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情感培养的必要性及概述

一、学生数学情感培养的必要性及概述

(一)情感培养的必要性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教育者逐渐意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更是情感输入的过程。由于一个人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影响,所以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实验表明,愉快喜悦的情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提高学习效率;消极的情感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探究为辅,而且课堂氛围严肃,给人压力。教师在课堂上也一直延续几千年的数学文化传统,重演绎推理,轻归纳总结,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无益处。杨振宁教授在《我的生平》中说道:“我很有幸能够在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里学习和工作,我在中国学到了演绎能力,在美国学到了归纳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生练习,也就是所谓的“题海战术”,但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并没有得到重视;而且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集体合作讨论交流并没有太过于强调。通常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认知方面的能力。这样对于学生的数学情感方面的培养相对较少,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在应付考试,并不是从内心真正的喜爱数学,喜爱学习数学。

据此,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要创造适合的课堂氛围,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种“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数学需要一种公平的环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然而在学校教育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竞争,很多理论都表明片面强调竞争会使学生生活在充满压力的学习氛围中,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没有好处。而合作学习是一种新课程极力提倡的鼓励团队合作的、调节缓和课堂氛围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一起交流合作时的学习热情很高,学生也更热爱学习,自然学习效果也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小组合作是必要的。

从具体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合作交流寓于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这两项目标之中。在问题解决的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中,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在情感与态度目标中则指出:“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可见,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是毫无疑问的,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和他人沟通、交流,因此衍生出合作情绪,这样就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关心和理解他人,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而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新课标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中也已明确指出:“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因此,教师有必要在了解数学情感培养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数学情感的培养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从而为一线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寻找切入点,为培养学生的良好数学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更多努力。

(二)情感教学历史概述

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罗杰斯的情感教育理论经验已经诞生,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还专门设立了情感师范教育,培养善于进行情感教学,能对学生的情感素质施加影响的师资。美国数学课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应该培养数学素养公民”,具体提出五项目标的其中之一是“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在法国,有人提出要建立教育的精神生态学,探讨如何使人的情感方面与理智方面协调发展。苏联十分重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从人的社会本质中,生物本性与社会本性的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情感,从个性精神发展的水平上看待情感的价值,强调理智感、道德感与审美感的统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及一些著名的教育实验,包括情绪理论、情感发展的年龄心理理论等被运用其中。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教育教学理论中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也是非常重视的,他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他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后进生在情感、意志、情绪方面,有“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在学习动机方面,缺乏学习的愿望,求知欲较低;在认知方面,观察力极差,经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还提出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情感在教育中占有更高的地位。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了暗示教学法,而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就是人本主义思想,主要运用人的无意识记忆,将人的情感活动和理智活动统在一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无意识地掌握知识。

在《论语》中,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有“知学”“好学”“乐学”的观点。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且将治学分为“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层次,把“乐学”放在治学的最高境界。所谓“乐学”,是指爱好学习、喜欢学习,在很多方面都反映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情感倾向,还表现了学生感受到的学习乐趣,并在学习中陶醉的行为。“乐学”这一早期的情感教学观点对后来的情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非常尖锐地批评了旧式教育的种种弊端是“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读书死,死读书”。他提出“教学合一”理念,并坚持将“教授法”改成“教学法”。后来,他又提出“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特别要有提问的自由;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他们关在笼子里,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去扩大视野,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把他们的课表填满。他主张将乐学思想与创造性学习结合在一起,使“乐学”这一理论得到进一步深化。陶行知这一丰富的乐学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们正在积极推广的“愉快教育”产生了直接影响。

特级教师李吉林在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提出了“情境教学”这一观点,她在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她认为情感不仅仅是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更应该成为教学本身的一种任务和目的,情境教学要“形真”“情切”“意远”。情境教学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让学生先感受理解知识,然后学会表达运用,或者是边体验感受边让内部语言积极活动。情境教学观点的出现,一方面对传统封闭式教学给予了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又吸取了传统教学的精华,将新观点运用于新时代的教学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闸北八中开展了成功教育的研究。成功教育的观点认为,通过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可以使学生在多方面获得成功,并以此激发其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学习动机、自我开发的潜能,从而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成功教育将激发、形成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改变传统观点中外压式的强制性教育,通过教育来开创学生成功的机会。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的活动方式,能产生更多成功体验,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主动内化教育要求,自我开发内在潜能,主动发展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