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茱萸汤证

一、吴茱萸汤证

【原文】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吴茱萸湯主之。(309)

【释义】

本条论中阳不足、寒浊中阻的证治。“吐利,手足逆冷”,类似少阴寒化证,其实为寒邪犯胃,胃失和降,浊阴上逆为呕,清阳下趋为利。阳气虚弱失于温煦,寒浊中阻阳不外达,均可致手足逆冷。可知,手足逆冷虽然是少阴病的常见症,但是中阳虚衰亦可见到。若伴见“烦躁欲死”,更知非属少阴病,因少阴病属于阳衰阴盛证,《经》云:“阴静阳躁。”本条“烦躁欲死”是辨证之关键,“烦躁欲死”标志着阴邪虽盛,而阳气尚能与邪相争。同时也往往是胃脘绞乱、吐利交作、患者极度难受的一种反应。与少阴亡阳证卧床不起、虚阳躁动、神识不清的躁烦,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成无己所云:“吐利手足厥冷,则阴寒气盛,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与吴茱萸汤,助阳散寒。”(《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本条与阳明篇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皆为中寒气逆,均以呕吐为主症,二者同中有异。阳明病篇的吴茱萸汤证是论述阳明本证,所以点出呕吐主症即可,当然也有与阳明胃家实对举的意思。而本条的吴茱萸汤证是作为疑似证设立的,所以举出“吐利手足逆冷”这样的少阴寒化证的疑似症,甚至举出“烦躁欲死”这样的少阴亡阳证的疑似症。将这种疑似少阴病却非少阴病的证候,列于少阴病篇,目的在于与少阴寒化证相鉴别。

【方解】

参见阳明病篇。

【析疑】

对于本条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属于少阴病本证,因为条文以“少阴病”冠首,只是伴见“烦躁欲死”,说明正气尚能与阴邪抗争,故不用四逆汤,而治以吴茱萸汤。其实,这种说法不太妥当。冠以“少阴病”的,不一定是少阴病,注家早有定论。关键是如果真属少阴病,烦躁欲死又是虚阳躁动的话,用四逆汤尚恐救治不及,怎敢妄用吴茱萸汤。况且疑似证鉴别,又是仲景善用的辨证方法。因此,将本证视为疑似证是比较合理的。

【医案选录】

运某,女,25岁,工人。1976年4月16日来诊。间断性呕吐1年余,缘于1年前开始呕吐,最初症状较轻,自己和家人却以为饮食不当所致,未予治疗。但呕吐日益加重,方始求医,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呕吐。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症状不见好转。证见:每每饭后即吐,特点为一口一口吐少量食物和清水。吐出物淡而无味,吐前无恶心,也不痛苦。食欲尚可,二便正常,一般情况尚好,但伴有周身无力。脉沉,舌淡苔白。辨证:属脾胃虚寒,寒气客于胃,久恋不去,升降失司,故胃气上逆而吐。治以温中补脾,降逆止呕。处方:吴茱萸9g,太子参15g,生姜9g,大枣5个,半夏15g,茯苓15g。上方服3剂症除,原方再服2剂以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一直未发作。(张俊杰.吴茱萸汤加味治疗神经性呕吐[J].新中医,197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