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策略

二、美国小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策略

提到“策略”一词,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指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教学方面,术语“策略”指的是思想要达到预期效果的一整套教学行为。综合起来,这里的美国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策略指的就是本着构建合作学习模式的原则,如民主化原则、互信原则等,为达到有效合作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做法。

(一)让学生运用多种能力

一个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猜测、假设、记录资料、处理活动材料、构建模式、角色扮演、写简短报告的活动,比一个只需学生读课文中的一段材料、回答一些问题的活动要成功得多。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能力,势必会促进学生更为全面的发展与进步,对于改善和调整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训练思维的敏捷严密、语言表达的精准高效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这样需要多能力的合作更为有趣。当学生参与的合作任务需要多种不同的能力时,具备不同能力的学生在小组中做出贡献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因为没有一个人拥有所需要的全部能力。每个人都拥有所需的部分能力。小组中的高能力者和低能力者的差距会有所缩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当发现某个低能力学生对小组工作做出贡献时,及时的肯定性评论会提高低能力者的小组合作参与积极性,进而努力达到促进小组成员对合作的平等参与。

(二)确定听到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声音

在小组活动中,似乎总有一些学生处于控制和左右小组讨论的支配地位,而另一些学生好像是可有可无的附和者,甚至可以无声无息地被遗忘。绝对的平等参与在小组活动中是不存在的,但是鼓励学生平等参与,“强制”一些学生闭上嘴巴去倾听另一些处于低地位的小组成员观点是顺利、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可以利用给学生在集体中编号的方法来确保听到那些可能低地位学生的声音。当学生在小组中经过共同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且保证学生每人都能理解、阐述共同活动的结果时,教师可以使用号码随意点到学生,这样,所有的学生无论能力与原有成绩,被要求进行解释的可能性均等,既有助于教师避免采用与对能力等知觉有关的提问模式,又有效地减少了合作小组中的地位问题,学生分享均等的机会,合作的动机提高,责任感也提高。类似的合作结构还有很多,如卡甘的发言卡、转圈、三步访谈等。

(三)让小组中的每名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个成员在能力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实践中,合作小组内总有一些试图搭便车不劳而获的偷懒者,他们影响积极贡献者的士气,也在客观上使这些同伴失去了获得别人观点的机会。所以,合作学习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担任特定的角色、接受随机提问、展示组内活动成果、参加需要综合每个学生测验成绩来评价小组活动的个体独立测验,以体现个人价值和利用群体压力的原则,促进所有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取得实质的进步。

(四)鼓励不断超越自我成为小组活动的“专家”

学生掌握学习任务的一部分,不同小组中负责完成同一任务的学生集中组成一个个“专家组”,共同学习和研究所承担的任务并熟练掌握。“专家们”在学会后返回各自小组,分别将掌握的内容教给同伴。循环此做法,所有成员完成对全部学习任务的全面掌握。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经典著作《偏见的本质》中曾经写道:“为了在不同群体之间进行系统以减少偏见,人员一定要身份地位平等(由社会认可),并寻求同一目标,以达到对共同兴趣和共同人性的感知。”可见。上述策略鼓励不同能力的学生为小组承担平等的责任,进而超越自我。

课堂合作学习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的实效就是合作成功的关键,而异质分组是合作学习小组分组的原则,在异质小组中,能激发学生更多、更深刻的见解与观点,但组内成员在学业成绩、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种族等方面的差异,极有可能在小组中造成组员之间的地位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对小组及其成员是不利的,小组的整体工作质量会受到消极影响。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或减少异质带来的地位不平等、机会不均等,让每个成员主动地、积极地、平等地、尽责地参与合作是实施上述策略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