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概述】

三叉神经是人体12对脑神经中最大的1对,主管口腔与颜面部的感觉与咀嚼肌的运动。

三叉神经痛是颜面、口腔及牙槽部以阵发性、闪电样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病情发作时,患者痛不欲生,难以忍受,严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与工作。患者发病后往往经过几个月,每日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剧烈疼痛发作阶段后,其症状有时可逐渐缓解或消失,但又可能在一段时间的缓解后重新发作,缓解期的长短不一,可由几个月到几年。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但文献报道有8岁的儿童罹患本病。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

1.阵发性剧烈疼痛:不少患者将疼痛的性质描述为:烧灼样、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撕裂样疼痛,并沿三叉神经分布扩散。每次发作时间长短不一,长者1~2分钟,短者几秒钟。但持续十几分钟、几十分钟者少见。

2.疼痛频繁发作:每日几次或几十次,病情加重,疼痛次数增加,时间延长,程度加重,甚至可以处于“余痛不止”的状态。

3.特殊表情与动作:在疼痛发作时,患者被迫停止一切活动,为减轻疼痛,出现试图抑制与减轻疼痛的痛苦表情与动作,如紧咬牙关、急速张口与闭口、咬唇或伸舌、揉搓疼痛部位等。

4.面部肌肉痉挛或抽搐:疼痛发作中还可出现面部痛性抽搐。疼痛发作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还出现面色苍白,阵痛过后出现皮肤潮红、结膜充血、畏光流泪与流涎、流涕等现象。

5.面部或口腔的扳机点:疼痛发作多从某一分支末梢的皮肤或黏膜开始,引起疼痛发作的区域称为扳机区(敏感区)或扳机点。该区特别敏感,触动毛发,微风吹拂,均可引起疼痛剧烈发作。有的患者就诊时,还用手保护着扳机区避免他人触摸。扳机区一般有1~2个,扳机区位于牙齿或牙龈时,患者常疑为牙痛而要求拔牙,甚至拔除多个牙齿或半口牙,而疼痛不减。

6.疼痛发作的特殊规律:三叉神经痛的疼痛发作,白天多于夜间,动态(每天必要的生活活动)多于静态,所以患者常避免说话、洗理发,甚至长时间不肯进食等。患者表达疼痛部位多用手遥指疼痛部位,而不用语言表达或触摸患区,以致患者面容木僵憔悴、消瘦,面部污垢积聚。

7.疼痛发作周期:三叉神经痛多呈周期性发作,发作时可持续数周或数月,然后出现暂时的缓解期,疼痛可以缓解、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或消失,时间长短不定的缓解期过后疼痛再次发作。本病很少有自愈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部分患者的发作期与气候改变有关,春、冬季易发作,夏、秋季发作减少或停止。

【用药】

1.卡马西平:亦称痛痉宁或酰胺咪嗪,是目前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用药方法是开始100毫克,每日2次。如不能止痛,以后每日增加100毫克。直到能控制疼痛为止,找出其最小有效量作为维持剂量服用,一般为每日600~800毫克。约70%病例有效。不良反应有眩晕、嗜睡、恶心、呕吐、皮疹、消化障碍、白细胞减少,特别应注意对造血系统及肝脏的副作用,在用药前应检查血象及肝功能。用较大剂量时,更应注意定期查血象及肝功能。

2.苯妥英钠:又称大仑丁,也是一种常用药物,对多数病例有一定疗效。一般剂量为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其最大剂量为每日600毫克。其中毒症状为头晕、走路不稳、震颤和视力障碍等。如出现这些症状,应减量直至中毒症状消失为止,如仍有效,即为维持量。其不良反应可引起牙龈纤维增加,有的在用药后至3个月便开始发生。如遇此现象,可考虑更换治疗方法。

3.以上西药无效时可用氯硝西泮。有40%~50%病例能完全控制,约25%可显著减轻,不良反应可有嗜睡及步态不稳,还可引起呼吸抑制、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对有呼吸道疾病者慎用,肝病、青光眼患者忌用。

4.中医辨证施治:风邪入络,用蠲痹汤加减(黄芪、当归、羌活、防己、姜黄、甘草、生姜)。厥阴肝旺,肝火上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香、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气血两虚,用八珍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阴虚火旺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牡丹皮),也可用六味地黄丸,每次5克,每日2~3次。疼痛严重时可加下列药物1~2味:鸡血藤、寻骨风、延胡索、徐长卿、细辛、白芷。中成药可用七叶莲片或野木瓜片、羊角冲剂等。

【提示】

治疗三叉神经痛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针刺治疗、封闭治疗、射频热凝术及手术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年龄、病史长短、治疗史及罹患神经的分支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