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历程及背景
合作学习的实践在世界范围内有丰富而漫长的历史。美国合作学习的实践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期。在美国教育改革史上,合作学习曾作为促进当时教育目标的主流教学策略,得到过大力的提倡与广泛的使用。
(一)引入时期:19世纪初期
兰卡斯特和贝尔在英国学校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学习小组实践,并于1806年在纽约开设了一所兰卡斯特学校,合作学习的思想由此传入美国。此时期的美国,虽然独立战争为其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殖民历史的遗迹使美国教育的发展非常缓慢,直至第二次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国内政治稳定,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真正独立发展,美国带有浓厚殖民和宗教色彩的教育制度与国家发展需要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在这一时期,美国掀起了以建立世俗化公立学校体系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要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行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在美国公立运动时期,合作学习的实践就很受重视。
(二)成长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在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帕克成为最成功的合作学习的倡导者,凭借他对合作学习的狂热、理念、实践和对自由、民主与个性化的热爱,帕克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公立学校担任校长期间,他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主导了美国当时的教育,直至世纪之交。杜威继帕克之后,将合作学习作为著名的教学方法的一部分,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力推广。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公立学校中越来越强调竞争,因为美国当时正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整个社会弥漫着激烈的竞争气息,杜威等教育家的实用主义思想迅速传播,导致这个时期的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对美国建立更加开明和实用的公共教育制度的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学校教育中,过分不恰当地强调的竞争,使学生之间彼此冲突,矛盾激化,也是这次改革受到批评的缘故。
(三)兴起发展时期:20世纪60至80年代
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给美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第二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要求加强美国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以数学、自然科学、外国语为核心的学科教学,强调培养科学精英人才。于是,一系列以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心理学、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布卢姆的掌握学习为基础的教育改革与实验相继开始,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尽管这些理论和方法对美国的改革做出了贡献,但是,美国的基础教育质量仍然差强人意,学生中至少有一半学习不努力并且成绩不佳。同时,质疑竞争学习的声音越来越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呼吁“用合作代替竞争”“用协同努力代替个人单干”提出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加上美国国内反种族隔离的浪潮风起云涌,合作学习迅速兴起。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兄弟在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研究中心致力于对合作学习的理论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将有效的合作学习理论进行应用研究,为学校提供一系列可操作的具体策略和程序。20世纪70年代,小组游戏竞赛法、合作小组调查法、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小组辅助教学法、协同合作程序法、拼图法等相继问世。斯莱文博士于1976年开发合作学习课程,1978年卡甘继续进行关于儿童合作的研究。
(四)成熟时期:20世纪90年代起
直至20世纪80年代,合作学习的实践开发日臻成熟,许多合作脚本如卡甘的合作学习结构法出现并被使用到中小学课堂。这个时期,美国又进行了一次基础教育改革,人称“三次浪潮”的第二阶段(1986—1989年)的改革,强调帮助学习处于不利境地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甘于平庸,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成就感,厌倦学习、敌视学校。这一阶段的改革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发挥自身和同伴学习优势的合作学习,进一步受到人们的青睐。合作学习强调人际交往互动,在交往中,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后四种(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才能满足。同样,格拉塞提出的人的归属、影响力需要,也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得以实现。另外,随着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社会交往技能越来越重要,而且这种并非天生的技能需要在学校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一并习得,尤其是小群体内的交往更有利于此项技能的有效掌握。随着冲突解决和同伴调解方案又出现在合作学习的课堂,到了20世纪90年代,合作学习在教师队伍中受到普遍欢迎。美国的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有大约79%的小学教师和62%的中学教师经常使用合作学习这一方法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