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特征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及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与此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诸如:教育理念滞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课程内容过于“繁、难、偏、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过多地强调统一;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并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所以有必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核心课程,语文课程改革还有其特定的学科背景。

其一,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及社会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十分重要和特殊。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学好其他各学科的基本保证。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还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培养高尚人格等社会责任。

其二,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界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也确实不小,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因此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乃至尖锐批评。1997年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引发了一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涉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理念、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各个方面,比较全面、深刻,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语文界产生了极大的震动,甚至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并直接推动了本次语文课程的改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推行“素质教育”,我国于1999年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正式启动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出台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2007年全国普通高中全部参加新课程实验。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又进行了修订。

可见,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特征具有以下几点:

(1)不可逆转。原有的语文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已经被打破,比如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与课改之前相比都有了显著的不同。并且语文课程改革走到这一步,不可能停下来,更不可能走回头路了。

(2)由统一走向分化。以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研员、教师)为例,改革之初大家在思想理念和实践模式等方面都是高度统一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实践为基础,开始逐渐走向分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3)进程不一,差距明显。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地方的课程改革推行得较为顺利,成效明显,比如经济文教比较发达的地区、城市学校、知名学校;有些地方的课程改革基本上只是一句空话,大多处于停滞状态,比如经济文教欠发达的地区、乡镇学校、普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