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少阴热化证
(一)黄连阿胶汤证
【原文】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卧①,黄連阿膠湯主之。(303)
黄連阿膠湯方
黄連四兩 黄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黄二枚 阿膠三兩(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膠烊盡,小冷,内雞子黄,攪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词解】
①不得卧:指失眠。
【释义】
本条论述少阴病阴虚火旺的证治。少阴心肾素体阴虚,复感外邪,容易热化,形成热化证。心属火,肾属水。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而致心火独亢于上,即所谓心肾不交,水火不济。临床表现是“心中烦,不得卧”。除了心烦失眠外,当伴有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脉症。治宜泻心火、滋肾阴、交通心肾。
本证与栀子豉汤证之虚烦不得眠不同,栀子豉汤证为无形邪热扰于胸膈,病在气分,阴液未伤,多见舌苔薄黄,治以清宣郁热;本证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多见舌红赤少苔,治以育阴清热。
【方解】
黄连阿胶汤方中分别以黄连与阿胶代表方药功能的两个方面,黄连为主,配伍黄芩,清心火,除烦热;阿胶为主,配伍芍药、鸡子黄,滋肾阴,降心火。前者以祛邪为主,后者以扶正为主。共成泻心火、滋肾水、交通心肾、扶正祛邪之剂。
【医案选录】
张某,男,25岁。心烦少寐,尤以入夜为甚。自觉居室狭小,憋闷不堪,心烦意乱,常于室外奔走。脉数舌红,舌尖部红如草莓。此乃心火燔烧而肾水不能承其上,以致阴阳不交,心肾不能相通,形成火上水下不相既济之证,为疏:黄连阿胶汤加竹叶、龙骨、牡蛎,服1剂则心烦减轻,再1剂即可入睡。(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6.)
(二)猪苓汤证
【原文】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319)
【释义】
本条论述阴虚水热互结的证治。少阴病下利,当有寒热之分,本条下利,伴有心烦,不得眠,则当属少阴热化之证。水气为患,流动不居,偏渗于大肠,则下利;水气上逆射肺,则咳;水气上逆犯胃,则呕;水气内停而津不能上布,则渴;阴虚有热,上扰神明,则心烦不得眠。结合第223条“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知本条当具有小便不利症。本条叙证与阳明病猪苓汤证虽有不同,但其病机相同,故都可以用猪苓汤清热滋阴利水。
本证的心烦不得眠,虽与黄连阿胶汤相似,但黄连阿胶汤证以肾水不足,心火独亢为主;本证虽有阴虚阳亢,但以水气不利为主,故心烦不得眠与下利、咳而呕渴等水气运化失常的病症同时出现。
本证之下利、咳、呕、小便不利,与第316条真武汤证虽然均属于水气运行失常。但本证之病机尚兼阴虚有热,故伴有心烦不得眠、小便黄赤短少等热化症;真武汤证因阳虚寒盛所致,伴有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小便清长色白等寒化症。只要抓住两证之病机,结合其兼症,是不难鉴别的。
【方解】
见阳明病篇。
【析疑】
关于猪苓汤证,少阴病篇与阳明病篇所论述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导致的病因也有所不同,但阴虚有热、水气不利的病机是相同的,因此都可以选用猪苓汤清热滋阴利水。不管病症如何,只要病机相同,治法亦相同;虽然病症相同,但病机不同,其治法亦不相同。此即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医案选录】
赵某,女,64岁。3年前曾患慢性肾盂肾炎。5日前曾腰部酸痛,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有时夹有小血块,服西药不见好转。现仍腰酸腿软,尿频不痛,尿液混浊乳白,易沉淀,杂有小血块,头昏耳鸣,五心烦热,口干欲饮,饮不解渴,舌质晦暗而红,苔薄黄而腻,脉沉细而数。综上脉症,断为肾阴亏虚,阴虚有热,水气内停之证。拟滋阴、清热、利水法,宗猪苓汤。处方:猪苓30g,茯苓30g,泽泻30g,滑石30g,阿胶30g(烊化,冲),3剂。药后诸症大见好转,复诊3次,共服上方18剂而愈。(张长恩.猪苓汤证探究[J].北京中医杂志,199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