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理解写作教学的功能
如果问初中语文教学中哪一个部分是最让老师和学生头疼的,那必定是写作了。可以说,写作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如果说基础知识、阅读鉴赏可以通过机械性的强化得到提升,写作的教学方法却总是难以把握,没有“立竿见影”的“疗效”。因为写作能力是对一个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考量。教师如何教好写作,学生如何学好写作,并不是单方面“一厢情愿”的努力便可达成,一定要经历一个反复、渐进的过程。
所以,当前有些人觉得写作教学没有用,写作教学教不出作家。这其实是把一般写作活动与课堂里的写作教学活动混淆了。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写作活动有其不可教的一面,因为写作活动是很具个性化的创作活动,它与艺术创造有相通之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抒发独特的内心感受,进行自然的、个性的表达,因此,同样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的表达水平会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越是到了文学创作层面,这种个性特质越显珍贵。从这个角度上说,写作活动的确有不可教的一面。
其次,写作需要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这些能力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和长期练笔才能获得。有人统计,一个普通人的文字表达能力若要达到发表水准,一般要有写100万字以上废稿的练笔过程。比如:我们看曹雪芹的《红楼梦》,觉得他的文字已经精练到炉火纯青的水平,这种水准的获得,不过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自然结果。我们可以算一下,就算曹雪芹只写了前80回,他每增删一次,就意味着把六七十万的文稿重新转抄、修改一遍,那么加起来,曹雪芹光在写《红楼梦》一部书上至少已经有300万字的练笔积累。而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若是写5篇作文,一篇按800字计算,到高中毕业时他的总练笔量还达不到5万字,对成为一名作家的确影响不大。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作家的写作能力是他们自己练出来的,而不是课堂里教出来的。
不过,我们要认识到,中学生学习写作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从事文学创作。初中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以便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这就是初中写作的基础性。也正因为它的基础性,中学生应掌握的是一些人人应会的写作技能,它们有相当大的共性和相对一致的要求,而这些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这就是初中写作教学要求的统一性。初中写作教学教的是在学生刚入门时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就像运动员一开始要学习的基本动作一样,体现了该项活动的基本规范,掌握了以后可以为未来从事高级的、自由发挥式的创作打下基础。这就是初中写作要求的规范性;而上述这些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教给学生,可以通过训练使学生得到提高。这就是初中写作教学的可操作性。
初中写作教学的基础性、统一性、规范性、操作性,决定了初中写作课是可为的,而这些内容的学习也不会妨碍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发展。