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对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二、合作学习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性。社会性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领域,总是根据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观点来看待发展变化。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包括认知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发展,以及行为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时也称作儿童的社会化。社会性强调人的社会特性发展和演变的结果,而社会化强调人的社会特性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合作学习对社会性的影响是通过影响社会化的过程体现的。影响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下面主要从社会认知和社会性交往两个角度加以阐述。

(一)合作学习对小学生社会性认知的影响

所谓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儿童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

如前文所述,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具体的、片面的,向抽象的、较为全面的认识过渡。与此同时,随着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成分的逐渐减少,儿童对他人的认识也逐渐趋于客观和深刻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以下六个趋势:一是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二是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三是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四是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五是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六是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我们知道,认知发展是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前提,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了机能和结构等方面的心理条件,观点采择能力作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更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观点采择,不仅可以预测儿童在自我、同伴、友谊、社会态度等方面的认知发展水平,还能将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不同方面紧密联系,推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合作学习对社会性认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实现的。观点采择,来源于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视角转换”。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观点采择只有短暂的历史,根据有关文献,只有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被广泛使用。在发展心理学的有关文献中,对于这一概念的定义主要有多种,我们采用的定义:所谓观点采择,也称角色采择,是指儿童采用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观点采择最首要的因素是转换思维角度,而后在此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时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自我的特征与他人的特征进行比较,做出准确的推断,进而了解、采纳他人的观点。

合作学习究竟是怎样影响观点采择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前人对观点采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观点采择的本质是对他人观点的推理,那么儿童的观点采择水平是不是由其智力水平决定,关乎智力与儿童观点采择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与智商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在0.20~0.40,有的研究则发现二者之间无相关关系。鲁宾(Rubin)发现,儿童的智商与六种观点采择作业之间的相关在学前期最高(0.39),在小学五年级最低(0.10)。鲁宾还发现,儿童的观点采择与实际年龄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0~0.78。因此,我们从儿童观点采择与实际年龄的相关高于与智商的相关推断,社会生活经验与儿童观点采择有密切关系。具体而言,人的社会经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的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等。在这里,我们主要从角色扮演和解决冲突两个角度阐发观点。

合作学习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使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力得到提高。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和角色扮演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呈负相关,即增强角色扮演的社会交往将降低儿童的自我中心程度。自我中心能够通过同伴间口头传递的不同信息加以克服。为了与他人合作,个体必须有理解别人见解的能力,并懂得别人所处的情境。没有这种角色的选取和关注他人的能力,个体进行积极社会活动的范围将大为受限。

合作学习中,由于“个人责任”的存在,使每个儿童扮演相应的角色,并且这种角色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更替,为了得到组内成员的奖励及小组整体的荣誉,每个组员都努力地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孩子必须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观点(角度)出发,而不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即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这样可发展儿童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随着扮演角色的增多,儿童掌握的他人的观点也逐渐增多,从而促进其观点采择水平的提高。并且由于组员之间的平等性存在,使得“去自我中心”的过程显得和谐自然,有助于儿童身心的成长。

合作学习还可以从解决冲突的角度提高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儿童间的冲突是比较频繁的,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些冲突构成了其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契机。因为冲突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观点或意见的不一致,这时最好让儿童自己解决而不要成人干预或者撤销成人对同伴冲突的干预。儿童要想解决冲突,必须反省自己,重新考虑他人的观点,必要时做出让步,最后使彼此观点协调起来,平息争执。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小组成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由于没有权威的出现,这种辩论显得更有意义,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提升小组成绩的同时提高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难能可贵的是,这个过程是均衡自然发展的,每个个体在辩论后可以从整体上分析问题,而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们认识到各方面的高度协调才能使整体的利益最大化。这在儿童观点采择的训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既学会了分角度,又学会了统一观点。

(二)合作学习对小学生社会性交往的影响

合作学习对社会性交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同伴关系实现的。观点采择能力和同伴关系有密切的关系,观点采择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同伴关系的好坏。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性质却与幼儿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随着小学儿童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各种文化中,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仅次于亲子关系。研究认为,亲子关系的心理功能主要在于发展儿童的情感信赖及自我信任,形成心理安全感,而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的功能则在于发展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塑造儿童的自我概念和满足儿童正常的心理需要。

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是交往的产物。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帮助儿童发展了社会角色转换能力。在儿童交往的早期,由于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的思维还处于自我中心主义,往往从自己的主观观点、感情来揣度别人的内心活动和需要,很难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体验别人的感情,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儿童在交往中处处碰壁。但随着交往经验的积累,他们很快便发现,这种交往方式是行不通的。于是,个体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在内部与他人的观点进行交流,想象、体验他人的观点,并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这就保证了社会认知的逐渐客观化,使个体能够准确地判断社会情境,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做出有效的预测,进而做出合适的举动。

约翰逊(Johnson)认为,个体与同伴相互作用时,他们可从对方身上直接学到一些从成人身上学不到的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在互相作用中,个体认同朋友具有的令人羡慕的能力并模仿彼此的行为。通过提供榜样、强化和直接学习,同伴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态度及观点。个体常常缺乏获得成功所需的忍耐力。随着个体的成长和进入社会,他们考虑的不是暂时的自身需求,而是获得成功所需的长期忍耐力。同伴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期望、指导和强化,攻击性的冲击就是一个例子。同伴的相互作用包括在剧烈的运动中学会有效的攻击行为,并建立调节攻击行为的机制。

同伴关系对于社会性发展如此重要,那么合作学习又是怎样影响同伴关系的呢?研究发现,同伴比任何其他社会因素更能影响学生对教育的渴望。同样,事业的热忱也受同伴的影响。在教学中,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学习可使同伴的关系成为有意义的互依。合作学习时,学生体验到归属感、接纳、支持和关怀,学习并实践保持互依关系所需的社会技巧和社会角色。

通过反复的合作体验,学生可以发展出一种社会敏感性,感知到他人期望的行为及达到这种期望所需的实际技巧。通过使个体适当地对社会行为承担责任,可以影响他们的内在价值观和自我控制。各种价值观是通过从属于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关系而被了解和内化的。信任他人、从多个角度看待情境和问题的能力、对生活的方向和目的有意义的认识、对他人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及对个人身份的整体的一致的意识,这些健康的、整体协调的社会性发展都是通过与他人长期合作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诚然,影响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交往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观点采择能力和同伴关系是影响两者的本源性的因素。由此可见,我们看到的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影响这两个因素进而影响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我们知道,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自主的环境,儿童在其中体验到归属感、支持和关怀,发展了他们的角色意识,使他们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思考。所以,合作学习对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