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则

一、原则

数学教学中选准、选精学习内容是确保合作学习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的内容选取应该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一)科学性

数学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应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合作学习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符合小学数学的教学规律和内容要求,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掌握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原则,有利于教师以整体系统的目光审视课堂教学问题,以理性的思维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使得教学程序化、合理化和精确化。

(二)现实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里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在学习了“图形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漂亮图案;在学习了“统计”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习小组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等。这些内容的选择都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趣味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六七岁的儿童刚刚跨入学校的大门,对一切都存在好奇心和新鲜感。从心理特点看,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觉与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吸引;从年龄特点看,因他们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例如,8+3=11,那么8+4=(),8+5=(),8+6=(),8+7=(),找一找,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讨论会发现这些加法算式有“递增或递减”的规律。虽然不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然而他们已经发现了这些规律,并且在小组内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非常可贵的。因此,合作学习内容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四)开放性

数学的开放性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由于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好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数学教育者的重视。正因为开放性问题解法多样,结果不唯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样,当学生面对这类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全面,使得问题解决无处着手或进行不下去,即便提出一个解决策略,也可能因为学生思维方式不同、知识背景不同而思路完全不同,甚至产生不同的结论,而他们可能都认为自己的想法很有道理,进而发生争议。这时候,他们迫切需要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平台。为了让别人理解自己,在给别人讲解并不断有其他组员的提问中,他会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而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例如,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内容,教师应提倡学生把个性化的方法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方法是——”“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与同学交流一下。”“你准备向别人推荐哪种方法?”在不断的合作交流和观点的碰撞下,有争议的问题将会越辩越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五)探究性

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数学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另一重要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以前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了问题的结果,而比较忽略问题解决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分析检验、总结概括、整理结论的探究过程,在“再创造”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探究性内容带有很强的综合性,最能体现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小组得到任务后,他们先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必要时还要进行角色分工、任务切割,最后在论证整合各自的结论后提交报告。例如,学了“统计”后,老师设计了“统计某路口1分钟通过的车辆的情况”,由于是播放录像,速度比较快,各种车目不暇接,学生一时统计不下来,这正是教师的设计意图,即让大家想到要寻求合作,这样既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又能很好地感悟集体协作的力量。结果大家分工,有的统计摩托车,有的统计小轿车;写字太慢,就画“一”来表示等,许多办法都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出来了,问题的解决很自然地运用了分类的思想方法。如果需要,还可以把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得合作不断向深层次发展。在这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交技能会得到极大锻炼。

(六)主体性

众所周知,受教育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要解决教学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在数学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主体性原则可被视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内容选择的主导原则。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贯彻教学是建构学习主体的对象化活动的思想,把数学教学的内容看成构建学习主体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最终成为主动驾驭和支配整个世界的主体。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严重丧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的“教”而设计的,学生要适应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成了一种被动活动,而非主动的自主活动;二是学生主体与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的缺失。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展的,在与其他主体的相互作用中成熟和提高。课堂教学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活动主要是学生彼此之间的交往,对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合作教学将小组活动作为教学法的主要组织形式,并给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情境。因为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由活动赋予,并在活动中发展。所以,小组活动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于主体激活状态,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去行动,去实际操作,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因此,在选择合作学习内容时,教师必须考虑到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