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限制性内切酶

一、限制性内切酶

1.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

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识别双链DNA内部特定核苷酸序列的DNA水解酶。它们以内切的方式水解DNA,产生5′-P和3′-OH末端。那么其中的“限制性”又是什么意思呢?对于限制性内切酶的研究还要追溯到20世纪中期。

在1952—1953年,Luria、Bertani与他们各自的团队在研究噬菌体时,发现了宿主控制性现象。瑞士人Arber的团队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发现,噬菌体在入侵时,其DNA被降解掉,而宿主自身的DNA并不降解。因此,他们提出了限制—修饰(R-M)假说。限制修饰系统是存在于细菌等一些原核生物体内,可保护自身免于外来DNA(如噬菌体)侵入的一个系统,包括限制和修饰两个方面的作用。限制是指细菌的限制性核酸酶对入侵DNA的降解作用,这就限制了外源DNA侵入造成的危害。修饰是指细菌的修饰酶对自身DNA碱基分子的甲基化等化学修饰作用,经修饰酶修饰后的DNA分子可免遭细菌限制酶的降解作用。“限制”是对入侵DNA的防御,而“修饰”是对自身DNA分子的保护。Arber发现了具有“限制”功能的切割酶,也就是限制性内切酶,这种酶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因工程的研究中,Arber也因此获得了197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限制性内切酶的类型和命名

限制性内切酶主要有三种类型:Ⅰ型限制性内切酶为复合功能酶,具有限制和修饰两种功能,但在DNA链上切点识别特异性差,没有固定的切割位点,不产生特异性片段;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切点识别特异性强,识别序列和切割序列一致,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操作;Ⅲ型限制性内切酶与I型相似,但Ⅲ型酶有特异性的切割位点。I型和Ⅲ型酶在基因工程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不大,通常所说的限制性内切酶都是指Ⅱ型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