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对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影响
道德情感是指个体在实践中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的,是直接与人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内心体验。即当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制定的道德标准,去处理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情绪体验。
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下发展起来的。发展趋势基本上呈现由外部情感转为内部情感、由直接情感转为抽象情感的特点。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安全、交往和爱、归属、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在小学生的身上也同样得以体现。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恰好满足了小学生的需要。
合作学习的要素中“成功的均等机会”,有利于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让每位同学找到了归属感,给每一位同学提供了表现的机会,使道德情感得以提升。心理学家柯尔曼曾指出:“青少年学生之所以鄙视学业成绩的价值,迷恋于运动场和演艺界的明星,原因在于他们内在的强烈归属感、从众心理和渴望得到表现的欲望能从中得到满足。”学生需要同伴的接纳、认可,需要表现其对团体的贡献。“成功的均等机会”是指通过提高自己以往的成绩来对小组做出贡献,这种评价是标准参照性的(与自己过去成绩相比较),而不是常规参照性的(与全体同学成绩相比较)。这就保证了在学习上快、中、慢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自己的桃子”,为小组做出贡献,在学习上有困难而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也不再游离于小组之外,学习中感到有信心、能胜任,并且能够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称赞,有助于尊重需要的满足。他们正确的自我评价和对人的尊重在同伴中产生的影响越深,他们的学业成绩便越好,越容易找到归属,情感体验的程度就越深,如果一个学生从同伴那里得到的是消极、沮丧的反馈,而他每天要花上好几个小时在一个心理上受到很大威胁和十分不愉快的集体中生活,自尊无从谈起,理解和交往贫乏,情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自控论的创始者格拉斯曾这样分析课堂上影响别人的三种水平:首先,感到有人愿意倾听他的发言(课堂上90%的纪律问题是由于没有机会让人倾听或别人不愿意倾听而引起的);其次,别人不仅愿意倾听,并说“你是对的”;最后,在此基础上,别人愿意说“你的主意比我好,我们应该照你的去做”。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是优等生表现的场所,中等生、后进生难以有发言的机会,而“成功的均等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感到心理安全,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难易不同,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倾听,互相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达到更高质量的理解、交往,使道德情感再次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