之。以此表裏自差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湯,非也。

【释义】

本条论阳明气分表里俱热的脉证与治法。《素问·水热穴论》说:“人伤于寒,传而为热。”此条即以脉代证,反映伤寒变热的机转与治疗。脉浮,为阳热浮盛于外,即“表有热”;脉滑,为邪热壅盛于里,里热盛,鼓舞气血。所以,脉浮滑为阳明热盛之脉。本条举脉略证,据燥热炽盛之病机,还当有壮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尿赤、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等症。里热壅盛,充斥内外,故治以白虎汤辛寒清热。

【方解】

石膏辛寒质重,善清透气热;知母苦寒滑润,善泻火滋阴。二药合用,既清且透,滋液润燥,为治阳明无形热邪之要药。甘草、粳米益气和中,使泻火而不伤脾胃。

【析疑】

本条的“里有寒”,令人费解,注释多歧。王三阳认为寒当作“邪”字解,里有寒即热邪在里。林亿等认为应是里有热表有寒,表里二字有误。《玉函经》改白虎汤为白通汤,虽然对表热里寒解得通,但对脉浮滑就讲不通了。我们认为这是古代文字传抄错讹,不可以辞害义,强为解释,白虎汤证表里俱热之机毋庸置疑。

【医案选录】

汪某,男,54岁。患感冒发热。于1971年6月12日入某医院,在治疗中身热逐步上升……曾屡进西药退热剂,旋退旋起,8日后仍继续发热达38.8℃,6月22日由中医治疗。现症:口渴,汗出,咽微痛,脉象浮大,舌苔薄黄。认为温热已入阳明经,内外虽俱大热,但尚在气分,不宜投芩连苦寒之剂,因疏白虎汤加味以治。处方:生石膏60g,知母12g,粳米12g,炙甘草9g,鲜茅根30g(后下),鲜芦根30g,连翘12g。水煎,米熟汤成,温服。下午及夜间连进2剂,热势下降到38℃。23日又按原方续进2剂,热即下降到37.4℃。24日原方石膏量减至45g,进1剂。25日又进1剂,体温已正常,口不渴,舌苔退,唯汗出不止。以王孟英驾轻汤加减予之,随后进补气健脾剂,兼饮食调理,月余而愈。(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医案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5.)

【原文】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讝语遺尿。發汗則讝语,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219)

【词解】

①口不仁:言语不利,或食不知味,或口中黏腻不爽。

②面垢:阳明热浊之气上熏,面部如蒙油垢。

【释义】

本条论述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的证治及治禁。三阳合病,为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发病。然从所述症状表现看,实以阳明热盛为主。热壅阳明,气滞于腹则腹满;邪热炽盛,伤津耗气,则身重、难以转侧;阳明经脉环口,胃热炽盛,浊热上攻,则口不仁;足阳明胃经布于面,浊热循经上熏,故面垢;邪热上扰心神,神明无主则谵语;热盛神昏,膀胱失约,则遗尿;里热迫津外泄,则自汗出。本证阳明里热亢盛,故治以白虎汤直清里热。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应承“谵语遗尿”句下,属倒装文法。此证用白虎汤为正治之法,若误用辛温发汗,必助热伤津,里热愈炽,谵语更甚。若误下,则阴液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脱于上,出现额上汗出如油、手足厥冷之危证。足见阳明无形燥热,尤须禁汗、禁下。

【析疑】

对于第219条“三阳合病”后世看法不一,有医家认为其有三阳合病之名,而无三阳合病之实;有认为此证始为三阳合病,随着病情发展,邪气入里化热而成阳明里热独盛之证;亦有据腹满属阳明,身重属太阳,难以转侧属少阳之说者。《伤寒论》中言“三阳合病”的条文共有两条,即第219条和第268条,从第268条所述证候看,其亦属里热炽盛。可见解读《伤寒论》,不能拘泥于冠名,当具体分析对待,临证尤以辨证为要。

2.有形实结证

(1)调胃承气汤证

【原文】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207)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248)

調胃承氣湯方

甘草二兩(炙) 芒消半升 大黄四兩(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頓服之,以調胃氣。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249)

【词解】

①属胃:即转属阳明的意思。

【释义】

此3条讨论调胃承气汤证的辨治。第207条论述阳明实热心烦的证治。本条举“心烦”为例,以辨阳明燥热结于胃肠。盖胃络上通于心,胃中燥热循经上扰,神明不安则心烦。然而本条既云阳明病,且治以调胃承气汤,除心烦外,当伴有不大便、腹胀满等胃实之证。

本条与栀子豉汤证都有心烦,但有虚烦与实烦之别。栀子豉汤证,多属吐下之后,余热扰于胸膈而致心烦,因属无形邪热内扰,是谓之“虚烦”,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本条“不吐不下”,阳明腑实浊热上扰而心烦,因属有形实热内扰,故谓之“实烦”,宜以调胃承气汤泄热和胃。

第248条讨论阳明实证发热的特点及其辨治。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表邪化热而转属阳明,“蒸蒸发热”就是明证。所谓“蒸蒸发热”,即里热炽盛,如热气蒸腾,自内达外,是阳明热结在里而发热的重要特征。常伴不大便、腹胀满或心烦谵语、舌燥苔黄等症。本证燥热初结肠腑,故用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

第249条讨论伤寒吐后腹满的证治。吐后津伤,易化热化燥,以致胃肠燥热,燥实阻结,腑气不通,故腹胀满。当伴大便不通、舌苔黄燥等。治以调胃承气汤软坚润燥、泻热和胃。

【方解】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和甘草三位药物组成。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芒硝咸寒,重用以软坚润燥,泄热通便;炙甘草甘平,顾护胃气。调胃承气汤服法,按宋版原文有两种:一见于阳明病篇第207条,阳明燥热初结,腑气不通,取“温顿服之”,以取速下泄热,润燥和胃之效;一见于太阳篇第29条,温药复阳后,致胃热谵语,取“少少温服之”,以缓攻泻热,微和胃气。

【医案选录】

治一人素伤烟色,平日大便七八日一行。今因外感实热,十六七日大便犹未通下,心中烦热,腹中胀满,用洗肠法下燥粪少许,而胀满烦热如旧。医者谓其气虚脉弱,不敢投降下之药。及愚诊之,知其脉虽弱而火则甚实,遂用调胃承气汤加野党参12g,生赭石、天冬各24g,共煎汤一大碗,分3次徐徐温饮下,饮至2次,腹中作响,觉有开通之意,3次遂不敢服,迟两点钟,大便通下,内热全消,霍然愈矣。(张锡纯.伤寒论讲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67.)

(2)小承气汤证

【原文】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讝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213)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250)

【释义】

以上2条论述伤津胃燥便硬的证治。阳明病汗出过多,或太阳病误用汗吐下后,津液耗伤,胃肠干燥,则大便硬结。此即第213条所谓“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至于微烦和谵语,是阳明实证的常见症。

第250条“小便数,大便因硬”,示人除汗吐下伤津外,体内水液输布失常,津液偏渗膀胱,致胃家失润,肠腑干燥,也是导致阳明里实证的因素之一。本证强调“大便必硬”,病机偏于燥结,故不以硝黄并用,而用小承气汤行气通便。

所谓“与小承气汤和之愈”,其义在于小承气汤主行气破滞,与大承气汤相较,其泄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故后世称之为“和下”。与调胃承气汤相较,其行气通便之力较强,清泻胃热之力较弱。

【方解】

小承气汤用大黄通下泻热;厚朴、枳实行气破滞。适合于大便结硬,腑气不通者。其服法当视病情为进退,若初服即大便得通,则不必尽剂,以免过剂伤正。若大便不通,当“尽饮之”至更衣为度。

【医案选录】

李某,男,34岁。1988年6月25日初诊。其人体健,平素多食而卧,感寒而致高热,体温39.9℃,经西医输液,抗菌消炎治疗7日始退。出院后因食而复发热,体温38.1℃,又历4日,大便3日未行,舌质常,苔黄厚,脉滑数有力,腹满痛而拒按。诊为阳明实证。处以泻热通便,消滞除满之法。处方:酒大黄10g,厚朴12g,枳实10g,1剂。次日复诊:大便已下,高热退,唯午后自觉烦热,此乃潮热之轻者。兼参舌脉,原方2剂,分4次,每日2次服,药尽痊愈。(张植轩.小承气汤证探究[J].北京中医杂志,1994,(4):46.)

【原文】

陽明病,讝语,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裏虚也,爲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214)

【词解】

①脉滑而疾:脉象圆滑流利,如盘走珠,谓之滑;脉跳快速,一息七八至,则曰疾。

②转气:又称转矢气,俗称放屁。

③脉反微涩:脉微无力,往来艰涩。因与滑脉相对而言,故曰“反”。

【释义】

本条论述阳明实证的证治。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阳明实热燥结证俱,其治不用大承气汤而用小承气汤,乃因“脉滑而疾”的缘故。盖大承气汤证邪结最重,脉必沉实有力,此脉滑而疾,说明热势散漫,燥热结实而未甚。治宜先行轻下,与小承气汤试探之。

服小承气汤后,可有三种转归:其一,腹中转矢气者,是肠中燥屎结成,因药物的荡涤推动,气机得以转动,肠腑浊气下趋,可续服小承气汤一升以攻下燥屎。其二,若不转矢气者,是肠中无燥屎阻结,属大便初硬后溏,则不可再用承气汤。其三,假若明日又不大便,脉不滑疾,反见微涩。微为阳气虚衰,涩主阴血不足,是“里虚”也。正虚而邪实,攻补两难,故曰难治,并戒之曰不可再用小承气汤。

(3)大承气汤证

【原文】

二陽併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熟,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语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220)

大承氣湯方

大黄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消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温再服。得下,餘勿服。

【词解】

①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症状。

【释义】

本条论述二阳并病转属阳明实证的证治。太阳病仍在,阳明病继起,是谓二阳并病。但本条二阳并病,未经任何治疗,太阳表证已罢,而转属阳明。燥热内结,腑热外蒸,故发潮热。阳明主四肢,若燥热内结津亏,虽热势蒸腾,亦难以全身作汗,而仅见手足汗出。浊热上扰心神,则谵语。燥热结实,腑气不通,则大便硬结难下。本证燥热结实俱重,故治宜大承气汤清泻邪热,荡涤燥结。

【方解】

大承气汤为峻下之剂,方中大黄通下泻热,荡涤燥结;芒硝软坚润燥,泻热通腑;厚朴、枳实行气破滞,消痞除满。四药配伍,相辅相成,具有涤荡实热,攻下燥结之效用,适用于燥热结实俱甚之阳明实证。本方后入大黄,意在取生者气锐而先行,以增强荡涤攻下之力。

【医案选录】

案1 一武弁李姓,在宣化作警,伤寒五六日矣。镇无医,抵郡召予。予诊视之,曰:脉洪大而长,大便不通,身热无汗,此阳明证也,须下。病家曰:病者年逾七十,恐不可下。予曰:热邪毒气并蓄于阳明,况阳明经络多血气,不问老壮,当下。不尔,别请医占。主病者曰:审可下,一听所治。予以大承气汤。半日,殊未知。诊其病,察其证,宛然在。予曰:药曾尽否?主者曰:恐气弱不禁,但服其半耳。予曰:再作一服,亲视饮之。不半时间,索溺器,先下燥粪十数枚,次溏泻一行,秽不可近。未离已中汗矣,濈然周身。一时顷,汗止身凉,诸苦遂除。次日,予自镇归,患者索补剂。予曰:服大承气汤得差,不宜服补剂,补则热仍复。自此但食粥,旬日可也。故予治此疾,终身止大承气,一服而愈,未有若此之捷。(许叔微.伤寒九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51.)

案2 某患儿,病起讫4日,曾用玉真散不效,诊察:热不退,便不通,痉不止,舌燥苔黄,脉数实。证属热结阳明,热极生风,法当下。即予大承气汤:大黄15g(后下),芒硝12g(冲),厚朴24g,枳实12g。越日再诊,证情未减。询知乃病家恐前方过峻,自行减半以进。由于病重药轻,服后便结如故,当此风热正盛,燥结如石,非将军之力下之不为功。遂照方急煎叠进,药后四五个小时,肠中辘辘,先排出石硬黑色如鸡卵大粪块,随下秽物便盆,如鼓之腹得平。再剂,又畅行3次,痉止,身凉,病痊。继用养血舒肝剂,调理巩固。(麦冠民.承气汤可以治痉[J].新中医,1981,(6):47.)

【原文】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爲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2)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3)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4)

【词解】

①目中不了了:目睛昏蒙,视物不清,没有神采。

②睛不和:目睛转动不灵活。

③无表里证:指外无发热恶寒等表证,内无潮热、谵语等里证。

【释义】

以上3条论述阳明急下证。除第252条指出“大便难”外,其他两条均省略了阳明实证的主要证候,而重点突出需“急下之”的特征症状。如第252条的“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说明阳热燔灼、阴液消亡、目睛失养的危急病机。第253条的“发热汗多”说明里热蒸腾、迫津外泄、不休不止、津涸在即的凶险证候。第254条的“腹满痛”说明燥热极盛、津液枯竭、无水舟停的潜在危险。势急病危,故用急下之法,以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救其里阴。

阳明三急下证,叙症不同,但病机都体现了邪火燔灼、燎原莫制、津液枯竭、亡阴在即的一个“急”字,因此治法也都体现了一个“急”字。治宜急下,即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急下为手段,存阴是目的,此即后世所谓“急下存阴法”。

【原文】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255)

【释义】

本条论述腹满的辨治。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是谓腹满持续不减,或偶有减轻,其程度亦微不足道,此属燥热结实之腹满,当伴见大便秘结、潮热谵语、舌苔黄厚等症。燥热结实,腑气壅滞,治宜大承气汤夺实泻热以除满。

腹满有虚实之分,虚性腹满者,其胀满时有所减,且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象缓弱,即《金匮要略》谓“腹满时减,复如故,当与温药”是也,与本条之实性腹满有本质区别。

【原文】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爲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爲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256)

【释义】

本条论述阳明少阳合病下利的证治。阳明属土,属胃,主燥;少阳属胆,属木,主火。脾与胃合,肝与胆合,肝脾为木土之脏,胆胃为木土之腑,互相克制。今阳明少阳合病,少阳属木而能化火,阳明属土而能化燥,火燥相合,胆胃俱病,因而邪热炽盛,燥结在里,逼迫津液下趋,热结旁流而见下利。

本条下利病情之顺逆,应据木土两腑的生克制化、脉象的胜负加以判断。阳明脉大,少阳脉弦。二阳合病下利,若脉见实大滑数,与阳明实热证相吻合,是阳明偏胜,中土尚旺,不受木克,则为不负,其病为顺。若脉来不见实大滑数,而见少阳弦脉,则是阳明不足,木火偏胜,木邪克土之象,故其病为逆,所谓“负者失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是遥承“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而来,说明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而见阳明滑数之脉,是燥热宿食结于肠胃,无木邪克伐之象,故当下之,宜用大承气汤。

《伤寒论》言合病下利有3条: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病邪偏重于太阳之表,故用葛根汤;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其偏重于少阳热迫大肠,故用黄芩汤;本条阳明少阳合病下利,偏重于阳明之里热结实,故宜大承气汤通因通用。

【原文】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241)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242)

陽明病,讝语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氣湯下之。(215)

汗出讝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爲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虚裏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217)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238)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

【词解】

①喘冒:冒,眼前昏黑,目无所见的昏晕状态。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释义】

以上诸条主要论述燥屎的辨证。燥屎不同于一般的大便硬,是热邪与糟粕煎熬抟结日久而成,是阳明燥结之重证,治不及时,极易导致肠腑闭阻或阴液枯竭的危候,故仲景于以上诸条反复辨析燥屎形成与否。

综合以上诸条所论,辨别燥屎已成的主要症候有:第241条的“腹满痛”,机制为燥屎阻闭,腑气不通;第242条的“大便乍难乍易”,为燥屎内结,诸脏救燥,输津于肠,津液旁流,即所谓热结旁流。如钱天来说:“乍难,大便燥结也;乍易,旁流时出也。”第215条的“反不能食”,是燥屎内结、肠腑闭阻所致。热则消谷,胃热本当能食,今不能食,故曰“反”。第239条的“绕脐痛”,为燥屎叠结肠道,腑气壅滞不通所致。此外,第217条的“汗出谵语”,第238条的“心中懊而烦”也是阳明燥热内结的辨证依据。

燥屎既成,则“宜大承气汤”攻下燥结以泻邪热。若是“但硬耳”,除非兼见潮热、谵语等燥热结实重证当用大承气汤外,一般宜选用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

另外,第217条和第238条列举了大承气汤的使用禁忌。第217条指出“汗出……此为风也”,宜“过经乃可下之”。第238条谓“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者,不可用大承气汤攻之。

(4)下法辨证

【原文】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209)

【词解】

①失气:《金匮玉函经·卷三》作“矢气”。矢通屎。矢气,即肛门排出的臭气。

【释义】

本条辨大小承气汤的使用法及误攻后的变证。可分四段理解:从“阳明病”至“不可与之”为第一段,辨潮热及大承气汤证与禁例。潮热,是阳明燥热结实的重要标志之一,只要具备潮热,即使大便结硬不甚,也当考虑运用大承气汤。若“不硬者”则不可贸然用大承气汤。

从“若不大便”至“乃可攻之”为第二段,论用小承气汤试探燥屎法。大承气汤是峻下之剂当慎用。在“恐有燥屎”前提下,仲景运用试探法进行诊断。若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是药力推动,浊气旁泄故也。然小承气汤,难以攻下燥屎,故可再用大承气汤攻下。

从“若不转矢气者”至“与水则哕”为第三段,辨燥屎未成之证与误用攻下后的变证。服小承气汤后,若不转矢气,则非燥屎结滞,仅是大便初硬后溏而已,此乃燥湿不调所致,故不可攻下。若误用攻下,则致脾气虚寒,中阳不运,见腹胀满而不能食,甚者胃气衰败,胃气上逆,饮水则哕等变证。

从“其后发热者”至“慎不可攻也”为第四段,是接大承气汤攻下而来。谓下后津伤,邪热复炽,仍可大便复硬,故“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是反扣前文,谆谆告诫不可妄攻之意。

【原文】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208)

【释义】

本条辨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及大小承气汤证的证治。可分三段理解:从“阳明病”至“大承气汤主之”为第一段,辨脉迟及大承气汤的证治。阳明热证,脉多洪大滑数;阳明实证,脉多沉实大而有力。今言阳明病脉迟,何故也?一般而论,脉迟主寒。阳明病脉迟伴见腹满而喘、有潮热、身重、手足濈然汗出,乃阳明燥结,腑气不通,气机郁滞,脉道不利所致,此“迟”有脉来迟滞而涩之义。阳明燥结已成,故治“可攻里也”。

从“若汗多”至“未可与承气汤”为第二段,说明不可攻下的情况。用“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重申表兼里实,宜先表后里,而不可径与承气汤攻下。其热不潮,提示腑实未完全形成,亦不可用承气汤攻下。

从“若腹大满不通者”至“勿令至大泄下”为第三段,是承第二段申言可下之例。如果表证已解,腹满特甚,大便不通,是阳明里实,然无潮热、手足濈然汗出,知内热较轻,燥坚不甚,则宜用小承气汤轻下,而不宜用大承气汤峻下。

【原文】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鞕,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251)

【释义】

本条辨大小承气汤的使用方法。宜分三段理解:从“得病二三日”至“与承气汤一升”为第一段,以时间与脉症结合辨用承气汤。得病二三日,病程较短,又无太阳、少阳证,证见烦躁,心下硬,说明病位偏上;脉弱,说明邪结不甚。因此,至四五日,只宜小承气汤少少与服,微和胃气,通畅腑气即可。至六日,可再与小承气汤一升,轻通微和,以静观其变。

从“若不大便六七日”至“攻之必溏”为第二段,从小便多少辨大便结硬与否。若不大便六七日,且不能受食,似可用大承气汤,但其小便少,则为津液还于胃肠,而未渗于膀胱也。推测六七日不大便之原因,乃初硬后溏,故曰“未定成硬”。证非燥结,若误用攻下,必损伤脾阳,而致大便溏泄。

“须小便利”以下为第三段,重申小便利是大便结硬的征兆。欲知大便是否燥硬,既须审其能食不能食,又当问其小便利与不利。只有小便利者,是津液偏渗膀胱,胃肠津液耗竭,大便必然结硬,如此方可与大承气汤攻下。

【原文】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鞕。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爲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203)

【释义】

本条论述根据小便的多少推测大便结硬与否。阳明病里热炽盛,自汗出而津伤液耗,重发汗则津伤更甚,如见“微烦不了了”,可推知“此必大便硬故也”。盖“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若要进一步明确大便是否已硬,尚须观察小便次数之多少。若小便本为日三四次,今日行一两次,是小便次数减少,乃津液尚得输布运行以滋润胃燥,而不致偏渗于膀胱,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5)下法禁例

【原文】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204)

陽明病,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205)

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黄者,小便不利也。(206)

【词解】

①面合色赤:即满面通红。

【释义】

以上3条论述承气汤禁例。第204条论阳明病呕多者禁下。呕吐是胃热气逆,说明病机在上,故不可攻下。

第205条论阳明病邪热壅聚、邪结偏上者禁下。“心下硬满”,病在心下胃脘,病位偏上,又无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等见症,乃无形邪热壅遏气机所致,故不可攻之。若误用攻下,损伤脾阳则下利。下利不止,乃清气下陷欲脱,故预后不良。若下利止,则示脾气渐复,尚有生机,故能向愈。

第206条论阳明热郁经表者禁下。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部,阳明热盛,无形之气热怫郁于经脉、熏蒸于上部,则面合色赤。其未见腹满痛、不大便等燥热结实之侯,故不可攻下。若误用攻下,必损伤脾胃,脾虚水湿失运,湿与热合,湿热熏蒸,脾色外现,则身黄而小便不利也。

(二)阳明发黄证

1.发黄辨证

【原文】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黄。(199)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黄。(200)

【释义】

此2条讨论湿热发黄证的病因病机。第199条论湿热发黄的成因及先期症状。阳明病里热蒸迫应汗出,若无汗,则热邪不得外泄;小便不利,则水湿不能下行。如此里热与水湿相合,湿热郁蒸则发黄。至于心中懊,是郁热上扰胸膈所致。

第200条论阳明病误用火法致发黄。阳明本热,误用火法,使里热更炽,热邪上蒸,仅见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乃湿与热合,气化不利。如此湿热熏蒸,故而发黄。

2.茵陈蒿汤证

【原文】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爲熱越,不能發黄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爲瘀熱在裏,身必發黄,茵陳蒿湯主之。(236)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黄從小便去也。

傷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260)

【词解】

①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②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浆之类。

③瘀热:指邪热郁滞。

【释义】

此2条论述发黄的机制及证治。第236条重在辨析阳明发黄的机制。阳明病发热汗出,热邪与水湿得以宣泄,湿热难以相结,故不能发黄。若但头汗出,至颈而止,身体无汗,是热不得外散;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湿与热合,郁阻于内,即所谓“瘀热在里”,湿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肤,则身必发黄。渴饮水浆,是湿热交阻,气化不利,津液不布,且热盛津伤。证属湿热郁蒸发黄,湿热并重,治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以退黄。

第260条补述湿热发黄的主症与特点。身黄如橘子色,是色泽鲜明,属湿热发黄,又称之为阳黄。腹微满,证明湿热内郁,病位偏里。与茵陈蒿汤方后注“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互为应合。

【方解】

茵陈蒿汤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组成,方中茵陈蒿为君药,清热利湿退黄;栀子与大黄配伍,栀子清泻三焦而利小便,大黄泻热行滞而通肠腑。二便通利,前后分消,湿热尽去而黄自消,取效甚捷。茵陈蒿汤为历代退黄之名方。

【医案选录】

刘某,男,14岁。春节间食荤腥,又感外邪,始则发热恶寒,不欲饮食,小便黄赤,心中发烦,继则全身面目皆黄染,体疲无力,懒动懒言。脉弦而滑数,舌苔黄腻。此证为外感邪热与内湿相合,蕴郁不解而为黄疸。为疏:茵陈30g,大黄9g,栀子9g,凤尾草9g,土茯苓12g,草河车9g。此方加减进退,共服8剂,黄疸退。(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96.)

3.栀子柏皮汤证

【原文】

傷寒身黄發熱,梔子蘖皮湯主之。(261)

梔子蘖皮湯方

肥梔子十五箇(擘) 甘草一兩(炙) 黄蘖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释义】

本条论述身黄发热的证治。本条述症简略,只举出身黄发热,当是热邪偏重,应伴有心烦、口渴、苔黄等热症。证属湿热郁蒸发黄,热重于湿,治以栀子柏皮汤清泄湿热而退黄。

【方解】

本方由栀子、炙甘草、黄柏组成。栀子苦寒,清热利湿;黄柏苦寒,清热燥湿。二药过于苦寒,故用炙甘草甘缓和中,保护脾胃。

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原文】

傷寒瘀熱在裏,身必黄,麻黄連軺赤小豆湯主之。(262)

麻黄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黄二兩(去節) 連軺二兩(連翹根是) 杏仁四十箇(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棗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薑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盡。

【词解】

①连轺(yáo):即连翘根。今多代用以连翘。

②潦(lǎo)水:指地面积存的雨水。

【释义】

本条论述阳黄兼表的证治。“瘀热在里”四字,说明本证仍然属于湿热郁遏于里的发黄证。只是治有麻黄、杏仁、生姜等解表药,所以一般认为当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痒等表证,属阳黄兼表之证。故治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热除湿退黄兼以解表。

【方解】

本方由麻黄、连轺、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炙甘草组成。方用麻黄、杏仁、生姜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连轺、赤小豆、生梓白皮苦寒清热,除湿退黄;炙甘草、大枣甘平和中。本方梓白皮一般药房不备,可代以桑白皮。

【析疑】

对于本证的病机,还有一种认识,认为不能因为用了麻黄、连翘、生姜等表药,就印定是阳黄兼表证。《素问·汤液醪醴论》对于水湿证就有“开鬼门”之治法,仲景于《金匮要略》中就善于运用麻黄等解表药治疗水饮证。所以本证应是阳黄偏表证,即湿热偏结于肌表,用麻黄等开鬼门,散湿热,退黄疸。

【医案选录】

姬某,男性,45岁,干部,患慢性肾炎。诊其脉,大而数,视其舌黄而腻,问其起病原因,在8年前患皮肤湿疹,下肢多,鼠蹊部(注:即腹股沟)尤多,痒甚,时出时没,没时腰部有不适感,且微痛,久治不愈,做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25~30/HP,有管型,为慢性肾炎。中医辨证认为是湿疹之毒内陷所引起之肾脏病。中西医向以普通之肾炎法为治。历久无效,因根据病情,投予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以祛湿毒:麻黄6g,连轺12g,赤小豆24g,杏仁9g,甘草6g,桑白皮9g,大枣4枚(掰)。服4剂,未有汗,加麻黄量至9g,得微汗,服至10剂后,湿疹渐减,虽仍出,但出即落屑,而鼠蹊部基本不出,小便见清,易见汗,唯舌中心仍黄,脉数象减而大象依然。改用人参败毒散,服数剂后,湿疹基本消失,虽膝外侧有时出一两颗,搔之即破而消。化验尿蛋白(++),红细胞1~15/HP。(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岳美中医案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

(三)阳明虚寒证

【原文】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189)

【释义】

本条论述阳明中风的主要脉症及治禁。阳明中风是指感受外邪,逐渐化热化燥,而尚未至阳明热盛或里实结聚的证候。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为太阳表邪未罢;口苦咽干,是邪气渐已化热,津液被伤;腹满微喘,属阳明里实渐成气机壅滞。此时表邪未罢,里实未成,故不可攻下。若误用下法,则表邪内陷,而腹满更剧;津液损伤,则小便难也。

【原文】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190)

【释义】

本条以能食、不能食辨阳明中风与中寒。阳热杀谷,胃主腐熟,故病入阳明,可根据能食与不能食,辨析胃阳之盛衰,判断中风与中寒。风邪属阳,阳明中风,胃气从阳化热,阳热化谷,故能食。寒邪属阴,阳明中寒,胃气从阴化寒,阴寒主静,不能化谷,故不能食。

理解本条,应知常达变。中风能食,中寒不能食,言其常也。若论其变,有胃阳亢盛,燥屎内结而不能食者(第215条);有中寒过盛,胃气衰败而反能食者(除中证)。

【原文】

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别故也。(191)

【词解】

①固瘕:因胃中虚冷,水谷不消而结积的病患。其特征为大便初硬后溏。

②水谷不别:大便中未消化食物与水液混杂在一起。

【释义】

本条辨阳明中寒欲作固瘕证。阳明中寒,除不能食外,本条又补充了小便不利与手足濈然汗出两症。中焦脾胃阳虚,不能正常转输津液下输膀胱,非但小便不利,反致水谷混杂于胃肠,形成大便初硬后溏的“固瘕”。故仲景自注其机制曰“所以然者,以胃中冷”。至于“手足濈然汗出”,因四肢禀气于脾胃,脾胃阳虚,所主津液乘虚外溢,故其汗必冷湿。

阳明实证亦有不能食与手足濈然汗出,但彼为燥热,常与燥屎、腹满、潮热、谵语、舌苔黄燥、脉沉实等同见;此为虚寒,则与小便不利、大便初硬后溏、苔白、脉沉弱等并见。

【原文】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熱必噦。(194)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虚故也。(196)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欬,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欬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197)

【释义】

以上诸条论述阳明中寒的辨证与治禁。第194条指出不可一见“不能食”就认为是燥屎所致而行攻下,当知“胃中虚冷”也可致不能食。若误用寒凉攻下,更伤其阳,势必导致胃阳衰败,浊阴上逆,而有哕逆之变,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言:“病深者,其声哕。”

第196条辨阳明病无汗身如虫行皮中状的机制。阳明阳气旺盛,蒸腾津液,本应多汗。阳明中寒则不然,阳气不足,蒸化无力,故反无汗,甚则出现身如虫行皮中状的症状。

第197条辨阳明中寒致水饮上逆之证。阳明中寒,阳虚无力蒸腾津液,故无汗。小便利,说明寒饮在中焦,而未影响膀胱之气化。“二三日”以下,是推论中焦寒饮所致之证候。寒饮上逆则呕;寒饮犯肺则咳;寒饮阻遏,阳失温煦,故手足厥冷;寒饮上犯清阳,则必苦头痛。若仅有胃中虚冷,无水饮上逆之患,则不咳、不呕、手足不厥,头也不痛。

【原文】

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225)

【释义】

本条论述表热里寒的证治。脉浮主表热,脉迟主里寒。“下利清谷”乃里虚寒之证。此“表热”,即可为太阳表邪未罢,又可因虚阳外越,但不论哪种情况,皆宜“四逆汤主之”。阳明中寒,脾胃虚寒,腐熟不及,运化失职,则下利完谷不化。

阳明病之迟脉,见于寒热两证。阳明实证,燥屎内结,腑气壅滞,阻遏气血,脉来滞涩有力,是知此“迟”有涩滞不畅之意。阳明中寒脉迟,必脉来迟缓而无力。

【原文】

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吴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

吴茱萸湯方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释义】

本条论述阳明中寒呕吐的证治。呕有寒热,其病在胃。热呕则其势急迫,寒呕则其势稍缓。本证食后泛泛欲呕,结合吴茱萸汤之治,其为寒呕无疑,乃阳明中寒,寒浊上逆所致。本证还应伴有不能食、舌淡苔白、脉迟等。

阳明寒呕,投以吴茱萸汤,原属对证,其呕当愈。今得汤“反剧”,其有两种可能:一是上焦有热,以热治热,气机上逆而呕吐加剧;二是寒浊凝聚胃口,在吴茱萸、生姜的辛散作用下,寒浊顺势上涌而出,亦是药物中病之兆。

【方解】

吴茱萸汤方中吴茱萸辛苦大热,温阳降浊;配以生姜散寒化饮,和胃降逆;人参、大枣温中补虚。四药配伍协同,功能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医案选录】

徐某妻,40余岁,患头痛,时常发作,历四五年。因大便检查发现有血吸虫卵,接受锑剂治疗。仅两日,锑剂反应,头痛复发,呕吐甚剧,请余会诊。处方:横纹潞(潞党参)9g,吴茱萸6g,生姜9g,大枣3枚。嘱每日服1剂,连服3日。服后,头痛呕吐停止,完成锑剂疗程。经过数月追访,据云服药以后,头痛已不再发。(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69.)

【原文】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195)

【词解】

①谷瘅(dān):瘅同“疸”。因水谷之湿郁而发为黄疸。谷疸有湿热与寒湿之分,本证当属于后者,即所谓阴黄。

【释义】

本条论述阳明中寒欲作谷疸的证治及禁例。阳明病脉迟,当属中焦虚寒,脉必迟缓无力。阳明中寒证,不能进食过多,若强食过饱,脾胃无力运化,水谷郁于胃脘,则见微烦;清阳不升,则头眩;浊阴不降,故腹满;中焦阳气不能蒸化,水液不得正常输布,则小便难。此时若治疗不当,必因水谷湿邪内郁,久则将成谷疸之证。治当温运中阳、散寒除湿。若误用下法,则中阳衰败,寒湿愈甚,不仅腹满如故,甚至促使病情向更严重方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