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

二、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表述是,以培养公民的基础素质为主,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接受数学课程教育,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总之,义务教育阶段教授的数学课程,是能够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义务教育性,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必然是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充分关注学生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必然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和开端,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揭示了良好数学教育的释义,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的标准,结合数学课程核心理念揭示的内涵,并以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特征等为基础,下面总结并归纳出小学数学学科的特征。

(一)小学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知识的获得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具体活动产生的。因此,数学教学要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弹性发展空间。

(二)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

从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看,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生的生活环境及任何一个活动场所都应该作为数学学习的课堂。学生生活中经历的买卖活动、面积的估计测量都蕴含丰富的数学知识,这些现实、生活化、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知识的丰富性、数学活动的多样性更能够真正帮助学生走进数学,应用数学。

(三)小学数学是大众数学而非精英数学

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注重质量的教育,数学教育的公平性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数学教育界致力追求的目标。自1983年华沙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首次提出“大众数学”的概念后,“为了全体学生的数学”的教育观念对各国数学课程设计产生了积极影响。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学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得每个学生都结合自身需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并获得相对均衡的学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