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尖周围炎

牙根尖周围炎

【概述】

牙根尖周围炎简称根尖周炎,多由牙髓炎发展而来。感染坏死的牙髓,其细菌及毒素可以通过牙的根尖孔,引起牙根尖周围组织发炎。根尖周炎可以表现为急性或慢性炎症。急性炎症的主要症状是疼痛、肿胀;慢性炎症常造成根尖部牙槽骨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患者一般无症状。根尖周炎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在体弱或抵抗力低下时,可以形成颌骨骨髓炎或颌周蜂窝组织炎。患根尖周炎时,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治疗。

以前人们把根尖周炎认为是不可治愈的牙病,忽视机体的抗病修复能力,而拔除病牙;也有人强调治疗技术复杂,以致患者延误治疗。多年来,我国口腔医务人员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不断提高治疗技术,治愈和保存了大量患者的患根尖周炎的病牙。

【诊断】

牙根尖周围炎分为急性根尖周炎和慢性根尖周炎2种。

1.急性根尖周炎:牙髓炎晚期,牙髓组织大部或全部坏死,感染可通过根尖孔引起根尖周组织发炎。乳牙及年轻恒牙血运丰富,根尖孔粗大,感染容易扩散。所以,在牙髓炎的早期,也会扩散到根尖周组织,合并急性根尖周炎。

急性根尖周炎又分为两个阶段:

(1)急性浆液期:早期患牙有不适感、轻微疼痛、木胀、牙浮出感,这是由于根尖部牙周膜充血、水肿及根尖周组织体积膨胀引起的。将患牙咬紧反而感到舒服,这主要是咬合时的压力将血管中的血液暂时挤出所致。病变继续发展,根尖部的炎症渗出物逐渐增多,患牙的浮出和伸长感逐渐加重。另外,牙齿松动,有叩痛,不敢咬合。由于牙周膜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疼痛,是自发性、持续性的,疼痛的范围限于患牙本身,不反射到邻牙或对颌牙,所以患者能够明确地指出患牙。

(2)急性化脓期:患牙出现剧烈的搏动性跳痛、牙齿松动、有浮起感,轻叩患牙即有剧痛;牙龈红肿,颏下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症状有乏力、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等。

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根尖脓肿:脓液局限在根尖部,得不到引流,因而有自发性、持续性跳痛,不能咬合。患牙唇、颊侧黏膜发红,患牙轻度松动,叩痛明显。

2)骨膜下脓肿:患牙根尖周的脓液沿骨松质扩散并穿过牙槽骨壁达骨膜下。因骨膜坚韧、致密,脓液不能很快穿破骨膜排出而张力加大,故疼痛严重,患牙区牙龈肿胀,牙齿松动,叩痛。当脓液从骨的唇、颊侧穿出时,面部软组织可出现肿胀。

3)黏膜下脓肿:脓液穿破骨膜达黏膜下软组织,形成黏膜下脓肿。此时压力降低,疼痛明显减轻,触诊时波动感明显,易破溃排脓。排脓后,症状逐渐减轻,转为慢性根尖周炎。

2.慢性根尖周炎:一般无自觉症状,患牙有牙髓炎病史及破坏较深的龋洞。慢性根尖周炎可表现为三种形式。

(1)根尖肉芽肿:一般无自发性痛,仅有咬合无力、咀嚼不适,有时有伸长感。患牙多为死髓牙,牙齿变色。极少数根尖孔粗大和患牙牙髓尚有活力,呈慢性牙髓炎症状。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感染扩散,可出现叩痛、咬合痛,骨质破坏较多时根尖部有压痛。

(2)慢性根尖脓肿:可由根尖肉芽肿中央细胞坏死液化形成脓液,也可由急性根尖脓肿转化而来。分为有瘘型和无瘘型。有瘘型的瘘管口多在远离患牙的唇侧和/或颊侧根端牙龈上,少数在舌腭侧;有的瘘管口远离患牙根尖部;还有的瘘管开口于皮肤,称为皮肤瘘。无瘘型的临床表现与根尖肉芽肿相似。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转化为急性脓肿。

(3)根尖周囊肿:发展缓慢,多无自觉症状。患牙为死髓牙,牙体变色,呈黄色或深灰色。囊肿大小不一,较大的囊肿根端部骨质膨隆,骨质变薄,扪诊时有乒乓球样感觉,小的囊肿不易发现,只有在囊肿增大或拍X线片检查时才被发现。

【用药】

1.青霉素G,160万单位,皮试阴性后,加生理盐水20毫升,静脉推注,每8小时1次,共5日。

2.口泰漱口液,每次10毫升漱口,每日4次。

【提示】

一旦发现有牙根尖周炎的症状出现,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治。对于急性期的患牙,经应急治疗后疼痛很快消失,患者应按医师的要求进行复诊,使治疗得以顺利进行。慢性根尖周炎有时复诊次数更多些,需患者有耐心,以求得彻底治愈。

目前多采用根管治疗和牙髓塑化治疗。对于根尖周组织破坏范围大者,可在行根管治疗的同时,做根尖刮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