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小组合作文化的诠释
关于合作文化的界定,除了有的研究者将教师的合作文化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合作性的自我意识、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之外,国内外学者关于小组合作文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这里,笔者通过布迪厄“惯习”理论的启发将小组合作文化定义为: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将具有合作性的价值观念、规范和制度及合作行为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模式,并能够普遍运用于学习中来的一种无意识的小组合作惯习。
(一)小组合作文化的内涵
在合作学习中,只有让合作成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与学习中的一种惯习,自然而然地形成小组合作文化,才能促进小组合作高效性的实现。因此,在合作学习中,科学全面地认识小组合作文化是培育合作文化,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正确认识文化是理解小组合作文化的先导,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书中第一次对文化进行系统表述:“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了知识、信仰、道德、法律、艺术、风俗和每个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所获取的其他能力和习惯。”1952年,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以符号-文化学派为立场出发,将其理解为:“文化即是包括各种外显或者内隐的行为模式,能够通过符号的运用从而使人们习得和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中显著的成就,包括在人工制品中所体现的成就,其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和选择而形成的传统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泰勒、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的界定在欧美至今仍被广泛认同,并且为以后关于文化的界定和研究提供了蓝本。除此之外,布迪厄对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新的界定:文化在以往的观念中是独立的,是对客观规律进行的表达和描述,被当作是知识和真理。但布迪厄认为,文化知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和资源,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紧密相关。布迪厄在惯习理论中指出:“惯习是人们经过社会化了的主观性,是一种非形式化的及实践的知识,而并非是推论的或者意识层面的,并且具有使用的迁移性,能够用于指导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小组合作文化形成,在实质上是在我们不自觉的情况下,将合作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形成合作学习的惯习。
总的来说,在参考“文化”“惯习”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文化界定为: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将具有合作性的价值观念、规范和制度及合作行为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模式,并能够普遍运用于学习中的一种无意识的小组合作惯习。从中可以看出,小组合作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小组合作文化能在观念层面上指引小组成员进行合作,进而影响小组成员的合作行为;小组合作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力量,影响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小组合作文化形成的实质,是指形成小组合作的惯习,进而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等。
(二)小组合作文化的特征
小组合作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积极互赖性、整合性、共享性和内隐性。
1.积极互赖性
就积极互赖性而言,在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合作学习的要素进行的相关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其都或多或少有所提及。其中在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国内学者黄政杰和国外学者科特·苛夫卡、科特·勒温都提到了社会互依理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要素研究中,靳玉乐、曾琦、约翰逊兄弟等也提到了正相互依赖和积极互赖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积极互赖性是小组合作文化核心,缺少积极的互赖性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合作。
积极互赖性指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成功必须以其他小组成员的成功为据,任何一个小组成员不可能离开其他小组成员的协作或帮助而自己取得成功。小组合作文化主要通过对小组成员的合作理念和合作实践产生影响,因此,积极依赖的特征主要指小组成员在合作观念上能够形成一种真正的积极互赖意识,摒弃了各种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和不良竞争情绪,在心理上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合作意识,能够从思想上形成积极的目标互赖、奖励互赖、资源互赖和角色互赖等;在合作的实践活动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与其他小组成员积极配合,承担各自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的责任和分工,并配合和帮助其他小组成员完成共同的小组目标;在实现小组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依存,为合作学习小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整合性
小组合作文化是各小组成员在相互矛盾与冲突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协作和调和,实现对立与统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这个群体是由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性格的学生构成的组织,小组成员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对待合作的问题,必然会存在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即便都是正确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仍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进行,我们必须将合作学习中存在冲突的因素整合起来,而小组合作文化恰恰有整合各种矛盾的作用。小组合作文化的整合性表现在对小组成员之间不同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和能力等进行整合,使小组成员具有真正的合作观念、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具备熟练的合作技术,最终促进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高。例如,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合作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如果缺少合作文化的整合性,小组内每个人将会各执己见,讨论将无法使小组成员达成一致,使合作学习失去应有的效果。除此之外,小组合作文化的整合性还表现在对每个小组成员各项技能的整合,使合作学习能产生最优化的结果。
3.共享性
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能够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经验、知识,并在积极互赖的过程中通过共同的努力对取得的合作成果得到共享。小组合作文化中的共享性能够使小组成员自愿地进行利他行为,在协助他人的同时使自己也获益,并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荣辱与共,实现合作学习中应有的共享性。共享性主要体现在小组成员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共同讨论活动内容,并能主动分享想法和建议,并愿意承担活动的任何结果,共享集体的荣誉或者不足之处。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个人英雄主义严重,每次讨论时都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这种看似是在分享,实际却违背了利他性的原则,并非属于合作文化中的共享性。这种小组合作缺少真正的合作文化,使合作学习效果的收效甚微。有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不能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惧怕别人超过自己,而不愿意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分享给别人,最终不仅使集体的利益受损,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这也是缺乏对合作学习中共享性的认识和理解。
4.内隐性
小组合作文化是影响小组发展的内在的、隐性的力量,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起作用的,具有内隐性的特征。小组合作文化并非通过一些外在形式(如简单的创建组标、组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制定组规)就一定能够形成,只有教师和学生将“合作”的理念真正内化为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行为意识,才能够形成真正的合作文化。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外在形式促进小组合作文化的建设,并且小组合作文化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也具有内隐性,像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具有合作文化的小组,能够使合作学习在进行小组组建、小组讨论及小组评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以“合作”的理念为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即小组合作文化的形成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将“合作”的观念和行为习惯不知不觉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与学习中,从而促进小组成员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文化的结构要素
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小组合作文化有其自身的组织结构和构成要素,小组合作文化的结构分为深层次的观念系统、中层次的制度系统和浅层次的行为系统。该结构相对应的要素即为共享的价值观、合作小组的规范和制度和小组成员的合作行为。
1.共享的价值观
在合作学习中,共享价值观是小组合作成员对哪些行为、目标和政策重要与否、合适与否以及正确与否的信念的共有程度。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而且会影响群体或者组织的行为,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主要表现为小组成员对待合作的态度和信念,是小组文化的重要因素。而作为具有共享性的小组合作文化,共享的价值观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能够帮助小组成员缓解由于不同因素而造成的各种矛盾。共享价值观能够促进合作成员形成对小组目标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并决定进行小组合作的行为方式,如能够促进小组成员积极树立小组目标,科学确立合作成功的标准并制定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案。总的来说,共享的价值观是合作文化的核心,是判断合作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准,能够作为一种隐性力量促进小组合作文化的形成。
2.合作小组的规范和制度
小组合作文化除了在观念层面能对整个小组及小组成员的价值取向起到引导作用,也能够对小组合作成员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所以合作小组的规范和制度是主要的构成要素。在小组合作文化中,作为观念层面的共享价值观是“软性影响”,而合作小组的规范和制度则主要表现为硬性规范。合作小组的规范和制度能够使合作小组在小组组建、合作过程及小组评价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使小组成员在思想或者行动上偏离合作学习的正常轨迹时能够及时得以纠正和规范,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提供制度的保障,从而使合作文化的培育更具有规范性。总的来说,在小组合作文化中,合作学习小组的规范和制度能够对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小组成员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遵守组织的各种行为准则,从而促进合作学习小组健康有序的发展。
3.小组成员的合作行为
小组成员的合作行为虽是合作文化结构中最表层的要素,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合作文化的价值最终需要落实到合作行为的有效性来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小组成员的合作行为主要包括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调控和指导及小组评价活动等。合作行为是小组文化建设的现实写照,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组合作文化的发展状况。合作文化作为一种看不见的隐性力量,无形地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无从直观地了解到合作文化培育的进展,只能通过具体的合作行为来反射小组合作文化的形成与否,或者形成的程度及进展。总的来说,小组合作行为是合作文化中外显的、可感知的文化特征,能够促使小组成员通过反复的合作实践活动,将合作的意识内化为自我意识,加速真正的小组合作文化形成。
以上构成合作文化的三个要素都是以合作的理念为基础的,只有将具有合作性的价值观念、规范和制度及合作行为内化为小组成员的意识和行为模式,才能形成真正的小组合作文化。
(四)小组合作文化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形式
小组合作文化主要是通过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合作学习在小组组建、合作过程、小组评价等活动中贯穿合作的理念并形成一种合作的惯习,主要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合作文化(有形的方面)和隐性合作文化(无形的方面)。
1.显性合作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显性的合作文化作为合作文化中有形的方面,主要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建、合作学习的具体行为及合作学习的各种规则和制度方面进行体现。
在小组组建方面,科学的小组组建是显性的合作文化,能够将合作的意识贯穿在小组组建上,使小组规模、小组成员分配方面能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具体的合作问题进行小组建设,最终使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形成合理的角色分配,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最大效能;在合作学习的具体行为方面,小组合作中的具体合作行为主要包括学生的合作行为和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调控等,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实实在在地进行小组合作产生的有效合作行为是合作文化中有形的方面,有利于克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弊端,能够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合作学习的规则和制度方面,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和制度主要包括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需要遵循的组规(学习、纪律和卫生等方面的规定)及小组评价的制度,能够将合作的理念融入各项规则和制度,使小组的组规设定得更科学合理,并促进合作小组的评价制度更加完善,是显性合作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合作文化有利于激励小组成员取得“人人进步”的效果。
2.隐性合作文化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隐性的合作文化作为合作文化中无形的方面,主要通过形成真正的合作意识、积极互赖的人际关系和小组的凝聚力来进行体现。
在合作意识方面,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具有真正的合作意识是进行有效合作的前提,教师只有具备真正的合作意识,才能够对教学实践中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和调控;学生只有具备真正的合作意识,才能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是合作文化中隐性的表现形式。在积极互赖的关系方面,小组成员之间形成积极互赖的人际关系是隐性合作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利于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形成合理的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促进整个合作小组的和谐发展,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在小组凝聚力方面,小组凝聚力作为隐性的合作文化,有利于促进小组成员形成对合作学习小组的归属感、责任感,加强小组成员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能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小组合作文化建设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在合作学习中占据核心地位。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已经开始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