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我国传统的课堂评价多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程度为标准,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而具体到学科学习,课堂评价十分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只通过纸笔测验等形式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水平,忽视甚至无视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此外,传统的课堂评价利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将所有学生置于同等条件下,接受同样的评价,统一解释评价信息,丝毫不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导致学生重知识学习而轻能力培养,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甚至受到压抑,学习动机被严重扭曲,学习过程成为沉重的负担。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策略之一,要想使其行之有效,培养学生多种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一)常规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根据评价标准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可以将评价方法划分为常规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常规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对比如表7-3所示。

表7-3 常规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对比

通过以上两种评价方式的对比可看出,标准参照评价是将个体的表现与客观标准进行对比,个体只要努力就可能达标。而常规参照评价是将个体与他人的表现进行比较,个体即使非常努力,做得非常好,也仍可能落后于更加努力、做得更好的个体,成为失败者。如果个体经过多次努力却依然获得失败体验,其自我效能感将会严重下降,学习兴趣尽失。然而,合作学习本意并非要区分成功者与失败者,“人人成功”才是合作学习的理念,值得各级各类学校借鉴。

常规参照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督促学生学习,但标准参照评价似乎更加符合合作学习力求人人成功的理念。合作学习中,小组的成败取决于组内每个成员的达标程度,而与其他组的表现无关。这意味着只要小组成员齐心协力、积极努力,小组就能够取得成功。如果多个小组都达到既定的标准,那么他们都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要深入研究这两种评价方式并适时适度运用,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定会不断优化。

(二)个体内差异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人人生而不同,若将能力、认知方式、性别、人格、兴趣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的个体进行同一方面的比较,必然没有可比性,即使在某一方面的比较中分出优劣,也毫无说服力。教育不是要知道谁是最聪明的学生,也不是要划分优等生与后进生,而是要实现每个孩子潜能的最大化发展。

小组成绩分工法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与元认知技能,因此每个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学业水平制定一个分数标准,这个标准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使个体经过努力后获得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每过一段时间,标准就随着学生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而发生变化,促使学生在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中进步。此类制定标准的方法不能将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但对于每个渴望成功、成长的个体来说,此类划分是平等的,充分体现出“人人成功”的合作理念。

(三)评价结果的处理

学校教育中衡量学生学业成就一般采用评分方式,评分有相对评分和绝对评分两种。相对评分是以其他学生的成绩为标准,按照统计学中的常态分布原理,将学生分数按比例分为几个等级,可以使学生从所得等级中看出自己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绝对评分是以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为标准,学生的分数与其他同学的分数不相关,即我们日常评价中的“百分制”,绝对评分简明易懂,却不利于了解某个学生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

除常用的评分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划分标准来报告学生学习的评价结果。有些课程宜采用合格与不合格来评价学生成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是否完成每次作业、作业完成的质量、出勤情况等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书写学生个人鉴定或定期综合评价向家长与学生提供反馈,观察报告与家长会谈也是交流评价关于学生学习、情感、态度、行为等资料的一种方法。

教师应依据学习内容性质、学习方式、学生特点等因素处理学生的评价结果,不应局限于评分这一种处理方式。多种处理方式的综合使用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与归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集中体现了评价者对发现与增进教育教学价值的殷切希望,而关于人类智能多元化的认识,为人们认识和选择教育教学的价值提供了新的依据,也为课堂评价提出了新的目标,即通过多元评价标准衡量学生多方面的进步情况,认可学生在所有领域的成长与发展,进而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改进。我国小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应该抓住评价活动的核心,从改变评价标准入手,建立多元学生成就评价体系,以成就评价带动过程评价,引导整个课堂评价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