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一、社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社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是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直面的重要问题。社学教学改革是在这个大背景中展开的,所以教师要成为一个自觉的改革者,就需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转型:一是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二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两大转型给当代社会的知识状况、个体生命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都带来了深刻影响。

(一)社会发展对知识的影响

在一个缓慢、稳定、相对封闭和单一的社会形态里,个体依靠在学校掌握的客观知识,就可以直接参与和从事社会生产,适应社会生活工作需要,这种可以直接“学以致用”的知识对于个体来说具有立竿见影式的效应,使人们容易看到知识本身的价值,而忽视知识与个体生命实践的关系,忽视知识对于个体成长发展的价值。

然而,这样的社会形态在中国正加速成为过去。一个急剧变化、充满变数、多元开放而又复杂的社会形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必须面对的生存环境。在这样一个迅猛发展的社会中,知识在成为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着新知识的不断生成。因此,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知识无论是在数量方面或是在形态方面,都呈现出巨大的变化,知识对于人的价值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1.知识快速地增长

当代社会知识的增长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人生知识的增长,总存量的不断扩大,使个体仅仅依靠学校掌握的现成知识已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和要求。如果个体还是只会接受现成的知识,就会被知识的洪流淹没;如果个体试图在有限的学校教学中学习掌握今后参与社会生活的所有知识,也显然不可能。个体只有学会主动参与知识的创造与生成过程,并且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获取和创造新知识,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为此,学校教育在学科教学中面临重要转换,即不能满足教学已有的学科基础性知识,而是将这一教学过程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究相关学科知识多方面兴趣与能力的生成过程,成为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过程。于是,按怎样的价值观来选取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如何将人类共同创造的相关学科的知识转变为学校教育中的课程知识,就成为首先要做出回答的问题。

2.学校教学知识形态的变化

在传统的学校教学中,知识存在的形态被局限在学科形态,而且仅仅是以人类认识的成果形态存在的。学生在接受人类认识成果的过程中,他们的个体经验及其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实践,都不被看作学校教学中知识存在的形态。

然而,在开放又多元的信息社会中,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在发生变化。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通信、网络等。人们关于知识和信息的交流方式在发生变化。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而且更多地以间接的方式交流,使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和信息的交流更为便捷、更趋频繁。于是,各种不同的观点、信仰、价值观等,纷纷向个体扑面而来。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在为个体独立学习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为个体在搜索、判断、综合、重组乃至创新的知识等方面提供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学知识的存在形态已经发生变化,不再只是学科符号形态的存在,更需关注的是人类知识的生命实践形态的存在,以及个体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个体经验形态的存在和个体生命实践形态的存在等。

3.知识价值的变化

人们关于知识价值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农业社会,人们看重知识的存在价值,把知识看成修养和身份的标志,人拥有了知识就拥有了“装饰”身份的资本。在工业社会,人们开始重视知识的实用价值,认为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人掌握了知识就拥有了“工具”意义的本领。而在知识社会,人们更看重知识的资源价值,把知识看成丰富个人生命实践、促进个人生命成长发展的特殊资源,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开发和利用知识的“资源”来滋养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不仅如此,个人还要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生成和创造新的知识,实现知识运用与新知识创造两者之间过程的统一。

总之,在知识快速增长、交流更趋频繁的信息社会,学生不再只是从学校教学中获得知识,而是可以通过更多渠道获得知识,如通过网络等方式;个体也不再试图从学校获取今后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知识,而是尝试把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等,由自己实现综合,并提升独立学习的能力。然而信息社会也可能带来危机,即个体可能只是外在地占有知识,而不能真正使知识内化到精神生命,转化为生命发展的精神能量;个体知识的发展可能只满足于量的增加和面的拓展,对于知识的理解可能出现肤浅化和表面化的倾向;个体还很有可能成为知识的中转站和知识的应用场所,成为少数人生产出来的知识产品的消费者,并无积极创造知识的欲望,或者其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运用上。由此可见,信息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弥漫性和深刻性的特征。所有这些无疑都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真实的挑战。

(二)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从计划经济的社会形态向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转型,使个体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呈现出变动不居的态势。在日益复杂且充满变数的生存环境中,平衡而单一的局面已然被打破,个体面临职业变动的可能性在增大,人生中的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的因素也同时在增强。对生存于其中的每个个体来说,既拥有更多的机遇和可能,也存在更多的风险与危机。个体只有善于认识危机,才有可能应对自如;只有善于把握转机,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只有善于发现生机,才有可能枯木逢春。因此,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如何在众多瞬间中把握发展的“时机”,如何在变化无常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存寻求一个相对稳定的根基等问题,成为个体能否在当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样的社会必将唤醒在其中生活的个体的生存意识:不断重新认识生存于其中变化的生活世界,不失时机地做出生存和发展的选择,经常主动自觉地追求变化与发展,努力实现生命价值。这是时代和社会向每一个人提出的严峻挑战。

1.重视未来

从时间维度来看,个体要以“未来”的眼光来把握“现在”。在一个变化急剧的时代,个体如果不思对现状的变革,不思未来发展的需求和趋势,不思自身对变化适应性的提高,就会被时代淘汰。因此,变化要求个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现在,要用“未来”的要求促进“现在”的变化,而不是用停滞的、过去的眼光来看现在,满足于已有的一切。由于社会变化速度的加快,使“过去”的重要性在削弱,“现在”又加快成为“过去”,而提供更多改变可能的是“未来”。所以,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时间倾向性是将来。我们能够向未来学习,就如同我们从现在向过去学习一样。可以说,当今社会对“未来”的价值更为看重。“未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介入“现在”,使“现在”与“未来”紧密渗透。人们对“未来”的重视并不是停留在乌托邦式的设想,而是表现为对趋势的研究和对可能性的选择,表现为用对未来的策划来指导现在的行动。因此,只有重视“未来”,才有可能把握住“现在”,“未来”的发展需要从“现在”做起。

2.主动发展

从生存方式来看,个体要以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发展取向。个体要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就必须经常和主动自觉地超越自我,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个体的主动性则是自身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不竭动力。马克思认为,动物及其生命活动是直接统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把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进行区分,可以看到人的生命活动具有意向性的特征。人在与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获得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自己本身、自己的活动及生命活动当成自己的意识对象。因而,他有可能掌握自己的行动、支配自己的活动,使人的每一活动都可能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人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意向性的特征,才可以通过自觉的生命活动,不断地从“自在”的状态走向“自为”的状态,成为一种“自为”的存在。人的生命也不再只受外界环境的局限,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生命实践,改变所处环境和认识对象,成为依赖于自身活动的一种存在。所以,人的主动活动状态、自主程度的强弱也就成为影响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莫兰认为,人生命的“自为”性表明人在依赖于环境时的自主性,也正是因为是依赖于环境的,所以才是自主的。所以,人的生命一方面成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环境也变成人的生命组成部分。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成为一个“自为”的存在。人之所以不断发展和超越自我,也正是因为人具有不断增强的“自为性”。这种“自为性”就是人具有主动发展的能力,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人在复杂背景下的主动发展和自我选择的意识与能力,对于其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当今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三)社会发展对教学的要求

处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对教学变革的要求,不可避免地指向认识变革对象、选择变革价值、目标定位以及变革策略的选择和组合等方面。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教学要有超前的意识

重视未来,强调发展是当代社会的特征之一。以这样的时代要求反观今日之学校教学,可以发现其依旧是用昨天的现成知识“教育”今天的“受教育者”,而他们又必须面对和参与明天的激烈竞争。这种巨大的反差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学校教学如何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当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学生在学校内习得的知识,不仅大多不能直接在工作中“学以致用”,而且在相对不稳定,更看重人的智慧与潜能的环境中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学校教学首先要有一种超前的意识。这样,学校教学不能只满足书本上以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来自昨天的现成知识,这些内容也不再只是具有传统的储存积累式的价值,更被关注的将是知识作为促使学生在探索、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所需的智慧与能力的力量,形成主动积极地学习这一心态的力量。

2.学校教学要有开放的意识

人类生存环境的多元与丰富,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的因素同时增强,打破了单一稳定的局面。对生存于其中的每个人来说,他们都需要通过判断和选择来寻求和开拓适合发展的空间与途径。对信息价值的准确判断是人面对纷繁多变的信息做出正确选择所必需的能力。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风险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是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第一步。

注重判断与选择是时代的特征之二。以这一要求来反观学校教学,可以发现其封闭的状态越发显得与今日之开放社会的格格不入。实现学校教育面向未来的转化还要求学校教学要有一种开放的意识。就数学教学而言,如果有了这种开放的意识,教学就不再只是判断题、选择题、开放题等练习题型的构成,这些练习题也不再只是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价值,更被关注的将是唤醒和养成学生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是形成学生灵活思维品质的一种载体。

3.学校教学要有人的主体意识

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复杂,每个人要想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有基础性的知识与一般能力,更需要有对变化环境的判断能力,在多种可能性面前的选择能力,把握时机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策能力,以及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与决策能力。概言之,人在复杂背景下需要有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和实现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时代特征的核心内容是人的主体精神。无论是超前意识还是开放意识,学校教学都需要有具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人才能实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与教师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教师自身尚且缺乏主动发展的意识,又怎么会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教师若缺乏主体意识,就会对教材和教参忠实有加、被动地执行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育”出的学生往往习惯于配合与服从式的被动思维。因此,实现学校教学面向未来的转化,教师更要有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主动在研究性的改革实践中寻求发展的空间。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可能性增大。在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在对信息反应敏感和准确判断的过程中,在多种可能性面前做出正确选择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把握机会,积极求发展的态度和主动的思维方式也就逐渐形成。学校教学不再只是为教而教、为学而学,不再只是为做而做、为练而练,也不再只是为开放而开放、为解题而解题,更被关注的将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态度与作用方式,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形成学生主动生存方式与能力的一种文化。

总之,作为学校课程的数学是育人的载体,更是育人的一种力量和文化,也是历代青少年必须学习数学学科的原因。数学育人功能的开发以教师的主体精神为前提,数学教师具有主动发展的意识,数学教学也就有了超前和开放的可能。在一定的意义上就超越了原来仅仅作为数学知识教学构成的定位,使其上升到体现数学教学育人价值的目标层次。数学教学改革不是要求上好“公开课”,而是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都渗透开放和主动的精神,具有形成学生数学智慧和主动思维方式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