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类文体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多角度解读诗歌
对于学生来说,诗歌的理解与领悟其实并不难。他们的纯真、青春、浪漫与诗歌的特质吻合,他们是“本能的缪斯”,他们的心灵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弥漫着诗性的光辉。所以,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拂去他们身上的“老成”“世故”,唤起他们对诗、对诗的精神的真诚的期待,引起他们对诗的兴趣。下面我们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来赏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诗歌,与舒婷的人生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舒婷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中毕业以后在“上山下乡”洪流中插队到闽西山区,直到1972年才得以回城当工人。本诗很好地传达出渴望光明与美好的一代人的心声。全诗共四节,前两节诗人运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飞天袖间”“花朵”等意象,形象地写出了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的状态,表达出诗人深沉悲痛的心情。后两节诗人通过一组“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意象,形象地描绘了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奋起的状态,流露出经历挫折的一代青年愿意用自己的血汗去换取祖国富饶、荣光、自由的心声。在品读本诗时,可以关注诗人新颖别致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是常见的,却很少有人会选用的,而且诗人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概括出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过程,也表达出经历那个特殊年代的青年人独有的心声。并且这首诗歌的意象数量在各小节中的分配也是很有讲究的,不仅在乐感上构成一种回旋往复的效果。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意象比较多,如“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花朵”“起跑线”“黎明”等,并且这些意象还带着修饰语。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有些意象很容易理解,但有些需要老师的适当点拨,比如“花朵”等。关键还需要通过理解这些意象来明白诗人的心声。教课中切忌把对祖国的热爱变成空洞的说教,要结合诗人的背景真正体会经历那个特殊年代的青年对祖国深沉的爱。带着一份真诚的心去阅读,才能深入阅读的深处。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舒婷这段时代烙印鲜明的爱国情怀展开理性解读,鼓励多元解读,但不必过于牵强,应根据课本的具体生成而定。
(二)对诗中语言细节的深味细品
细品有深味的词,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细节之中蕴含的魅力是无穷尽的。下面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部分词语为例: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对于这个问题曾有很多学者做过深入的研究,提出过独到的见解。有人认为:“诗人在表现土地的意象与主题时,诗人所使用的灰紫、黄的色调与暗淡的光,使现实的苦难更见沉凝。”有从色彩学的角度认为诗人“用象征‘忧郁’‘悲哀’更两倍的悒悒不快的紫色来形容命运悲惨的大堰河的灵魂是最生动最恰当、最富感情色彩的”。他们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认为紫色是一种抑郁、暗淡的色彩,这里用紫色主要是为了烘托大堰河身世的悲凉。但是从这一小节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来看,诗人是在表达一种强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过于抑郁的色调与这种感情的抒发显然是不相宜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紫色是带有贬义的色彩,从《论语·阳货》孔子“恶紫之夺朱也”,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就“恶紫”,到现在说某人“红得发紫”都是对紫色带有贬斥之意的。但由此来推断“紫色灵魂”的含义是不够的。在由海洋向内陆推进发展的西方社会的文化观念中,海洋深处呈现出的深紫色被认为是最神秘、最高贵的色彩。英语中紫色是皇室或皇族之家的代表,披紫袍是最高荣誉的象征。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布朗宁在《失去的领导者》中曾写道“破衣——只要他们是紫色的,他也会穿上而骄傲。”西方人对紫色的崇拜类似于中国人对黄色的崇拜,黄色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专用色,黄袍加身象征着最高权威,黄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也就成为最高贵的色彩。
因此,这里的黄土也不应仅仅理解成对土地颜色的实写,它是有其象征意义的。对于同时受到东西文化、艺术影响的诗人艾青,在这里使用东方和西方文化中最高贵的两种色彩来描绘大堰河这样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以此来热烈歌颂她那高贵的灵魂。其实《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中,就有多处是用富于色彩的语言来表达情感的。
艾青自己说:“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字的绘画。”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也说:“情感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色彩。”就连余秋雨先生都说先秦诸子是有颜色的,“墨子的颜色,是属于中国的纯粹的黑色。墨子的哲学就是一种高贵的黑色哲学。如果说庄子的颜色是蔚蓝中的银灰;那么老子悠远的素白,就像天山的雪峰;孔子同我们的皮肤和土地相连,是正派的赭黄;韩非子是暗红,其中耀动着某种金铜的颜色……诸子百家的每一学派都在中国人的心头输入了一种对应的心理色调,每个人都可以调出各自不同的精神板块,这是诸子百家的深刻所在”。
(三)用情来解情
诗是主情的文学,情是诗的灵魂和内核。优秀诗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情绪真挚而热烈,它比其他文学体裁更能直接地表达人内心的这种情感冲动。华兹华斯曾经在他的《抒情歌谣集》序中说道:“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积累起来的情感。”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情感的殿堂呢?
1.教师课堂上情绪要饱满,带着诗情走进作品
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情绪影响很大,教师激情昂扬,学生也跟着精神抖擞;教师疲劳倦怠,学生也会无精打采。据闻一多的长孙闻黎明先生讲,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闻一多在讲唐诗这门课的时候,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他会把上午的课换到晚上。七点多钟室外月上柳梢,室内电灯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地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试想有这样一位老师带着我们学诗,什么样的学生能不喜欢听课,能不喜欢读诗呢?
2.教师对诗歌情感的感受与理解要到位
诗歌是主情的,但是情分好多种,不是所有的诗都是用热烈、昂扬这一种感情来诠释的。教师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要与诗歌作者所传递的感情相一致。如果一个老师慢条斯理地讲《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平淡如水地讲《黄河颂》,即使对诗歌内容分析得再到位,这样的教学也是不成功的。
3.教师解读诗歌的语言要准确、生动、鲜明
老舍先生曾说:“教师的语言既要有意思,又要有响声,还要有光彩。”虽然不管讲授什么体裁的课文,教师都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但诗歌类文体教学对教师教学用语的要求则更高。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缺乏美感,没有吸引力,会在很大程度上消磨学生对现代诗歌和教师的期待,久而久之一定会令学生厌倦。教师不能用自己呆板的、枯燥的、干瘪的、毫无韵味的教学语言,去解释诗歌中活泼的、丰满的、灵动的、鲜艳的语言,否则是对诗歌的亵渎。
(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诵读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讲道“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情感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诗歌教学重在诵读,诵读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将诗歌中的情感用心揣摩,用声表达。现代诗歌的美必须通过诵读才能得到更加有力和细致的表现。
1.放开束缚倾情投入
在我们做的调查中有69.2%的学生表示,对现代诗歌的朗读比较感兴趣,但是不好意思读。尤其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渴望展现自己却又羞于表达,他们想证明自己却又畏于出错,他们想独树一帜却又有从众心理。教师要小心翼翼地拭去学生心中诗意之上的灰尘,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心理定式,端正学生的朗读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朗读是一种视听享受和锻炼。
让学生放下心理上的束缚,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声情并茂地高水平范读。教师不能感动自己,又怎么能感动学生?如果一个教师都没有带着情感走进诗歌教学的课堂,又怎么能指望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情感?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诱发其朗读欲望和潜能的氛围,教师范读是对学生心智的启迪,能给予学生情感的陶冶,教师通过范读将诗歌中的情感用最直接、最强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现代诗歌在诵读中的生命力。让学生用对美的渴望战胜他们的怯懦和羞愧,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让更多的学生敢读、愿意读。
2.掌握方法读出水平
朗读光有情感是不够的,还要掌握方法,才能读出水平。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光要动口,更要动脑。光重视学生的朗读感受是不够的,还要对学生的朗读有所指导,在不断地指导和练习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感悟分析能力,逐渐培养学生自己处理现代诗歌诵读的能力。
(1)情感和语气。首先要把握情感基调,如:《祖国啊,我的母亲》情感基调是光明的、向往美好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情感基调是悲痛绝望。其次在把握好情感基调的基础上读出全诗情感的起伏变化,体味诗歌的内在节奏。再如《沁园春·雪》情绪激昂,气势磅礴。但朗读时不能把力气一用到底,上下两段的结尾分别是诗歌的两个大高潮,朗读时要注意为高潮部分蓄势。体现全诗的情感变化,要注意情感的蓄势与释放。
(2)节奏与停顿。朱自清先生说:“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诗歌的节奏表现出来,诵读时要把握诗歌的整体节奏,通常情况下在诵读时容易过急,要将整体节奏放慢。根据每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节奏也有所差别,比如《祖国啊,我的母亲》的节奏是比较激昂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相对来说是紧凑的。
但是,只重视停顿和断句是不够的,情感与形式是统一的,没有感情的体会和把握,只是会停、连是没用的。初中阶段的低年级可以通过停、连引导学生感受散文与诗歌在朗诵上的区别,但对于中学生,完全可以带领他们用情感解构诗歌。
(3)重音。诗歌情感的高低起伏体现与重音是分不开的,每一句诗歌都会有思想情感的重点部分,这样的部分要通过重音来突出其表达的浓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节选)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叶圣陶先生说:“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诵读要贯穿现代诗歌教学的始终,以读悟情,以情带读。正如朱熹所说:“涵泳玩索,久之当自有见。”
课堂诵读形式虽然比较灵活,但读前没有要求,读的过程中没有指导,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就不够具体。但课堂诵读不能盲目进行,为了提高诵读的有效率,可以为每一遍诵读确定一个目标,例如: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疏通字意;第二遍读,要掌握大意,把握情感;第三遍读,要处理细节,读出变化;第四遍读,要融入诗境读出自己。通过反复的诵读,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教师的主导力量,使学生由浅入深,完成对诗歌由表及里的解读。
教师要给予学生朗读具体的指导,教师的评价语言不能仅停留在“读得真好”“读得不错”这样无实际效力的评价层面。虽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有助于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但这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没有实际帮助。教师哪怕仅对学生朗读的情感、声调、停顿等其中一个方面进行简短评价,对学生也是有价值的。
教师针对学生朗读的最大问题加以剖析指导,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不吝惜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在反思和自我总结中,达到对诗歌更深层次的解读,将诗中的景读得活灵活现,将人读得有血有肉,将情读得真挚感人。
(五)避免对诗歌做过细的肢解和分析
诗歌本身是一个非常直观的东西,是一个由词语组成的诗性流动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上叠加太多的理论,本身就是对诗歌的一种中伤。即便是较长篇目的古代歌行诗或现代新诗,也没有必要在词句和技法上过分纠缠。就如舒婷在听完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分析她的《致橡树》后所说的那样,老师的讲解“像一把手术刀,把我的诗弄得支离破碎”,“把我剁成肉酱,包成了各种各样的饺子,喂给了学生”。为什么诗人会这样来嘲讽讲课的老师呢?那是因为诗人写诗往往一气呵成,中间并没有太多考虑,而老师们(或者是评论家)非要说成有这样的讲究、那样的雕琢,这不是“包饺子”,是什么呢?诗歌教学追求诗味洋溢,最忌追问僵死的意义,要避免“过度阐释”、过多的意义解析,否则诗意便荡然无存。诗歌本身就是一首无谱的音乐,它是不能被拆开的。把诗歌肢解就是诗歌的死亡。同时,诗歌的教学在于让孩子们自己体会诗歌本质的东西,而不应该由老师来分析字词、主题思想、写作目的等,那样也就是诗人的死亡。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可以称为“识其体”;读懂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可以称为“感其情”;用诗歌来指导学习、指导生活,可以称为“用其事”。三个层面的活动互相储存互相促进,形成诗歌教学的主要流程。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可以有许多变化,原则是“三多三少”,即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诗歌教学有层次之分。对于跟诗歌绝缘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唤起他对诗的热爱,让他开始喜欢诗歌,亲近诗歌,就算有意义;对于在诗歌门外徘徊者,教师要提供最基本的解读的钥匙,领他们入门;对于已经大致能欣赏者,要带着他们深入诗歌内部体味其间幽微深邃的情意与思想。不同起点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提高,这就是教学的意义。诗歌教学没有定法,品味词语、诵读吟唱、体贴人情、想象联想、静默涵泳皆可,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一首好的诗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歌本身,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诗歌可以让他们活得更浪漫、更多情、更唯美,可以帮他们找到一份物质世界之外的人的精神的存在。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人生是苦难的,人生充满劳绩,但我们仍要诗意地栖居。”感谢诗歌,可以让我们永怀希望和梦想!希望教师把每一节诗歌课上好,因为一堂好课,本身就是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