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生数学情感影响的相关理论
(一)数学情感培养的相关理论
1.小学生数学情感培养的理论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以知识、智能为中心的课程,向以人为中心的课程转化,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把学生视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的完整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观念。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发展,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价值,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实现“爱心”教育。许多教育家和改革者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反对那种压抑个性、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获得良好的表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情感与态度列为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之一,标志着数学课程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
情绪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人的认识过程表现出来特征是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郁闷消极时,则思维受阻,操作迟缓,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实验证明,长期在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生活的儿童,个性开朗、活泼、聪明、大方、能干;而长期在压抑、恐惧中成长的儿童,个性往往孤僻、胆小、自卑、冷漠,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否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是决定个人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情感教育的实施是实现人的认知与情感二者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就是要担负起培养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任务,借助各种手段来为学生建立情感方面的认知和调控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孩子需要支持、鼓励、表扬,需要充分的心理享受。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学生,更加积极地期望学生。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个人对学习的喜爱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十分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因素。他们认为,学习本身应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他们主张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要具有“亲切和热心”这两种主要品质,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自由、轻松的氛围,以利于学生最有效的学习及创造力的发展。
2.小学生数学情感培养的基本方法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向学生输入或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才能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出积极的数学情感。笔者借鉴其他相关理论,对数学情感培养的方法做了如下总结。
(1)满足学生求知需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时,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数学是一门很难理解的学科,全部是由不懂的字母、符号堆积起来的,不像语文那样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习数学只是一直做题,做得太多加上很多知识不能理解以至于讨厌数学,不想上数学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组织适当的教学内容,使其与学生的求知需要结合在一起,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就好像把自己放在“推销员”的位置,将要教授的内容从满足学生求知需要的角度出发,“推销”给自己的学生,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本身的内容。
(2)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对完成某件事情时成功后喜悦的渴望,当反映在我们的头脑中时,就体现为对成功的需要。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会产生快乐的情绪,而且会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因为每一次成功需要的满足,其实都是对其成功行为的正强化。在课堂教学中,以及布置作业或组织考试时,力争让学生都很看重自己的成就,尽可能给每个学生成功的体验。
(3)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学方式单一刻板,课堂气氛严肃、紧张又充满压抑,教学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久而久之,学生的厌学情绪就会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在授课内容之间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幽默、笑话,可为课堂注入生机,增添活力,使得数学多一份亲切,教学多一份趣味。另外,利用数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也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活动,激发数学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4)向学生展示数学的美,以美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正如华罗庚教授所说:“就数学本身来说,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一旦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与神韵,枯燥乏味的运算便会成为充满快乐情绪的探索。著名哲学家赵鑫珊说:“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在课堂上,随时向学生提出数理学科的美。因为那是一种‘点金术’,是阿里巴巴叫开山洞大门的神秘符咒。”数学里的美随处可见,数学里的美多种多样,如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等。这一些都需要教师发掘,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欣赏、体会。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激发兴趣,丰富想象,启开心智,陶冶情操,从而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
(二)小组合作学习对数学情感培养影响的理论分析
1.数学情感理论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在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在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上,首先应该关注学生情感方面的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创造可能性条件。学生需要愉悦的课堂氛围和心态来面对数学学习,那么这种氛围和心态的创造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学生的基本点出发,开创出一条学生喜爱或能接受的学习道路,这条道路就可以由小组合作学习这条途径来充当。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它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合适的空间和条件,为学生的数学情感兴趣培养奠定基础。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情感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十分必要且可行性很高的。
2.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中体现的数学情感
教学过程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得到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并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部动机得到相应的改变,当然这种改变是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合作学习是促进同伴关系积极发展的良好策略,那么这种策略在数学情感的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就变得有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