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伦的合作学习理论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的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上的合作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小组调查法(或译为集体研究法)是由沙伦教授首创的,是一种任务专门化的合作学习方法。小组一般由2~6人组成,学习任务被分成不同部分并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小组调查的实施过程由以下六个步骤组成。
(一)确定主题并分组
教师确定将要学习的总课题,并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最后通过全体讨论,确定子论题单,然后,教师通过将这些子论题写在黑板上或复印出来发给每位学生,将子论题通报全班。子论题向全班公开后,每位学生选择要研究的子论题,组织成研究团体,从而开展小组活动。这个阶段中,学生依据兴趣组成小组,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收集和组织资料。
(二)小组调查设计
在加入各自的研究小组之后,小组成员根据兴趣爱好确定每个人承担的子论题的某个方面,确定研究对象、程序、角色分工、活动的过程和完成研究所需要的资源。在此基础上,每个小组制订研究计划。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一起计划,明确学习的任务和各自承担的任务。
(三)进行小组调查
小组成员从各个途径收集资料、分析评价资料,交流信息、材料和观点。学生之间交换、讨论、澄清观点。
(四)准备总结报告
在完成小组调查研究后,各组要准备一份向全班呈报的总结报告。结果的呈现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报告、展览、戏剧等。
(五)呈现总结报告
所有小组集合起来,还原为原来的班级,每个小组以不同的形式向全班呈现总结报告,阐述结论,报告被分发给全班。
(六)评价
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此过程的学习评价应包括思维水平的评价。
沙伦的小组调查法主要是以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教育哲学理论为基础创造出来的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在杜威看来,“经验”是一个兼收并蓄、无所不包的整体,既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一切心理的、主观的东西,也包括事物、事件及其特性等一切客观的东西;既包括人经验的一切对象,也包括人自身及其经验时应用的各种方式;既包括人在经验中的各种事实、事物,也包括这些事物间的关系。因此,杜威一方面强调经验是主体和客体、经验者与被经验的对象或者说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经验具有能动性,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杜威特别重视经验,并强调经验就是活动,经验是从活动中来的。
杜威的思想为沙伦的合作学习理论提供了以下立论的基点:学生应该是主动的,在做中学习;学习应该建立在内在动机的基础之上;知识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联系;教育应该包括学会和别人一起工作,学会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这种民主程序必不可少;学习应该和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相联系,学习应该有助于改造世界。
因此,小组调查法避免只通过考试和成绩来评价学生,主张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开放型的学习任务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原理。小组调查法正是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内发动机的基础之上,在做中学,鼓励学生尊重和帮助他人,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