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小组合作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小组合作文化建设的“无意识”现象严重
小组合作文化在合作学习中占据核心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其重要作用经常被忽视,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小组合作文化建设的“无意识”。
1.学校对小组合作文化建设的忽视
当前,广大学校都提倡教师将新课改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但大部分学校都忽视了小组合作文化的重要作用。尽管很多中小学都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但很多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都是在模仿和照搬固定的小组合作模式,借鉴像“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自己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缺少真正的灵魂。学校只是鼓励教师改变传统的“听讲—背诵—练习”以接受学习为主的课堂,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对小组合作文化的忽视和遗忘,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形”无“实”。学校在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方面提供的支持远远不够,学校很少会从合作文化的视角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思考。
总之,学校对合作文化的忽视主要体现在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将关注点放在教师是否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开展力度及开展形式等方面,并经常将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归因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运用不得当,而没关注到影响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核心因素是合作文化。暂且不考虑学校中的学校氛围和文化制度是否会对小组合作文化的建设形成阻力,学校对小组合作文化的忽视和无意识则会影响合作文化的培育。
2.教师对小组合作文化的片面性认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合作文化的培育起关键作用,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到什么是小组合作文化及小组合作文化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从行动上采取措施培育小组合作文化。总的来说,小组合作文化不仅仅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有合作意识,还指合作小组成员能够在意识层面上将合作学习当成一种惯习,使合作的理念能够无形地渗入日常的生活和学习。
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文化的建设存在“无意识”的现象,对小组合作文化存在片面性认识,将“合作文化”与“合作意识”简单地等同起来。对小组合作文化具有意识性并形成正确的认识是建设小组合作文化的前提,能调动教师为了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而去培育小组合作文化的积极性,同时能够为建设小组合作文化提供正确的方向。
3.学生对小组合作文化的无意识
小组合作文化作为合作学习中的精神灵魂,在合作学习中像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合作学习小组的健康发展,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有决定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得到进步才是最终目的,而只有具有合作文化的学习小组才是具有灵魂的合作学习小组,才有可能实现“小组成员人人得到进步”的目的。因此,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小组合作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由于学校和教师作为影响学生的主要对象对小组合作文化认识的欠缺性,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文化这个问题上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文化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学生对在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习以为常,他们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当成现在上课的一种常态,他们会在教师说:“下面的问题需要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后自然而然地为了合作而去合作,但很少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想到通过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合作文化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
总的来说,学生对小组合作文化的无意识是他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有“形”无“实”的根本原因,并且会严重影响小组合作文化的培育。
(二)小组成员缺乏共享的价值观
共享的价值观和观念作为合作文化的核心要素,对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建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小组成员对合作学习小组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决定小组成员对待合作的态度和信念,从意识层面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然而,在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很多学习小组都是为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某种方式由几个人组成的固定小组,小组成员对合作学习小组缺乏归属感,并且在对待合作学习的态度和信念方面比较消极。这些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都反映出小组成员缺乏共享的价值观,具体问题如下所述。
1.小组成员对合作学习小组缺乏归属感
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学生不能将个人当成集体的一部分,对合作学习小组缺乏归属感,小组成员将很难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属于第三层次的“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即在爱人与被爱的互动中获得满足,感觉个人归属于某一个团体并为团体所接受。换句话说,认同感、亲近感等是属于与周围人互动后个体对社会关系需求。因此,为了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健康发展,小组成员必须对合作学习小组形成归属感才能够培养小组成员的凝聚力。
然而,在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小组成员归属感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很多小组成员只是将合作小组当成进行小组学习的一种组织,他们很少考虑自己在这个组织中应尽的责任,甚至很多学生在课下都忘记了自己属于这个组织,课后交流很少,小组成员之间互信、互助的关系无法建立起来,而他们只有在课堂中教师让进行小组讨论时才能想起小组。
在很多合作学习小组中,小组成员的集体感模糊、组员关系趋于淡化。总之,小组成员无法形成对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的归属感,不能够明确其在合作小组中的责任分工,便不能将小组成员的心凝聚在一块,从而削弱合作学习小组本应发挥的巨大力量。当然,在小组成员缺乏归属感的合作学习小组中,小组成员无法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将会不利于小组合作文化的养成。
2.小组成员对待合作学习的态度比较被动
在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小组的价值观念决定小组成员对待合作的态度和信念,同时小组成员对待合作的态度和信念也会影响学习小组成员的价值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对待合作有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朝着共同的小组目标不断地努力,将有利于形成合作学习小组共享的价值观。因此,为了促进小组合作文化中必需的共享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努力使小组成员能自愿主动地进行合作,并对实现小组目标具有坚定的信念。
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都是消极被动地进行合作学习,他们往往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并且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实现怎样的小组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以致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缺乏正确方向的指引,从而影响共享价值观的确立,使小组合作文化的形成受阻。
除此之外,笔者最后需要指出不单单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很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态度也很被动,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为了响应新课改的要求而在课堂上进行“插花点缀”的合作、“流于形式”的合作。只有教师具有真正的合作意识和观念,并在小组合作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小组成员形成共享的价值观,才能够促进小组合作文化的形成。
(三)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不够科学合理
合作学习小组作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群体组织,科学组建和有效组织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为合作学习小组制定组名、组训和组规等,创建适合小组合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从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现。然而,在进行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的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这些问题使学生很难在合作学习中产生真正的合作行为并形成合作的惯习,阻碍小组合作文化的形成,主要包括分组随意、责任分工不明确、缺乏合理的规范准则。
1.合作学习小组分组随意性大
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才能够使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集体的力量得到应有的发展。然而,当前大部分班级的合作学习小组都是以传统的座位排列为基础,由前后座位的学生组成的。尽管教师通常将前后两桌组成的四个人或六个人分为一组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样的分组比较方便且节约时间,但由于分组过于随意、缺乏科学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小组这个组织的力量。当然,也有很多教师考虑到小组分组所需的“异质性”,但多数情况下他们却只考虑学习成绩这个因素,尽量使每个学习小组中都包括优、中、差三类学生,但他们却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分组的唯一标准,而完全忽视其他方面的特征,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并没有实现其应有的异质,更不可能促进小组合作有效进行。
这种以座位临近或者成绩好坏进行的小组分组是当前教学中常见的合作学习小组分组。这样的分组方法虽简单方便,但会影响组员对小组目标的认同和对小组义务的履行,甚至出现小组成员“搭便车”现象。不科学的小组分组不能够使小组成员通过小组的力量取得进步,更不利于合作文化在小组中形成和发展。
2.小组成员责任分工不科学
在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过程中,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是小组组建的基础,但小组成员能在小组合作中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意识是合作学习小组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总的来说,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的责任意识、责任分工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组成员在合作中交流与参与、小组成员对待合作的态度及合作学习的合作习惯和氛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组合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然而,现实中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而是以默认的方式简单地将小组合作的主动权交给组内学习好的学生或者小组组长,且小组成员对待合作的态度也很淡漠。学习好的学生将小组讨论看成表现自己的机会,而学习差的学生既不愿意表述自己的意见,又不愿意虚心倾听他人的建议,最终使小组合作学习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即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成绩好的学生能在帮助成绩差的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提高,实现“人人进步”的效果。
除此之外,尽管有的合作学习小组中小组成员有一定的责任分工,但小组成员在履行责任时又将自己限定于固定的角色中,只对自己被分配到的任务负责。例如,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总结要点,有的学生负责记录要点,有的学生负责进行表述,但在最后知识检测的阶段,很多学生对别人负责的任务都了解不多,甚至一无所知。这种所谓的“责任分工”并非真正地对合作学习小组负责。小组成员必须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做到善于倾听、善于观察,以便能真正地完成合作任务。总之,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不能实现科学的责任分工,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将无法使合作产生应有的效果,更不可能使学生在“责任意识”的影响下促进合作文化的形成。
3.合作学习小组缺乏合理的规范准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是一句人们熟知的谚语,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和守规矩。同样,合作学习小组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小组规范和准则的约束。合理的小组规范制度能够规范小组成员的合作行为,有利于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并在开展的过程中加快小组合作文化的形成。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习小组缺乏合理的规范或者制定的组规不能够真正地促进合作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小组的规范准则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现实中,在课堂中很多合作学习小组在进行小组讨论、展示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乱哄哄”的现象,很少小组能做到乱而有序,甚至出现教师“叫停”都无法控制的局面。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各种小组准则,如讨论交流的规则、合作的规则、学生发言的规则等,否则小组合作将会变得乱而无序。除此之外,合作学习小组在小组规则方面的问题除了缺乏一定的组规外,有的合作学习小组虽然具有一定的组规但不够科学全面,这样的组规仍不能保证合作学习小组健康有序的发展。总之,合作学习小组缺乏合理的规范准则不利于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更不可能对小组合作文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小组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全面
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各小组的合作情况给予评价,对达到合作目标的学习小组给予肯定,对没有很好达到合作目标的学习小组给予适当的鼓励,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动机,使小组成员能从内心中真正对合作学习产生兴趣,并通过不断地发展逐渐由人为的合作向自然的合作过渡,从而促进小组合作文化的形成。但在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小组合作评价机制存在诸多弊端,主要包括两方面,合作学习中学生内部评价的匮乏和教师对小组的评价缺乏实效性。
1.合作学习中学生内部评价过于形式化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内部的评价主要包括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合作学习小组自评及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内部的评价作为合作学习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使小组成员对本组及其他合作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且在通过个人及小组整体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激励,使小组成员无意识地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内在的变化,从而促进小组合作文化的形成。
然而,令人担心的是在当前的合作学习实践中,学生内部评价过于形式化,不利于小组合作文化的建设。总的来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评价的不合理现象已经有所改进,其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在进行完小组成果展示后,除了教师会对各小组进行点评外,还会组织一些小组之间的互评,或者挑选小组内部的成员对本组进行评价。但当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展的各种学生内部评价都流于形式,使其失去应有了作用,并不能够使评价实现其促进合作文化的效果。
2.教师对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存在误区
尽管在小组合作的评价中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应占主导作用,因此相对于学生的内部评价,教师对小组的评价仍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指导,能够对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起到激励作用,有利于激发小组成员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合作文化的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缺乏一定的实效性。教师对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主要存在以下误区:很多教师将奖励的作用过分夸大化,他们认为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奖励,出现课堂中教师只表扬不批评现象的结果。而过多的表扬只会造成学生对“表扬”无感,使奖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因为当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具有随意而没有真正切合合作情况,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对待合作和学习的态度,从而影响小组合作文化所需的积极价值观。关于对小组奖励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课堂中,很多教师采用积分版的形式给各小组进行积分,但在进行积分的过程中往往不分层次,这样的奖励方式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能够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起到强化作用,甚至会让一些学生觉得回答对错都有分,对合作学习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除此之外,有的教师在对小组进行评价时容易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忽视了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容易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合作过程的评价;评价方式不够灵活等。总之,所有这些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组成员对待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小组合作文化的建设。
总的来说,由于合作学习小组缺乏共享的价值观和科学有效的小组规范和制度,使小组合作中经常出现“有形无实”的合作行为,最终阻碍了小组合作文化基本结构要素的形成,从而对小组合作文化的建设形成了重重阻力。
关于小组合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阻力除了以上提到的情况外,还包括小组合作文化建设的各种外在支持不够充分,合作文化氛围的营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教师对学生适当的引导及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支持等各种因素对其提供的准备条件或者支持条件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