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莱文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斯莱文教授认为,可以用动机理论和认知理论来解释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动机理论是从动机的角度出发,强调合作学习对学生完成学业任务的诱因影响。而认知理论则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在认知发展和信息加工两方面强调合作学习对完成任务效果的影响。斯莱文教授提出,无论是从动机的角度还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都是一种具有优越性的教学策略。
(一)动机理论
动机论观点首先批评了传统的竞争教学方式,指出其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竞争性奖励结构提供的成功机会较少,只有成绩优秀的学生才能取得成功,获得奖励;而对于成绩中等和低等的学生来说,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即只有少数学生获胜,而大多数学生以失败告终。二是竞争性奖励结构形成的同伴关系也干扰了学生的学业努力。因为少数学生的成功减少了其他学生成功的机会,所以表现突出者会受到同伴的讽刺和排斥。学生间可能形成这样的同伴关系,即认为谁获得高分就是为了“出风头”,或者是想成为教师的“宠儿”,这种同伴关系干扰了学生的学业努力。
与传统的竞争性奖励结构相比,动机论观点认为合作性奖励结构创设了学生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那就是小组成员达到个人目标的唯一方法是小组获得成功。为了达到个人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帮助成员去做任何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并且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同伴发挥最大潜能,尽最大努力。因此,在合作性奖励结构下,学生朝着共同目标一起学习,学生会在学习上相互鼓励,彼此强化在学业上的努力。这种积极的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而意义深远的影响。
(二)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从认知发展和信息加工两方面强调合作学习对完成任务效果的影响。认知发展论观点的基本假设是在适当的任务中,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增进了他们对关键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互动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其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出,“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换言之,他认为除了成人指导之外,儿童与同伴共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也可以提高他们原有的认知水平。因此,他认为合作活动比个体活动更加优越,儿童间的合作活动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同样,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了这一观点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经验知识,如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等只能通过与他人交往互动才能习得。他关于守恒性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那就是同伴间的交往互动能帮助非守恒者转变成守恒者。许多研究表明,当同龄的守恒儿童与非守恒儿童协同完成需要守恒概念的任务时,非守恒儿童会逐渐形成和保持自己的守恒概念;当两名均无守恒概念的儿童在观点上不一致时,他们会在相互讨论中达成一致观点,从而获得守恒概念。斯莱文教授认为,皮亚杰的观点与维果茨基的观点虽然各有侧重,但是都强调了学生在学习时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另外,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原有的信息相关,学生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一定形式的重构或精加工。精加工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向他人解释内容。一些研究者探讨了学生在小组中担任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不同角色对认知的影响,并从中发现,被辅导者通过同伴的解释和帮助,提高了认知发展水平。辅导者进行辅导时需要重新组织学习材料,并从中归纳出最重要的内容进行讲解,这也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已学的知识,使他们在学习上获益。这一研究反映了同伴互教活动的效果,担任辅导者角色的学生在详细解释知识的同时取得最大的学习受益,担任被辅导者角色的学生虽然没有辅导者收获大,但比单独学习的学生收获大。
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斯莱文教授提倡在学校中开展合作活动,学生就学习任务进行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