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和依据,所以语文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从教材的角度分析处理。
(一)熟悉教材体系
语文教材的体系是深寓于表面上互不联系的单篇文章或单元组合之中的,认识和掌握有一定难度,因此,能否准确把握教材体系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无论使用哪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熟悉它的教材体系,即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只有全面熟悉教材,教学设计时才能够整合内容、目标明确、前后照应。
(二)掌握单元信息
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形式是单元组合,因此,要在熟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对课文所处的单元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分析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从板块属性来看,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三大板块来建立整体框架的,本单元属于人和自然这一板块,具体来说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文学审美的层次。从体裁类别来看,本单元课文中写景抒情散文居多。这与八年级的写人叙事类散文和九年级的议论哲理类散文形成了层次梯度,从重语言品尝到重选材写法再到重探究反思,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应该说本单元是真正学习散文的起点,是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发端。
其次,通过“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主题和教学要求。从单元提示可以看出,本单元的主题是“缤纷四季、感受自然”。几篇课文均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因此在教学中要求以朗读感受为主,辅以摘抄方法,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品味精彩语句、初步赏析文学作品。
最后,确定每篇课文的课时安排。从课时安排来看,《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名家精品,放在单元前头并作为三课时的重点讲读篇目;而《夏感》和《秋天》则被作为一课时的自读课文放在中间;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则以四课时的重任作为单元重点紧随其后。
(三)解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
“文本”就是指包含丰富教学信息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教学中的“文本”呈现形式,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如一篇课文、一段文字或一句话,也可以是课文中的有关插图。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有自己的感悟、体验,才能引领学生去感悟、体验,才能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文本解读是否精准直接决定教学的成败。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备课的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已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所以教师要踏踏实实地细读文本,并对文本进行加工,将文本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1.三重身份解读文本
教师解读文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一,教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学习而进行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自己要读懂,还要考虑如何让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读懂;
其二,教师要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因此,教师应以三重身份去解读文本。
首先,教师要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阅读文本,最好暂时忘记教师身份、教学任务,而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放松地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并总结自己的个性化体会;
其次,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去阅读文本,揣摩学生可能会读到哪个层面、会产生哪些感受体验、会存在哪些阅读障碍;
最后,以教师的身份阅读文本,结合单元提示、课文特点、思考练习等信息,通过精简、补充、调整、联系等方式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
2.细读文本
建议教师结合三重身份,按照以下步骤来细读文本:
第一步初读课文,掌握全貌,疏通文字;
第二步逐节细读,理解内容,抓好重点词句;
第三步划分大段,理清思路和布局谋篇;
第四步统观全文,了解意图,抓住中心;
第五步结合实际,确定重难点;
第六步整理自己个性化阅读的感受和体验。
在这六个步骤中,有两件事必须要做而又常常被忽略。
第一,要备读课文。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反复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时,教师备读课文也是为了正确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做好课后练习的答案。许多课后练习等于是在提示教学重难点,甚至经过整理可以形成一个教学提纲。有了正确的答案以后,教师才能够在为学生解答时,及时肯定他们正确的方面,指出他们不足的地方,启发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探索,才能够作出正确的小结和归纳;开放性题目更要精心预备学生可能的提问。
(四)整合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说,我们应该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对于一篇课文而言,可整合的教学资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如作家、文本的相关创作资料;
二是与文本相关的评论,如常与文本相比较的其他文本,由文本作品改编的影视、戏剧、戏曲等,与文本相关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
三是与文本教学相关的资料,如教师参考书、优秀教学设计、课件、教学视频,以及其他资源、学情、教学设施等。
在整合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
(1)以教材、教参为主,但要突破限制,弥补缺陷;
(2)注意资源的筛取、选用;
(3)因时因地因人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