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厥证

二、辨厥证

(一)厥证的病理与特征

【原文】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爲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释义】

本条论述厥证的基本病理与证候特征。厥,即厥逆,指手足逆冷的症状。厥,是厥阴病的常见症状,存在于寒证、热证之中。凡厥,不论属寒、属热,其发生机制均为“阴阳气不相顺接”。阴主内,阳主外,阴阳气不相顺接,应指表里内外之气不相接续。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之气相辅相成,相互维系,气血和顺,而厥逆不生。一旦阴阳气血失去平衡,或阴阳之气不相贯通,则生厥逆。若阴寒独盛,阳气虚衰,阳气不能温养充达四肢而产生寒厥;若内热盛极,阳气被遏,热盛阳郁,阳气不达四末而发为热厥等。由此可见,寒厥、热厥性质虽然有异,然阴阳气不相顺接则一。厥证的临床特征为手足逆冷,亦是厥阴病的常见症状。厥阴为阴尽阳生,主一身阴阳气的交接转换,故厥逆一症亦为厥阴病的特征之一。

【析疑】

关于阴阳气医家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从厥阴与阳明解释者,如沈目南曰:“阴阳者,非厥阴一经阴阳也,阴乃厥阴肝也,阳乃阳明胃也……木郁胃阳不达四肢,则手足厥冷为厥,谓之阴阳气不相顺接。”有从太阴与阳明解释者,如黄坤载曰:“足之三阳随阳明而下降,足之三阴随太阴而上升,中气转运,胃降脾升,则阴阳顺接。”有从四肢与五脏解释者,如陈平伯曰:“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若寒厥则阳不与阴相接,热厥则阴不与阳相接也。”有以经络解释者,如成无己言:“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趾,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接,故手足为之厥冷也。”方有执、尤在泾等均执此说。后世医家大多主张阴阳气当指表里之气。另外,虽然阳气主温煦,但阴阳为一身之本,阴阳之间生理上互相为用,病理上互相影响,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之间不存在单纯一方有病而另一方无病的状况,只是侧重之别。人体温度有赖阳气温煦,体温正常也决不单纯是阳气作用的结果,而是阴阳协调的结果。应从基本的阴阳的概念去理解阴阳气,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解释各种厥证的机制和厥的特征性表现。

(二)厥证的类型与证治

1.热厥证

【原文】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335)

【释义】

本条论述热厥的形成、病机特点及治疗。厥的症状为手足寒冷,但导致厥的原因有很多。本条揭示了由热至厥的一般病理过程。伤寒一二日,热病初期,发热不厥。至四五日,发为厥逆,则多属热厥。热厥临床特征有三种:一是厥热并存,即原文“厥者必发热”。二是先发热渐至厥冷,即原文“前热者后必厥”。三是由热转厥需要四五日的发展过程,即厥是热的深化。热厥病机是热邪内闭,阳郁不达四肢。特点是热闭程度越深重,则肢体厥冷越甚;热闭程度越轻浅,则肢体厥冷越轻,即原文“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因属热厥,虽手足冷凉,但身有发热,胸腹尤甚,为真热假寒,应以攻下邪热为正治。即使宣散透达郁热,亦不可用辛温发汗法,否则必助热伤阴,火邪炎上,而致“口伤烂赤”。

【原文】

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白虎湯主之。(350)

【释义】

本条论述热厥的证治。本证辨证的关键为脉滑。厥分寒热,寒厥阳虚,脉必沉微。本证脉滑,滑属阳脉,主热主实,说明此厥为热邪郁遏不达四肢所致,故云“里有热”。属真热假寒证,治当寒因寒用,以白虎汤清透热邪,邪热得清,郁阳得伸,则厥逆得愈。

本厥属阳明热证,当与第168条、第169条无大热、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症状相参。四症机制均为阳热内郁,只是随着热邪郁结程度的轻重不同,依次表现为无大热→恶风→恶寒→厥逆,体现了“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的特点。

【原文】

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爲愈。若厥而嘔,胸脇煩滿者,其後必便血。(339)

【词解】

①热少微厥:发热厥冷症状较轻。热少,指发热较轻;微厥,指厥冷较轻。

【释义】

本条论述厥阴热厥轻证及其两种转归。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少阳主外,厥阴主内,阳气外而不内则发热,病属少阳;阳气内而不外则厥逆,病属厥阴。热少为阳气外出不多,微厥为阳气内闭较轻,病情动态变化介于少阳厥阴之间,尚不稳定。《伤寒论》论述热与厥之间的关系是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故“指头寒”属厥阴热厥轻证。此时之病机经“数日”后可有两种转归:一是病邪由阴出阳,里热消除,疾病向愈,表现为微厥、指头寒消失,小便转清,食欲好转;二是病邪由阳入阴,里热内闭,病情深重,形成厥阴热厥重证,必指头寒加重而为手足厥,不欲食加重而为呕逆,烦躁加重而为胸胁烦满。厥阴肝脏主藏血,内热日久,伤及血络,有热迫血液妄行之趋势,故“其后必便血”。

本条以“厥”,尤其是热厥为辨证眼目,极能说明厥阴主阴阳转换之枢的地位及阴尽阳生、阴中有阳、寒中包热的生理特点。同时说明厥与热是鉴别厥阴与少阳的重要标志,而其他症状,则为两经病所共有,均为肝胆疏泄失常所致。另外,“便血”亦为厥阴病特征,因肝为血脏,少阳病虽然发热,却很少动血。

2.寒厥证

【原文】

大汗出,熱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3)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54)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340)

【词解】

①内拘急:腹内挛急不舒。

②膀胱关元:此处代言下焦。

【释义】

以上3条分别以少阴阴阳两虚、阴寒凝滞于下焦所致的寒厥,作为与厥阴寒厥证的疑似证。

第353条论述阴阳两虚厥逆的辨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邪不尽,阳气外亡。热不去而恶寒,为表证仍在。厥逆下利,为阳虚寒盛。四肢疼痛,腹内拘急,为阳虚失温、阴虚失养。虽表里兼病,急当救里。虽阴阳两虚,因厥逆已见,阳亡在即,故急以四逆汤温阳救逆。

第354条论述大汗、大下利而阳衰厥逆的辨治。大汗亡阳,阳衰阴盛,厥利并见,故当急温,四逆汤主之。

第340条论述冷结膀胱关元厥逆的辨证。关元,任脉穴位,在脐下三寸,膀胱关元并提,代指下焦。下焦为阳气生发之源,因冷结下焦,阳虚失温,故致手足厥冷。临床特点是除手足厥冷外,必兼小腹满、按之痛,并可见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下焦阳虚表现。治疗之法,当灸关元、气海诸穴以温补下焦,亦可内服四逆汤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一类方剂。“言我不结胸”是排除病在上焦,以揭示此厥是病在下焦。

3.痰厥证

【原文】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355)

【词解】

①邪:此指痰浊。

【释义】

本条论述痰结胸中致厥的辨治。痰邪郁阻胸膈,胸中阳气被遏,难以通达四肢,可导致手足厥冷。心下满而烦与饥不能食,皆痰食内积中焦、气机内外不通之故。痰结气滞,血行不畅,故脉乍紧。总之,邪结胸脘,病位偏高,故用瓜蒂散吐之。痰食涌出,阳气得通,厥冷自止。

本条与太阳病篇的第166条均为痰阻胸脘的瓜蒂散证,均为疑似证,但用意有所不同。第166条冠首为“病如桂枝证”,是从太阳病的疑似证的角度论述的;本条则以“病人手足厥冷”开头,是作为厥阴病厥证的疑似证而论述的。

4.水厥证

【原文】

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356)

【词解】

①不尔:尔,如此,这样。不尔,不这样。

②水渍入胃:言水饮浸渍,下入大肠。胃:广义,此指大肠。

【释义】

本条论述水饮致厥的辨治。厥与心下悸并见,辨证的关键应为心下悸。阳气不化,水气凌心,则心下悸水阻阳气、不达四肢而致厥。治当温化水饮,用茯苓甘草汤温胃散水。水饮散,则阳气通,阳气通,则厥逆回。若以变为常,以厥为寒,不治其水,却治其厥,则治与病反,非但厥逆不回,反致水饮下渗大肠,发生下利的变证。

本条与太阳病篇第73条,均属胃内停水证,亦均作为疑似证鉴别而存在。但第73条以“不渴”为标志,与五苓散证的三焦蓄水相鉴别;本条以“厥”为标志,与厥阴病的厥证相鉴别。

上述热厥、寒厥、蛔厥、痰厥、水厥诸厥证,均属厥阴病厥证的疑似证。诸厥列述于厥阴病篇,是因手足厥逆症状最能体现阴尽阳生、阴阳交接的病理特点,此又是厥阴为病的特征之一。必须明确的是,厥证并非仅见于厥阴一病,应注意类证鉴别。

(三)厥证治禁

【原文】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330)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虚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347)

【词解】

①腹濡:腹部柔软。

②亡血:指血虚。

【释义】

以上2条论述了阳虚寒厥及各种虚厥的治疗禁忌。

第330条论述寒厥和虚证之厥不可用攻下之法。寒厥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治当急救回阳,若误用攻下,易致亡阳之变。“虚家亦然”言凡正气内虚之厥证,不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均不可用下法。第335条“厥应下之”与本条“不可下之”是不同范畴的两个治则,前者是论邪热致厥的治疗原则,后者是针对虚寒致厥提出的治禁。病机不同,治则相异,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

第347条论述厥证的鉴别诊断和血虚致厥的治疗禁忌。伤寒五六日出现厥证,应据症状和体征判定属于何种厥证,再确定治疗原则。不结胸,则不属痰厥;腹濡,则排除燥结之热厥和冷结之寒厥;结合脉虚,知为血虚不能温养四肢所致,治当养血通阳,宜选当归四逆汤。若误下必犯虚虚之戒,甚至造成死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