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疖、痈

面部疖、痈

【概述】

人的颜面部由于经常暴露在外面,所以皮肤下面有许多毛囊及皮脂腺,它们经常分泌适量的油脂以保护皮肤。毛囊及皮脂腺很容易被外界细菌感染而发生炎症,轻者形成疖肿。出现疼痛、肿胀并影响面容。重者可形成面痈,甚至细菌侵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

发生在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叫做疖;相邻的多个毛囊的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叫做痈。皮肤不清洁、糖尿病患者或身体抵抗力下时,很容易发生面部疖、痈。

【诊断】

“疖”的早期为一圆形、微红、突起的小硬结,局部有疼痛及烧灼感。疖痈逐渐扩大,3~5日形成一锥形隆起,其顶部出现一黄白色小脓头,周围红肿,疼痛逐渐加剧。由于疖肿内组织坏死、溶解液化,使硬结中央变软,脓头多自行破溃,脓栓脱落,排出脓液少许,随后疼痛缓解,炎症消退,伤口迅速愈合。由于疖肿病变范围局限,一般没有全身症状。

面部痈多发生在唇部,尤以上唇痈为多见,且多由唇部疖发展而致。痈如唇痈的早期,在唇部皮肤出现一弥漫、高起的紫红色炎症浸润的硬结区,周围皮肤发红、水肿。初期浸润块中央可见单个脓头,炎症迅速发展,肿块范围扩大,肿块中央的组织坏死,表面相继出现多个脓头,很快破溃,流出脓血样分泌物,脓头周围皮肤也逐渐坏死,形成许多小脓腔状似蜂窝。唇痈部位的口腔黏膜表面,也常出现多个脓头和溢脓的溃孔。如果痈发生在唇以外的面部,皮肤最终呈片状坏死,随即溶解、脱落。发生在唇部的痈,由于局部血循环丰富,脓液可从皮肤和黏膜两面排出,所以很少发生大块的组织坏死脱落。由于唇痈的剧痛、张口受限,患者还有进食困难、畏寒、发热、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均明显增高,如果炎症沿鼻旁面前静脉分区扩展,皮肤表面可出现多个脓肿灶,则表明已伴有面静脉的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这是感染由血行扩散的先兆。全身中毒症状亦明显加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面部静脉走行于肌肉中,其管腔内一般无阻止血液反流的静脉瓣,当肌肉收缩时,可使其中的血液反流。因此,面部的两侧口角至鼻根部三角区内发生的感染,如处理不当或患者用手挤压疖、痈,使病菌进入血流并反流至颅内静脉,病菌蔓延至颅内而引起脑脓肿或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常危及患者的生命。

【用药】

1.局部治疗:疖初期可用2%碘酊涂敷患处,每日3次,并保持局部清洁。如无意外损伤,疖肿通常逐渐消散。痈的早期应局部外敷中药,如二味拔毒散、玉露散等。使用时,二味拔毒散应涂敷在炎性肿块中央的周围,并包括炎症区外1厘米,应有一定的厚度,每日2~3次,可促使炎症消散或加速局限。对于唇痈,也可以在肿块区敷用六合丹。若脓头溃破或有脓栓形成时,局部应用高渗盐水或抗生素液纱布持续湿敷,以利引流。如脓栓阻塞,引起不畅时,可在溃孔处加用少量化腐丹,以促进坏死组织溶解,脓栓液化脱出。临床实践证明,上述局部治疗不但方法简易可行,可减少患者痛苦,而且疗效显著。

颜面部疖、痈,早期严禁使用热敷和切开引流,避免感染扩散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在感染局限,形成明显的皮下脓肿而又久不溃破时,在最小的损伤条件下,切开脓肿表面皮肤,建立引流。

2.全身治疗:在炎症早期,浸润范围比较局限,全身症状轻微,这时可内服清热解毒的中药或抗生素类药物,并严密观察。中药选用方剂:金银花9克、野菊花9克、紫花地丁9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连用3~5剂。

炎症范围较大,周围有明显炎症浸润,开始化脓但尚未破溃,全身症状明显,体温在38℃以上时,应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为主,配合内服中药,卧床休息;危重者需住院治疗。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早做脓、血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以便选用有效抗生素并及时调整药物。中药可选用方剂: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山栀9克、野黄菊花15克、赤芍9克、炙鳖甲3克、皂角刺3克、生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连服2日后,酌情加减。

【提示】

预防颜面部疖、痈的发生,首先应加强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其次,应注意保持面部皮肤的清洁卫生,减少感染的机会;再次,应早期治疗,严密观察,不要挤压病变部位,配合医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