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变主要发生在人的唾液腺,以腮腺最多见。一年四季均可散在发病,冬、春两季易于流行,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5~9岁小儿多见。
【诊断】
接触患者后并不马上得病,而是经过14日左右的潜伏期才有症状表现而发病。轻的患者常先有耳下区疼痛,很快腮腺部位出现肿大,体温升高,一般达到38℃左右。病情重的患者往往在发病后的一两天内有发热、寒战、不思饮食、头痛、嗓子痛等症状,随即出现腮腺肿大、疼痛,体温可高达39~40℃。一般先一侧腮腺肿大,2~4日后另一侧腮腺也出现肿大,有时可伴有一侧或双侧颌下腺受累而肿大。检查患者可发现以耳垂为中心,向前下及向后下方肿大的肿块,肿块的边界不清,有弹性,触摸时有疼痛,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一般不发红,表面发热。口腔内颊黏膜中部腮腺导管口(位于上颌第2磨牙外侧相对的颊黏膜处)可有轻度红肿,挤压腮腺时导管口可流出清亮的唾液。部分患儿咀嚼食物时因腮腺胀痛而拒食。
根据本病流行情况和有接触史,经过潜伏期出现腮腺肿大疼痛等表现,一般容易作出诊断。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有增加,但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大部分病员检验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的正常值增高(正常值为64单位)。这些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用药】
1.抗病毒治疗:口服吗啉胍,每次0.1克,每日3次;或肌内注射利巴韦林,每日2次,每次0.1克以抗病毒,同时应用抗生素如口服红霉素或肌内注射青霉素(先皮试)等防治并发症。如患者体温过高,可给退热药或适量镇静药。
2.中医药治疗:常用板蓝根冲剂口服或板蓝根针剂注射。中医辨证治疗认为本病是风温湿毒所致。轻证患者,疏风清热、消肿散结,方药用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甘草、荆芥穗、牛蒡子、淡豆豉、芦根)。重证患者,清热解毒、软紧散结,内服普济消毒饮(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柴胡、桔梗)加减。
中药外敷可用金黄散或用仙人掌去刺后捣碎外敷肿大腮腺区。
【提示】
1.患病期间患者如发热或病情严重时应卧床休息,还要注意合理饮食,如吃富有营养的食物,避免进食酸性食物,以免腮腺区胀痛;多饮水,保证水分及电解质(钠、钾)的平衡。患病期间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每日早晚刷牙,并加用漱口药水含漱,每日4~6次。按时服药,病情重的患者应到医院进一步诊治。
2.流行性腮腺炎的侵入门户是口腔与鼻腔,截断其感染途径就可有效的预防本病。具体预防措施:饭前饭后洗手,分餐进食,经常漱口。在流行区及流行季节尽量避免接触患病的患者。已感染发生本病的患者,应隔离3周,以预防本病的传播扩散。
3.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只有极少数有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发病的。所以在冬、春季节,对于未曾患过流行性腮腺炎的儿童应行抗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注射,提高免疫能力。如一旦出现腮腺或颌下区的肿大、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在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到人多的地方去,以减少感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