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哲学基础

一、合作学习哲学基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时代水平的理论表述。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当然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并在哲学的科学指导下,发展得越来越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说,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指明了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相对于动物来说,人的社会性是现实的、具体的;但对于人类自身来说,则仍然是一般的。他着重指出,研究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就每一个单个的人来说,总有个人的特征。单个的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个性化的社会存在物。但个性不能掩盖本质,就像本质不能排除人的个性一样,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在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与各种实践活动影响下形成自己的。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一特殊的社会活动中特殊的社会人,也是通过教育教学的影响而逐步得到发展、逐步社会化的。合作学习这一通过学生小组活动、交流来学习的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学校这个小型社会中的存在,充分展现了学生的社会性。

(二)强调人的实践性和主体性

北京师范大学袁贵仁教授从当代的人学观点出发,全面准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点。他明确指出,对马克思的人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人性是人的本质的第一层次,是最低的层次;劳动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第二层次,是中心层次;人的主体是人的本质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而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社会主体,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合作学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地位,把学生看作课堂学习的主人,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确立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师生合作关系,以及“着眼互补、异质编组,合作交流”的学生合作关系。合作学习的宗旨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充分肯定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独特思想的主体性的人。

(三)突出人的社会交往

交往活动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事实。马克思在强调人的社会性、实践性和主体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交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人的发展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更多地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以及学校之间的交往、学校与社会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活动成为教育实践的基本形式,没有有效性的教学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卓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质量。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交往的形式,充分体现了课堂交往的思想。在合作学习中,异质分组反映了交往双方的互补互惠性。通过交往,满足彼此的某种需要,从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小组成员各有一份责任,通过学习任务的达成,向其他成员解释、贡献自己的成果,达到相互交流、相互理解,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有其物质上的交往,即各人的任务,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交往,即他们在思想上、价值观上相互影响。所以,合作学习是一种交往教学的形式,并使学生在交往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现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