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伤寒的涵义

四、伤寒的涵义

《伤寒论》以“伤寒”得名,“伤寒”二字有广义、狭义之分。《素问·热论》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伤寒”概括了一切以发热为特征的疾病在内,《难经·五十八难》言及的“伤寒有五”则因其“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而包括了多种外感疾病在内。因此,不难发现,伤寒作为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了多种以发热为特征的外感疾病在内,这便是所谓的“广义伤寒”。汉代以降,各家对广义伤寒的范围进一步作了扩展,如宋代朱肱的《肘后方》认为“伤寒”是“贵腾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则包括了多种时行病在内,《小品方》亦认为伤寒乃“雅士之词,云天行温疫,是田舍问号耳”,其范围则更为扩大,包括了多种传染性疾病在内。因此,广义伤寒范围广泛,当包括所有由外邪所致的、以发热为特征的病证在内。

与广义伤寒不同,《难经·五十八难》言及的“有伤寒”中的“伤寒”属于狭义伤寒的范畴,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的、感而即发的病证。

从《伤寒论》具体内容分析,虽然更多从狭义伤寒立论,但也并非未述及温病,因此,其书名中的“伤寒”应该较广义伤寒的内蕴更深。仲景在具体论述中之所以详于风寒而略于温热,应是其欲藉狭义伤寒为论述载体,揭示广义伤寒乃至多种疾病辨治规律的、举一反三的妙着。

此外,中医学理论中的“伤寒”与现代医学论及的“伤寒”有着各自的内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