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动机概述
动机是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在许多有关动机的文献中,心理学家们往往用“动机作用”这一术语来描述个体发出的能量和冲动,指引行为朝向某一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种种内部状态和过程。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正如奥苏伯尔所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在强调动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本身就是下一步学习的动机。奥苏伯尔和斯金纳都一致认为,就学校而言,动机的问题不是“传递”动机之事,而是安排好学习与研究的条件,使之起强化作用的问题。
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尤古罗格卢和华尔伯格考察了大量关于动机与成就关系的研究报告,分析了其中232项动机测量和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其中98%是正相关。该调查的覆盖面为1—12年级的学生共63.7万人,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这一相关表明,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有的研究发现,成就动机强的被试较之成就动机弱的被试更能坚持学习,学习更有成效。
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一般来说,并不是直接地卷入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也不是通过同化机制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犹如“催化剂”产生间接增强与促进的效果。不少心理学家认为,中等程度学习动机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
学习动机的分类很多,奥苏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他认为,学生所有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这三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当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三种成分在个体身上的比重会有所改变。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远不是天生的,主要是获得的,也有赖于特定的学习经验。在有意义的学习中,认知内驱力可能是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知识的实际获得)是由于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把成就看成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从另一方面说,失败对自尊是一种威胁,因而也能促使学生在学业上做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具有以下这样三个条件:其一,学生与长者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其二,学生从长者方面博得的赞许或认可(如被长者视为可爱的、聪明的、有发展前途的人,而且受到种种优惠的待遇)中将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所谓派生地位,不是由个体本身的成就水平决定的,而是从他所自居和效仿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不断给予的赞许或认可中引申出来的。其三,享受这种派生地位乐趣的人,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包括对学业成就方面的一些标准和期望),借以获得并保持长者的赞许,这种赞许往往使一个人的地位更确定、更巩固。他认为,这三个部分的不同比重通常随着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的成员地位、种族起源及人格结构等因素而定。学习动机是分层次、成系统的。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往往决定或支配着儿童的学习活动,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经研究发现,儿童的年级越低,动机越具体,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在小学阶段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表扬、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