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
【概述】
目前面神经麻痹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多数患者在面神经麻痹前曾有患侧头面部受风、受寒的病史,如室外露宿、长时间的用电风扇吹风降温、较长时间的乘坐敞篷汽车面部受冷等。祖国医学认为,面瘫是“经络气血亏损,风邪乘虚而入,滞于经络,中于寒则筋急,引颊移口目歪”。
现代医学认为,面瘫因受风寒刺激,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面部神经组织缺血、水肿而发病。本病还可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水痘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病毒感染神经组织后,一旦患者受寒、疲劳或免疫功能低下,致使病毒活跃而使神经发生炎症、水肿,特别是在狭窄而曲折的面神经管内,神经受压更为严重,同时造成血液循环障碍,使面神经发生麻痹。
【诊断】
面神经麻痹起病急骤,而且很少有早期自觉症状,不少患者临睡时毫无异常,但晨起时,忽觉不能喝水、呛饭,或自己并无异常感觉而为别人所察觉。这种不伴其他症状和体征的突发性单纯面神经麻痹,恢复正常的可能性很大,且不复发。但极少数人,可在罹患侧再次面瘫或在另一侧发生面瘫。
面神经麻痹的典型症状有:患侧口角下垂,健侧口角歪斜,因口轮匝肌瘫痪使上、下口角不能紧密吻合,而发生饮水、鼓腮、吹气等功能障碍。上、下眼睑不能闭合的原因,是由于眼轮匝肌麻痹后,失去了保持平衡协调的随意动作,致使上睑不能下垂。闭眼时患侧眼睑裂可达数毫米,露出白色巩膜;用力紧闭时,则眼球转向外上方;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易患结膜炎。在麻痹的下结膜囊内,常有泪液积滞或溢出,这种泪液运行障碍,一般是缺乏眨眼动作,泪囊肌麻痹与结膜炎等原因所引起,故泪量测定的结果往往患侧大于健侧。患侧前额皱纹消失与不能蹙眉,是周围性面瘫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也是与中枢性面瘫相区别的主要依据。
面神经损害,除有面神经麻痹症状以外,还可出现刺激症状,即不自主的面肌痉挛。面部强烈疼痛可能是面肌阵发性抽搐而引起。长期面瘫或面瘫不完全恢复的少数患者,也可发生阵发性痉挛。其原因除了由于面神经经络的瘢痕组织形成以外,患者还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对长期痉挛的患者观察,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少数患者,在手术治疗中发现面神经受压。因而有人认为:肿瘤、脑膜肥厚、粘连、异位动脉等的压迫,是面肌抽搐的原因。
此外,长期面瘫还可发生比较少见的并发症,如在进食流泪的“鳄泪现象”,或耳、颞区域出现皮肤潮红与流汗、闭眼时引起患侧口角上提、颈阔肌收缩、皱额或露齿时患侧闭眼等连带运动。以上这些并发症的原因,被认为是面神经受伤后,由于神经纤维自行修复过程中生长错乱所造成。
【用药】
1.治疗要及时、适当。患病早期治疗对其效果及预后影响甚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发病初期1~2周内为急性期,其治疗原则为控制或消除面神经的炎症水肿,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功能恢复。发病后应尽早给予激素治疗,如口服泼尼松10~20毫克,每日3次;严重患者可用较大剂量30~40毫克,每日3次,3日后逐渐减量,连续用药一般不超过10日。同时可服用阿司匹林0.5~1克,每日3次;维生素B1100毫克,肌内注射,每日1次;维生素B12 1000微克,肌内注射,每日2次。
2.中医验方:
制川乌10克 制白附子10克 制南星10克 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每日3次,饭后服。制川乌、制白附子、制南星应先煎1小时,待药液不麻口后再加其他药物煎10分钟即可。
【提示】
1.尚有理疗、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2.面神经麻痹与头面部吹风、受寒关系密切,是其主要致病原因。预防面神经麻痹就要注意夏季夜晚不要在窗口、屋顶上睡觉,不要长时间使面部被电风扇单方向吹风,空调器风口不要直接吹在一侧面部,以及冬季注意面部两侧保暖等措施,面神经麻痹是可以预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