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概述】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经6~8周尚未痊愈者即为慢性,不少病程较久的病例属混合感染。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及葡萄球菌等为常见的致病菌。
临床上常根据有无流脓、鼓膜穿孔的位置、病理改变的性质和轻重分成多种类型。
【诊断】
1.耳流脓:间歇或持续流脓,可为黏液性、黏液脓性、脓性或夹有表皮样瘤上皮,并具恶臭的脓性分泌物。如有肉芽形成,分泌物中可能带血;分泌物少而稠者常在穿孔处结成痂皮,遮盖穿孔。
2.耳聋、耳鸣:轻重不一。一般为传导或混合聋,耳鸣多有低音调耳鸣或与脉搏一致的耳鸣。
3.鼓膜穿孔:以紧张部中央穿孔较多见,大穿孔、全穿孔次之,松弛部边缘穿孔较少见。鼓膜的残余部分多充血增厚,鼓室黏膜潮润、积液,表皮样瘤型物或有肉芽、息肉形成。
4.如有发热、耳痛、头痛发作,或流脓增多,提示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如有眩晕、呕吐、面瘫、剧烈头痛、寒战、高热等症状,多提示已有严重并发症。
5.乳突X线摄片:表皮样瘤型中耳炎往往显示鼓窦区有典型的骨质破坏空腔。
6.病史和局部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凡有鼓膜边缘性或松弛部穿孔者,均应摄乳突X线片以确定骨质破坏情况,还应检查鼻及鼻咽部以发现感染灶。另外,还可于鼓室腔取标本做细菌培养或同时做真菌培养;测试咽鼓管是否通畅;用窥耳镜、鼓气耳镜或手术显微镜检查病变情况以决定治疗方案。本病应与结核性中耳乳突炎、慢性外耳道炎、慢性肉芽性鼓膜炎以及中耳恶性肿瘤相鉴别。对触之易流血的肉芽,应做活检。
【用药】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以局部用药为主,为提高疗效,可在医院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采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
常用药物有:
1.0.3%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每日2次。
2.3%过氧化氢溶液,滴耳,每日3次。
3.2.5%氯霉素甘油,滴耳,每日3次。
【提示】
1.用药前需要彻底清洗外耳道及鼓室脓液。
2.禁止滴入耳毒性药液。
3.脓液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应到医院治疗。
4.耳流脓停止3个月至半年以上者,可去医院检查,是否给以鼓膜修补术。
5.尚有物理疗法、感染病灶治疗、手术治疗等疗法,应在医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