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果给予我们的启示
合作学习的兴起与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通过上述的比较研究,我们概括出了合作学习各派理论的共性和个性。现在有必要进一步审视这些研究结果,从而丰富我们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以期为广大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提供新的思路。
(一)建构积极互赖,增强合作意识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已经概括出合作学习理论的共同点,即积极互赖、社交技能、人人尽责、协同互动和情感态度。具体来说,积极互赖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小组中的每位成员意识到他们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人人尽责是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保证,每一个体都必须承担自己的一份职责,对自己和团体的最终结果负责;社交技能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交往技能,合作学习才能顺利开展;协同互动是合作学习方法的基本形式,同伴之间的合作正是通过一系列交往互动来实现的;情感态度是合作学习的价值所在,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共同点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见图2-2)。可以说,积极互赖是合作学习开展的根本出发点,人人尽责和社交技能是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协同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态度则是合作学习带来的积极的教育结果。

图2-2 合作学习共性之分析
依据这个观点来分析当前中小学开展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广大中小学教师对合作学习的价值有所认识,对合作形式也足够重视,却忽视了合作学习最根本的出发点——积极互赖。许多教师沉醉于纷繁复杂的合作形式,在他们的课堂中充斥着让人眼花缭乱的交往互动,这些交往互动仅仅是让师生与合作的外部表现形式相联系。此时,教师注重的只是其合作行为本身。为了合作而合作,结果往往造成合作学习变为个体学习的简单累加,合作小组成为传统课堂的缩影。可以说,这样的教师虽然为学生“穿上”了“合作学习”的“新鞋”,可“走的”依然是从前那条“老路”,“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因此,广大教师是否应该将注意力从各类合作学习外在表现形式中移开,回到出发点上,着眼于学生间积极互赖关系的构建。
通过前文的介绍与分析,我们知道,积极互赖指的是学生拥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坚定信念,意识到他们之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约翰逊兄弟提出了确定衡量合作学习小组是否真正做到积极互赖的两个标准,也就是当学生意识到他们之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之间需要合作,那么学生间积极互赖的关系就形成了。可见,合作是因为需要,而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正如约翰逊兄弟所说,激发合作动机的有效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积极互赖”的关系,而合作动机又能大大促进合作学习。由此可见,积极互赖正是合作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积极互赖关系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积极互赖,否则,合作追求只是一件漂亮的衣裳而已,只能成为无本之花、空中楼阁。
那么,在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该如何建构积极的互赖关系呢?我们知道,合作学习的倡导者已经确立了多种建构积极互赖的方式,如目标的积极互赖、资源的积极互赖、奖励的积极互赖等,这些都不失为有效的方式。但是可以看出,无论哪种方式都是通过活动来建构学生间的积极互赖关系。除此之外,教师是否该着眼于转变学生的态度和观念,也就是经常性地向学生阐述积极互赖的重要性,逐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思想决定行为,观念是先导。在合作学习实践中,较之各类合作互动方式,教师更应该唤醒学生的合作需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在教学的点滴中向学生渗透合作的思想,使学生懂得,每一个体都有独特的过人之处,每一个体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使学生意识到,个体之间存在合作的潜力,合作将能取得远大于个体凭一己之力所创造的成就;使学生学会以合作的思维对待外部世界,在面临“合作”或者“单干”二选一的情境下能更多地选择合作,求得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双赢”和最大化。因此,如果学生牢牢地树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同意识,学会以合作的态度对待同伴,把同伴当作资源,当作共享的朋友,那么合作成功离他们不远了。
(二)培养合作技能,实现人人尽责
积极互赖是合作学习的根本出发点,但是要使合作学习取得最大的效果,必须将积极互赖与个体责任、合作技能结合起来。可以说,不同的学生之间,或两人,或一个小组,或一个集体,只要存在积极互赖的心理倾向,并且每个成员都具备一定的合作技能,每位成员的个体责任都能实现,那么就可以开展合作学习。所以,在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在建构学生间积极互赖关系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增强学生的个体责任感,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活动。
关于合作技能,我们知道,合作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合作交往技能可以通过教学得到提升。在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会学生如何与他人合作交往,广大教师应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教给学生什么合作技能?”如前所述,合作学习研究者提及众多的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交际技能和小组技能,但总体上来说,包括一些最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那就是倾听、欣赏和协调沟通,这些基本技能应当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倾听意味着听者必须全神贯注,眼到、耳到、心到,没有倾听就没有交流。教师要告诉学生,听别人讲话时,目光要专注,态度要谦和,不做无关的事,不随意插话,更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欣赏意味着发现别人的优点,欣赏别人的长处。教师要鼓励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去挖掘他人的优点,真诚地肯定他人取得的成绩。协调沟通指的是清楚地沟通信息,积极妥善地解决冲突。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冲突时,应认真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科学的依据证明自己或反驳对方,必要时做到让步与妥协。
第二,“决定如何教给学生技能?”约翰逊兄弟认为,学生合作技能的形成有一个培育的过程,为此,他们提出培养学生合作技能的五个步骤。依卡甘看来,合作结构包含特定的技能,教师巧妙地将内容与相关的技能配合,通过反复不断地组织和调整结构,将要强调的合作技能整合起来。其实,合作技能的培养既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也可以如卡甘那样,将合作技能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指出的是,在教授合作技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示范,以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该如何与他人沟通、交往,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沟通与协调。当然,学生合作交往技能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对学生这方面技能的培养既要持之以恒,也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会交流。
关于人人尽责,如前所述,合作学习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实现人人尽责的方法。在笔者看来,除了个别测验、随机提问、任务分配等方法,广大中小学教师可以借鉴卡甘的合作结构法。卡甘的合作结构引入了两两配对的机制,两两配对机制的作用可以推动每位小组成员负起责任,谁也不能充当“南郭先生”“自由乘客”。两两配对的互动方式既方便又省时,短短的几分钟既能保证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又可以避免学生在合作小组中产生责任扩散或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何乐而不为呢?
(三)结合不同教学情境,探索灵活有效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如果说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上述合作学习内涵是实施合作学习的关键,那么根据不同教学情境,探索灵活多变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不失为课堂中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捷径。在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任何一位教师,如果他能真正把握合作学习的内涵,同时又知晓怎样结合不同教学情境,选择或创造与特定教育内容和具体条件相适宜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那么,他就一定能在合作学习策略的运用中从必然走向自由,从而进入一种自为的境界。
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众多合作学习方式中,“合作结构法”“共同学习法”“学生小组学习法”“小组调查法”“综合教学法”是影响最为广泛的合作学习方法。从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这些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例如,“学生小组学习法”适用于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提高涉及较低认知水平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效果;而“小组调查法”“综合教学法”适用于较高认识水平,如问题解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的学习;“共同学习法”由于是一种概念框架性质的合作学习方法,并不强调教学过程中具体、可资操作的程序,而是一再强调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所以只要组织合理,“共同学习法”可以适用于任何学科、任何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同样,卡甘的“合作结构法”是用以组织各类互动且不受内容限制的合作学习策略,因此适用于任何的教学情境。
由此可见,对不同特点的学生、不同的学科,甚至是同一学科的不同学习阶段,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不可能千篇一律。试图找出一个最佳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但困难,也毫无意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运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异选择和运用,探索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以适宜不同的教学情境。
那么,在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该如何选择或创造与特定教学情境相适宜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呢?通过上述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卡甘竭力倡导的“内容+结构=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与许多基于合作课型的合作学习方法不同,卡甘的合作结构不需要很多时间,却是便捷可行的合作方法。任何一种结构都可以用来传递一个不确定的内容范围,教师只要将特定的内容镶嵌到结构中,就能创造出一系列活动。通过变化结构或内容,教师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活动和不同的学习结果,从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教学任务。因此,对教师来说,教师不需要设计特定的合作学习课型,而是将这些结构置于任何一堂课中,使其成为传统课堂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从而达到合作效果;对学生而言,学生也不需要学习特定的合作学习内容,而是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掌握了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注重的是完整的合作课型问题,追求“导入”“展开”和“结束”的完整体系,那么很有可能给合作学习套上沉重的枷锁。因此,教师可以借鉴卡甘的这一思想,将注意力从注重完整的合作课型问题中移开,而着重于探索灵活有效、便捷可行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将合作融合在教学的点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