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逊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与卡甘的合作学习基本原理相比,约翰逊兄弟将人际、小组技能和小组自治作为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重视小组自治的过程和小组成员社交技能的发展。因此,约翰逊兄弟在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非常强调学生共同学习前的小组组建活动和对小组内部组员活动情况的定期讨论,并且将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调控程序纳入教学过程。
(一)建设合作学习小组
如前所述,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间互相讨论所要学习的内容,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以促进共同理解。合作小组是约翰逊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他们认为,一个成熟健全的合作小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前提,而成熟健全的合作小组并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培育,需要全体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正因为这样,他们强调小组建设,强调小组评议在小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约翰逊兄弟认为,为了使学生在一起更有效的学习,必须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组评议。通过小组成员的反思与分析,检查小组成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小组目标,从而决定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方面应当继续保持。小组评议有助于改善小组的功能,促进小组的建设,从而保证合作的成功。为此,约翰逊兄弟提出了开展小组评议的四个步骤。
1.提供反馈,接受反馈
小组评议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确保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和学生个体都能够获得关于学业任务和小组合作技能这两方面的反馈。教师首先将学生实际的行为业绩和标准的行为业绩进行比较,然后把所获的信息反馈给学生,从而指导他们更有效地合作与学习,达到改进小组活动和学业成绩的目的。
2.分析小组活动的成效
小组评议的第二步是让学生对他们刚刚完成的小组活动进行反思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活动过程中促进学习和阻碍学习的各种行为表现,并总结一些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特别行为。
3.确定改进目标
鼓励学生确立改进目标是进行小组评议时可采取的第三个步骤。在分析了小组活动的成效之后,小组成员认真反思分析结果的意义,相互交流讨论,最后确定如何在下次小组活动中做得更好的具体明确的改进目标。此目标应该反映今天做得如何与明天如何做得更好之间的关系。学生应当将目标写下来,并按目标制定出需要改进的行为,在下次小组活动开始时要重申此目标。
4.总结表扬
小组评议的第四个步骤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和个体为小组成功所做的贡献给予肯定,无论是小组还是全班都可以进行总结和表扬,以增强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个人对小组成功所做的贡献在小组评议中应当得到承认和鼓励,那些支持和帮助同伴学习的行为尤其应当得到肯定和赞扬。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建设过程中,约翰逊兄弟根据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运用时间的长短,将合作小组分成三种基本类型,即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非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和基层合作小组。
正式合作学习小组是指学生为了取得共同的学习目标和完成共同的特定任务而组建起来的合作学习小组,这一方式可以运用于几乎所有的课程内容或学习任务。正式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经历时间较长,往往持续一节课到几周时间,具有固定的组员关系,小组成员在一些特定的任务上进行合作。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可以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确保学生完成组织学习材料、解释学习材料、总结学习材料等一系列智力活动。
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主要是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他们所学的内容上来,以营造学习的气氛,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学习心向,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以及提供本节课的小结。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指暂时、临时的合作小组,其小组成员资格往往是随机的,一般持续几分钟到一节课。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可以在任何时候使用,可以与直接教学(即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性教学)或正式合作学习小组结合使用。例如,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与直接教学结合使用的一个简单例子:教师就某一问题提问,要求学生与临近的同学讨论(而不是让全班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基层合作小组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相互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使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持久、稳定、忠诚的伙伴关系,促使小组成员始终如一地努力学习,不断取得学业进步。基层合作小组是长期(至少持续一年以上)的异质小组,拥有稳定的小组成员。其中,异质小组指将学生按能力、性别、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混合编组,在小组成员间形成最大程度的差异,小组成员在各组成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状况。
约翰逊兄弟认为,虽然这三种合作学习的基本类型在形式、维持时间和成员关系等方面不同,但是都包含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且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非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和基于合作的学习小组可以形成一个整体,产生一个学习共同体。
(二)形成合作课堂
约翰逊合作学习理论强调计划和设计合作课型,要求教师在懂得合作学习的总体理论之后,依据课程、学科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适合学生年龄、能力、背景的每一节合作学习课型。每一节合作学习课型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由一系列经过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步骤组成;每一节合作学习课型都要体现合作学习的五项基本原理,并要求综合运用上述三种合作学习小组形式。下面,笔者分别介绍50分钟合作课型和90分钟合作课型,以此说明约翰逊合作学习理论实施过程中的特点。
1.50分钟合作课型
(1)教学开始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基层合作小组会面,这个会面可以看成基层小组的准备活动,小组成员相互介绍、相互鼓励。这个基层合作小组会议内容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活动:小组成员相互致以问候;检查组内成员是否都已完成作业或是否需要帮助;讨论小组成员上节课结束至今读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这个基层合作小组会议必须在五分钟内结束,通过分享资源和讨论来加深小组成员间的关系,最终使学生顺利地从上一节课过渡到这一节课。
(2)教学进行阶段
这个阶段共持续35分钟,教师在此过程中通常具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运用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的直接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讲授之前和讲授之后,都有一次以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为形式的集中讨论,学生的集中讨论包括以下活动:独自阐述自己的答案(30秒);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答案(1分钟);认真倾听同伴的答案(1分钟);综合各位成员的答案,产生一个最佳答案(1分钟)。
第二选择,让学生在正式合作学习小组中完成一项任务。教师布置一项特定的任务,并使学生明确这一任务。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互赖关系。教师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进行监控,必要时进行介入。最后评估学生的学习并通过小组反思自评来评价合作学习的效果。当教师希望达到包括概念学习、问题解决或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等教学目标时,就可运用正式合作学习小组。
第三选择,进行短时的直接教学,然后布置一个简短的小组任务。教师可以结合使用直接教学和非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来进行教学。当教师希望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进行角色扮演或在小组中分享技能和资源时,就可使用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
(3)教学结束阶段
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聚集在基层合作小组中总结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基层合作小组可以上交一份关于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书面报告。最后,小组成员庆祝自己的努力与成功。
2.90分钟合作课型
90分钟合作课型的基本结构与50分钟合作课型结构相似,课堂以基层合作小组会议开始,然后运用非正式合作学习小组的直接教学确保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接着进行一个正式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以再次召开基层合作小组会议结束。
90分钟的合作课型也需注意时间分配的问题,其中,基层合作小组会议可适当延长至15分钟,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复习预先准备的论文”或“进步检查”。正式合作学习小组是90分钟合作课型的核心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构建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给学生充分的面对面促进学习的机会。总之,90分钟合作课型与50分钟合作课型大同小异,只是在课堂上更多地组织正式合作学习小组活动。
(三)培养合作技能
约翰逊兄弟指出,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促进合作小组的形成,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合作技能。但是合作技能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和知识技能一样需要经过学习、培养和训练才能形成。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约翰逊兄弟提出了教授合作技能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使学生意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教师首先必须请学生说出他们认为必须具备的合作技能,教师从中选出一些值得关注的合作技能并予以强调说明。其次,突出强调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和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明确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并指导他们运用这些技能。最后,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会运用合作技能和会运用合作技能所带来的不同结果,从而使他们体会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
第二步:确保每位学生都理解每项合作技能的含义,清楚这些技能的使用方法和条件。为了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借助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对某一项合作技能进行操作性界定,使学生明确每一项合作技能包括的言语和具体行为。T形图正是阐述合作技能的一个方法,如教师提出某一项技能(如“鼓励参与”),然后让学生说出该怎样做和怎样说,教师综合每位学生的观点,罗列一份T形图让学生进行对照(见表2-3)。其次,在全班示范这一技能并解释这一技能,直到学生彻底明白这一技能所包括的言语和行为。最后,让学生展示这项技能。教师可以在开始上课之前让学生两两配对练习这项技能。
表2-3 鼓励参与的合作技能T型图

第三步:提供练习机会,使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合作技能。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指导学生进行练习。首先,安排一些完成具体任务所需的角色,使学生在扮演角色的同时得到相关合作技能的锻炼。其次,记录每位学生运用合作技能的频率和效率。最后,定期在课堂教学中对各项合作技能进行提示,并请学生展示。
第四步:确保每一位学生在使用技能时得到反馈,并反思下次该如何更有效地运用。
第五步:确保每位学生不断实践这些合作技能,直至达到内化的程度。约翰逊兄弟强调,学生必须经过充足的练习才能自如运用这些合作技能,使其成为个人行为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在提出教授合作技能五步骤的同时,约翰逊兄弟还提出了教授合作技能应遵循的三条原则:其一,确切具体,形象生动。其二,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不要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每次着重强调一两个行为。其三,反复练习,学以致用。仅仅让学生练习一两次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
(四)约翰逊合作学习操作策略列举:共同学习法和学业争辩法
1.共同学习法
共同学习法是由约翰逊兄弟及其同事创设的一种应用广泛的合作学习策略。同其他合作学习实施策略相比,共同学习法是一种概念框架性质的合作学习方法,并不强调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性的程序,而是突出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即积极互赖、个体责任、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人际和小组技能以及小组自治。约翰逊兄弟认为,只要组织合理,共同学习法可以适用于任何学科、任何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
尽管共同学习法没有强调具体的操作程序,但也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教学五环节,那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活动、建构任务和积极互赖、监控与介入和评价与反馈。
(1)明确教学目标
上课前,教师要明确两类目标:一是学术目标,这类目标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并要根据概念和任务分析使之与教学水平相适应;二是合作技能目标,教师要明确这堂课所要强调的合作技能。
(2)准备教学活动
1)确定小组规模
教学目标得以明确后,教师必须确定小组的规模。约翰逊兄弟建议小组规模在2~6人为宜,并认为初次尝试合作学习的教师可使用2人小组或3人小组,而当学生有了一些合作经验之后,可以组织规模大一些的小组,但是不能超过6人。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应尽量小,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合作活动的过程。
2)组成异质小组
通常由教师根据成绩、能力、性别等把学生分成异质小组。小组一旦成立,最好保持稳定,直到小组取得合作成功。
3)安排教室座位
小组成员应当尽量坐在一起、共同学习。其中,小组成员围坐成圈是较好的一种排座方式,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和信息传递,使小组成员在不影响其他合作学习小组的情况下彼此交谈。
(3)建构任务和积极互赖
1)设计学习材料分配的方式,促成学生间的互赖关系
教师通过分配材料将学生置于一种“荣辱与共”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都参与学习,共同达成学习目标。通常可采用三种形式分配材料:一是每个小组只给一份材料,形成材料的互赖,使学生不得不合作;二是可以给每个小组成员不同的材料,使每位学生拥有完成任务所需材料的一部分,形成资源的互赖;三是把材料设计成组间竞争的竞赛形式,通过建立对立面来促进互赖关系的形成。
2)分配角色以确保互赖
通过在组内分配互补和有内在关联的角色来实现学生间相互依赖,促进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这些角色包括总结者、检查者、联络员、记录员、观察者等。
3)解释学术任务
解释学术任务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学习任务。这一阶段主要进行概念、原理与策略的直接教学。
4)建立积极的目标互赖
教师应使学生明白他们有一个小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他们必须进行合作,直至所有小组成员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建立起积极的目标互赖:要求每个小组上交一份报告、作品或书面作业;提供小组奖励,即当所有小组成员达到标准时,教师给予小组奖励,为赢得小组奖励,小组成员间必须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5)建立个体责任
教师通过测验、随机抽查、让学生互相批改作业等方法,使每位小组成员都承担一定的学习责任,从而实现真正的合作和共同进步。
6)建立组间合作
当一个小组完成作业,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去帮助别的小组完成任务。通过组间合作,把合作小组中取得的成果推广到整个班级。
7)确定成功的标准
在上课以前,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的标准。这些标准对每个小组成员来讲都应是适宜的,且具有一定挑战性。
8)把要达到的预期行为具体化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教师应当把学生预期要达到的行为具体化。例如,在合作小组建立之初,预期的适宜行为包括“同你的小组成员待在一起,不要在教室里乱走”“小声说话”“按顺序做”等;当小组能有效从事活动后,教师期望的学生行为包括“每位学生能解释获得答案的途径”“每位学生能把现在学习的内容与以前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每位学生都已掌握学习材料”“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每位学生都能认真听取其他小组成员的发言”等。
(4)监控与介入
1)监控学生行为
在小组组建之初,教师要花大量时间观察合作小组活动。教师可采用一张简单的观察表来进行观察,例如,表中可列出如下问题:学生真的理解学习任务吗?学生是否接受了积极互赖和个体责任?学生是否朝着标准努力?成功的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否适宜?学生是否表现了预期的行为?
2)提供帮助
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小组的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帮助,如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技巧等。
3)介入并教授合作技能
当小组成员因缺少必要的合作技能而使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介入小组活动并提出建议,提供更有效的合作方法,使学生表现出更好的行为。
4)总结
在课结束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回忆一些重要的内容并举例说明,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评价与反馈
1)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采用标准参照法对小组成员的成绩进行评价,评定学生成绩。
2)小组状况的评价
每个小组都要讨论小组活动情况,如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哪些事情需要改进等等。最后,教师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对全班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把结果反馈给全班学生。
2.学业争辩法
学业争辩法又称为合作性冲突法,也是约翰逊兄弟携手开发的合作学习方法之一。约翰逊兄弟认为,每当矛盾的、不能被协调的活动发生时,冲突就产生了,冲突可以是个体之间,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是学校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当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种族、社会阶级和背景时,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
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和冲突紧密相关,如果没有建设性地处理冲突,学习的合作根基就不能维持,冲突的解决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合作努力的成功程度。因此,关键之处不在于冲突是否发生,而在于如何有效地解决冲突。有效地解决冲突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增强记忆,促使学生相互间建立积极的关系,促进学生认知、社会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正是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澄清观点、探究因果、反思立场和解决问题。
学业争辩法是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再将之分成2对,一对学生持正方观点,另一对学生持反方观点。每对学生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进行辩论,接着两对学生交换立场进行辩论。最后,4人小组得出一个结论,达成一种符合逻辑和事实、能够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接受的观点。为此,约翰逊兄弟明确提出了构建学业争辩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明确任务。选择一个较易为学生驾驭、掌握的内容为争论主题,并且这一主题正反两方面的观点都是可以得到证明的。教师把相关材料分别放入正方和反方两个文件袋中。此时,学生必须清楚自己的观点(论点)是什么、到何处去寻求相关的资料,以便能在接下来的辩论中形成自己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步:分组配对。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组中两两配对形成两个小组,组内的两小组分别成为学业争论中的正方和反方。
第三步:收集资料。每对同伴的任务都是相同的,如学习相关的论点材料,寻找支持自己论点的依据和有关资料;研究与己方论点有关的所有信息;准备好一系列具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己方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份具有说服力的说明材料。
第四步:目标一致。在辩论中强调合作目标的一致性。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与辩论双方有关的所有信息(通过以个人身份参加测验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要写一份小组报告,在报告中对小组中每位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如果小组中的4人均在测验中掌握了辩论双方的观点、信息等,那么小组每位成员都可以获5分。
第五步:轮流阐释。四人小组中的每一对成员相互阐释、介绍各自的观点。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阶段里不要进行辩论,每人都应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并适当做一些记录。
第六步:自由辩论。让学生依据各自的观点、材料进行辩论。讨论时应及时纠正那些自以为是的观点和吹毛求疵的做法,并积极推动相互间的探讨。为了支持己方的观点,学生可以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提出质疑,并进行针锋相对的评价。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反驳对方的“攻击”。每个学生都应做详细的记录并真正掌握、理解对方论点的真实含义。有时,学生也可在争辩过程中进行协商,从而提出新的论点和论据。
第七步:变换立场。让辩论双方变换位置,尽最大努力真诚地介绍和阐述对方的观点。在开展这一环节的活动时,争论双方可以调换位置,但只能利用自己的笔记,而不能使用对方收集、整理的论点和论据。
第八步:达成一致。全体小组成员舍弃一家之言,尽量达成一致见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当写一份有理有据的小组报告,这份报告不以辩论中的任何一方为主,而是从第三者的视角出发综合双方的论点和论据;全体小组成员都在完成的报告上签名,签名意味着他们都赞同这份报告并能解释说明报告内容;每一位小组成员以个人身份参加涵盖双方观点的小测验,如果全体小组成员的成绩都在预定的标准之上,那么每位成员都能获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