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质粒的结构

一、Ti质粒的结构

Ti质粒存在于能够引起植物形成冠瘿瘤的土壤农癌杆菌中。这种肿瘤的形成是由Ti质粒决定的,故称为诱导肿瘤的质粒,简称Ti质粒。

在Ti质粒诱导的肿瘤细胞中,具有大量的不正常的氨基酸类物质——冠瘿碱,这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碱性氨基酸衍生物,由Ti质粒DNA编码。正常植物细胞不能合成和利用冠瘿碱,而土壤农癌杆菌能够选择性地利用这类化合物作为自己唯一的能源、碳源和氮源。根据冠瘿瘤合成的冠瘿碱种类,Ti质粒可分为章鱼碱、农杆碱、农杆菌素和琥珀碱4种不同类型。

Ti质粒为环状双链DNA,相对分子质量为1.2×108,片段大小为200~250 kb。Ti质粒可分为4个区:①T-DNA区(transfer-DNA region),Ti质粒中能转移到植物细胞内的区域,是Ti质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来源的菌株,T-DNA的长度为12~24 kb。T-DNA区所携带的基因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决定肿瘤的形成和形态,二是控制冠瘿碱的合成。这也是Ti质粒的主要功能,说明T-DNA是Ti质粒的核心区段。在T-DNA左右边界各有一个长为25 bp的重复序列,在不同的Ti质粒上高度保守,其中14 bp是完全保守的,分10 bp(CAGGAATATAT)和4 bp(GTAA)不连续的两组。左右两个边界序列对于T-DNA的转移和整合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右边界序列的缺失或突变,可导致T-DNA的转移功能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引发植物产生肿瘤的基因(Onc)都在T-DNA区域。只要保留T-DNA边界序列,虽然中间Onc等序列被替换,T-DNA区仍可转移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去。因此,将外源DNA片段插入到T-DNA区域的一定位点,就可以利用T-DNA的转移特性,将基因导入植物的基因组,达到转基因的目的。②毒性区(virulence region,vir),位于T-DNA区的上游的一个30~40 kb的区域内,该区段编码的基因虽然并不整合进植物基因组,但其表达产物可激活T-DNA向植物细胞的转移,这一区域也称为致病区。③接合转移区(region encoding conjucations,con),该区含有与农杆菌之间接合转移有关的基因(tra),这些基因受宿主细胞合成的冠瘿碱激活,使Ti质粒在细菌之间转移。④复制起始区(origin of replication,ori),调控质粒的自我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